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Amy Chua,且说宝赵之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宝赵之争 [关于中西育儿方式分类]



是戴安娜宝木兰(Diana Baumrind),加州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 (现已经退休),致力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学中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之研究凡五十年,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推出父母育儿方式分类,堪称经典。宝木兰氏分类法采用温情标准和期待标准,根据两项指标的评分高低,分出四个育儿类型。温情标准(类似于中国文化中的唱红脸),在高分的一端是父爱母爱的似水柔情,是关切,爱护,是温暖,是使孩子即使成年之后还一想到父母就一股暖流涌心头就一有机会就要报得三春晖,在低端是对子女的漠然,淡然,冷漠,甚至冷酷。期待标准(类似中国文化的唱白脸),是对孩子有所要求有所限制,或宽或严,可能是高标准严要求,也可能是没有标准也没有要求;是对孩子的行为和/或心理的控制或者放纵。

于是,就有了四种父母的育儿类型:

(1)高温情高期待的父母类型,称之为:民主型;
(2)高温情低期待的父母类型,称之为:溺爱放任型;
(3)低温情高期待,又称专制型;
(4) 低温情低期待--宝木兰的研究中经常看不到这类父母,他们是不负责任的对孩子不管不顾的缺席遗弃型父母,对宝氏的研究问卷是不会合作参与的 (这些父母有的是生病,亡故,workaholic, 或者贩毒吸毒,入监牢,或者不重视为人父母的角色,把孩子交给亲戚代管,等等不一而足)。

孩子从不同类型的家庭出来,经由不同父母的养育,自然会不同。上进又合群富于自主性的孩子多来自有民主型父母的家庭;放任型父母往往有不太遵守纪律的孩子(不过不受约束的结果是也许有些创意呢);专制型父母的孩子一般比较听话,习惯服从权威;学习也还可以,比较缺乏自主性独创性,当意识到管理者不在场时就开始调皮捣蛋,因为父母身教言传(比如打骂孩子),孩子极有可能行为也具有攻击性。缺席的父母家的孩子行为问题比较多,也许好斗,有攻击性,也许自卑,抑郁,甚至两者兼有。



是茹思赵(Ruth Chao), 亦是加州大学某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是业界独树一帜的新秀。赵姐姐的研究文章频频被同行引用是因为她向老传统老前辈宝奶奶挑战。按照宝式分类,华裔父母的育儿方式被一粉笔划在了第三种低温情高期待专制型,就像当年划右派。小赵不服了。由移民的华裔父母养育成长的小赵质疑宝氏分类方法的普遍适宜性。赵提出由于中华传统,华人父母重视“教训”--教育和训育,以规范孩子品行,显得“控制”程度高,按宝氏分类确实会被划到“专制型”里,可是华人父母“教训”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并不是想要显示家长威权,像宝氏研究中一般专制型家长那样--do what I say, because I say so, my way or high way。华人父母的着眼点,他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成才,是让孩子能够立足社会。更重要的是,在华人父母的养育下,孩子上进心合群性都不错,这是有目共睹的。总之,宝式分类方法就像一个不合适的尺子,量不了华人父母的育儿方式 (like to put 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宝赵之争给业内同行的启示在于再一次认识到文化影响这个重要因素在做儿童成长的研究中是不可忽视的(之前布朗芬卜润纳 Bronfenbrenner  等人早就提到过)。而且,每一个群体,族群,其行为方式,包括育儿方式,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差异和变化的,有时,组内差异甚至大于组间差异。

目前爱米蔡的超级中国妈掀起轩然大波,正好可作宝赵之争的一个注脚,宝赵们作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几十年尽管兢兢业业然而悄没声息(研究文献多是八股文要求严谨所以比较枯燥,难引人注目),现在正好乘着大众传媒对超级中国妈的宣传炒作之风,不妨传扬一下:引领风骚几十年的欧美中心的宝木兰式分类正在结束,代之而来的是文化多元的春秋时期,少数族群也应该有话语权。这个,应该有助于进一步检查研究文化因素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
当然,戴安娜宝木兰对发展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Note: (1)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2) permissive/indulgent parenting style, (3)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4) neglectful/uninvolved parenting style

偶灯斯陋 发表评论于
回复九月豆的评论:谢谢九月豆留言鼓励! 喜欢读你写的睿智的文章
九月豆 发表评论于

谢谢好文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