也谈《让子弹飞》

也谈《让子弹飞》


1、      题外话


俺刚来美国的头些年,曾经屡次独自驾车闯荡美加,边打工,边四处游历。有一年冬天,俺从波士顿一路向南,走走停停,最后落脚在夏天般火热的奥兰多,住进了一家中餐馆的员工宿舍。


俺和另外六位员工住客厅,一板之隔的双人床室友是来自北京的两口子。据那两口子自己讲,男的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来美国之前导演过《红衣少女》什么的,女的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是《今夜有暴风雪》的仨编剧之一。俩人也是鬼迷心窍,到美国后,男的成了炸东西的油锅师傅,女的成了包外卖的小工。


俺当时虽没写过文艺作品,但有幸见到了真整出过东西的两位行家,好奇心大发,便跟那哥们儿不断请教,给他提供一些乐为人师的机会。于是乎,那哥们就大谈特谈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吹他写一双手的变化和感受就能写10万字,还谈了他们那帮狐朋狗友的导演们是怎样弄本子,怎样拍电影赚钱。


据那哥们儿讲,他们的电影剧本很多都是边看边侃搞出来的。例如,有一回,有人出5万找他要本子,那哥们儿正好急需挣钱,就找了几个朋友到家里,准备了一大堆好莱坞的片子和好酒好菜,结果一宿就把本子的套路给侃完全了。


从贺岁片的开山之作《甲方乙方》推出以来,胡编乱侃的痕迹可以说越来越明显。现在看来,姜文的《让子弹飞》,不仅侃出大钱来了,而且侃出一些新意和深意。看得俺也想“随波逐流”瞎扯扯“弹”。


2、品姜文、扯“飞弹”


     据网文讲,姜文曾经是“毛粉”。俺也曾经是,而且还给自己起了个响当当的笔名“朱崇毛”,所以多少能体会到姜文一类人对毛泽东的动态感受。我相信,姜文现在不会崇拜任何人,不是自大,而是非常理智。俺也一样,早已不盲目崇拜任何人,更别提什么神了。


     作为“毛粉”,姜文们在侃《让子弹飞》的过程中显然煞费苦心,用怪诞、夸张、搞笑等手法和障眼法,首先骗过了审片官僚们的大脑,如果说他们有大脑的话,然后通过各种有效的打片办法,一上片就用其强烈的娱乐性将多种层次的广大观众“一网打尽”,把数亿人民币网回制片方的帐户里。


     姜文显然“老奸巨猾”,用民国时期的怪诞,完全映衬了中国当今的现实,巧妙地用文艺的手法阐释了非常严肃的政治性问题。


     姜文在《让子弹飞》的过程中,首先,客观地演绎了毛泽东的为人和理念;其次,隐喻地道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再次,通过暗中对比今昔,指出了中国社会的症结问题;最后,相当明确地告诉人们,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终极手段,还是要靠枪杆子,还得《让子弹飞》。


     显然,姜文虽然已经不是标准的“毛粉”了,但他的思维方式还是标准的“毛式”的,即要实现社会公平,基本手段就是靠革命,就是靠暴力革命,或者直接说就是靠会飞的子弹。


3、寓意深刻的开篇


     姜文们虽然学的是前苏联那一套戏剧理论,但毕业后很快就被好莱坞“征服”了,所以用的以好莱坞那一套为主,以港片为辅,其结果必然是,镜头中出现的一切都有其特定或特设的用意和用处。


《让子弹飞》的片头是在一片黑暗和一曲开始听着很压抑的歌声中开始的,接着就是一只鹰从镜头前朝山顶上空旋,发出“嘎嘎”怪叫。我感觉,姜文用这两幕的倒错组合要表达的一个基本意思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然后,就是“六子”(代表整个富于进取精神青年一代,后来六子死时,暗指“六四”)趴在铁轨上倾听,远处有三座山头,代指“三座大山”。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下一幕(“毛泽东”的出现)做铺垫。


第二幕最怪诞,一列由11匹白马和一个火锅蒸汽机车(或许是指代毛泽东和其他创党先驱)共同驱动的两节列车奔驰而来。在一节车厢里,三人围着火锅而坐,唱着歌。葛优扮演的马县长大号马邦德(意思是“马列主义的一帮得中国”),汤师爷(共产国际)和县长夫人(民主党派)。再听听马邦德说的话,什么“我马邦德能文能武,与众不同,云云”,明显是将马县长“偷梁换柱”地变成了毛泽东的化身,这一点到张麻子(姜文扮演)走马上任后便更明确了。


另一节车厢里坐着的是私募的卫队,卫队长自我介绍是“铁血十八星陆军”,血色的星显然是红星,“十八”加“陆军”等于“是八路军”。


随着子弹乱飞,类似的暗喻和暗指将纷纷出笼。俺一边看,不由得一边佩服姜文们在编得怪诞的同时,编得又那么现实、那么切中时弊。


(未完,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