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关于一些问题上篇在你的帖子下面回答了,不知你是否看了。这篇,我试着说说吧。 -洋洋日记-
不好意思,先倒个歉,因为上班时间没法上文学城,而且,日本这破地方,作为企业中的正式研究人员,早8(我们8点上班,虽然说是自由工作制,但没有特殊原因还是要正点的)晚5是不可能的,所以,平常的日子写东西的时间很少,回帖也不及时。
再一个,我的性格基本上是比较直接,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了,基本上也是这样理解大家的,所以对上一篇你文章中提到的问题,没有怎么想,就把我当时的记忆说了,怕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也把我当时的情况又比较详细地说了一下。
今天快中午了才起来,看到你的这篇,本来也是准备直接回答的,但发现你这篇虽然标题上是说和我聊聊高考,但里面和我相关的好像也没有什么,关于奥数和考大学的事儿,我觉得我前几篇说的还挺细的,所以对这篇的回答,稍微让我踌躇了一下,也稍微地想了想。
在网上的对话中,我不是很认同有人说因为网上虚幻,大家不见面所以就不顾对方的感觉随便说,我觉得那有些孩子似的撒泼打滚的感觉。我反倒认为,正因为不见面,说话语气什么的就很难掌握,很容易误解,网络就是提供一个休闲舒心的地方,没有必要因为语气没有掌握好去伤害一个不认识的人或者让一个不认识的人来误解自己,因为很多时候都是越描越黑无法解释的,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
不过,这篇的回答中,可能很多是一些想法和感觉,不完全是回答事实,因此可能会有因为感受不同而理解不同的地方,希望不要有什么地方产生误解,我只是就事论事,有不合适的地方,请你不要在意。
仔细看了看你的两篇聊高考的文章,觉得你的记忆力是不错,虽然可能是因为你姐姐和你的经历包括现在正在和你姐姐谈孩子高考的事儿所至,但都是20多年前的往事了,还能记住一些,也还是挺不容易的吧。也觉得你就是由于我的文章勾起了对高考和当年的一些回忆,来这里和大家说说。
如果你不介意,我说说看了你的两篇文章,我的几个感觉吧:
1.你觉得在82年,在全国人民都不知道奥数的时候,就有我父亲让我自学奥数(你更多地说是我(自)学奥数,在这里更正一下,不是我学,是我父亲让我自学奥数),这种事儿很令你吃惊,几乎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儿。所以在我上次回帖中更详细地解释了过程之后,还是感到吃惊。(不好意思,再更正一下,实际上,我是在81年夏天左右学的,82年时,已经放弃了,94年把那些书送人的,呵呵。)
2.你觉得,在82年,全国对高考对大学都还不懂不知道,能上大学,那就是天之骄子(当时确实就是这么称呼的),居然有人说让我放弃大学,是万万不可思议的事儿,太让人难于理解了,估计也是认为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事儿吧。
3.引起了一些回忆和一些感想。
对于我的事情的本身,我看了看我的文章和给你的回帖,我觉得我基本写清楚了,就不再对事情去做更多无用的解释了。对于我为什么写,我再写文章说明吧。
那么,我说说我的看法吧。
我想,每个人的感受,可能更多的来自于自己的经历,环境以及收集信息的方式吧。
1.先说对奥数的了解:
你上篇说82年大家是不知道奥数的,北方是86,87年才有的,这篇说了,你知道奥数是因为87你所知道的区重点中有人因为这个上大北大了,所以我想你上篇推断大家应该是86年左右开始知道的,但是我想了想,觉得那个奥数考得好的孩子,应该知道奥数的时间要比你所想到的要早很多,在你上篇文章的下面,“不是没笔名”的回帖里说了对奥数的看法,我觉得他真的是比我懂得多很多,他说,那个时候的奥数等的竞赛题,没有一定时间的训练是根本玩儿不转的。那么可以推论,如果没有训练,在竞赛中能得奖,也是不可能的,你所知道的那个87年得奖的同学,应该不是在86年才知道奥数这事儿吧。
很惭愧的是,我一直没有“奥数”的概念,我所知道的,就是在那个年代,有新闻报道说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金牌银牌什么的,而且,据我的记忆,报道中,并不只是数学,好像物理和化学更早一些,我是一直就是把这些事儿作为新闻中的事儿没有想到和自己是有关的。但是得承认,就在那时候,应该就有人开始了“奥数”“奥物”“奥化”的追求,否则怎么可能会有人获奖呢?
所以说,你不知道的事儿,以及大部人不知道的事儿,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更不等于没有人在为那件事儿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努力。
2. 再说说信息的来源以及由此所做出的决定的问题。我觉得你和我以及很多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大部分的信息来源是自己的经历,周围的环境。
这里要说说我父亲,实际上我本来在接下去的文章就是想写这些来完成我的文章的,但因为回答你,就先说一些吧。
我父亲是那种很优秀很出色的人,他只有小学考初中时参加了考试,之后就是一路保送。同时,他还是那种全方位优秀的人,就是文章很棒,很能说,又非常实干,是那种一路上都是做领导,在中心位置上走过来的人。同时,那个时代很优秀的人常有的那种以事业为第一位的思想,多年的两地分居,父亲家里的男尊女卑的习惯,父亲很少有工作以外的状况,很少关心家庭方面的事情。所以,他在工作中的想法和决策,都是很有远见,又切实可行,往往都非常正确,做成了很多在别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成的事情,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认可,也得到了系统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和他合作过工作过的人的高度评价。在他的那个系统里,作为管理方面的领导,还是有一定的名气的。
他的信息来源,大部分是书籍,新闻,报纸,会议,很少是普通人和事儿的话题,所以他的信息是非常超前的,不是等到大家都知道了才知道的,和一些同事们的话题,也很少是普通的教育子女烦恼的事情(除了出了什么大事儿了),往往都是那些能作为典型的突出的事例。
也因此,他对我的指导,往往是以他认为的基本条件(和他一样优秀,甚至是超常的优秀),以新闻中的典型人物事例做标准,但因为从没有过带孩子的经历,又没有真正地去琢磨过,所以他的方法就非常地不切实际。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能在可能连老师都不知道奥数重要的时候,知道有奥数,还能买来书,让我弄奥数,但同时却要求我模仿宁铂什么的,让我自学的原因,他基本是根据新闻中的典型来塑造我的,而且可能还是把不同的典型的特点综合了起来,所以回头看来,就非常地不切实际,用“还是没笔名”的话就是,不靠谱吧。
也因此,父亲就没有把我考大学这事儿当特殊的事儿,他认为,我考大学也就是学习中的一个过程吧,所以那年我家里能出那么多的状况。我是真的很羡慕你说你家能因为你姐姐考大学如临大敌似的,那多幸福呀。
3.再说说考大学的事儿的周围环境。
应该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停学,刚开始,学习确实是不是很正规的,但你说到了82年,即使是学校对高考还是很糊涂的,那是非常不正确的,也许你知道的环境是那样,但我的周围,根本不是那样。不用说82年,我记得我还在东北时,当时也就是79年底80年初,因为我80年4月就离开东北了,我的初三的班主任就说:“你考上大学问题不是很大,看看能不能争取上个好点儿的大学吧。”所以,我承认由于学习不正规,77,78年的考试分数很低,甚至直到82年生物还是以30分算,但是,如果说人们都对考大学很陌生很糊涂,是很不客观的。
特别是,父亲的单位是那个年代比较特殊的地方,是直属单位。据说大部分人都是当时全国调档案挑出来的,有留苏的,有文革之前的老工程师,有很多人有很高层的关系,等等,这些人非常优秀,对知识文化政治的嗅觉都非常敏感,孩子们也大多是那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自命不凡的,据说当时在学校说到这个单位的子弟,一般看成绩是从两头儿来看的,最好的和最坏的,中间那部分的很少。
可能,当时在社会上,一般来说,能上大学,真的就是中状元了一样,能考上中专技校就不错,毕竟是上学了,当时农村户口是不能上技校的。
但是在父亲的单位里,还真的没有说不懂考大学是怎么回事的,有很多人都是自己给孩子补习。即使是77年78年,一开始高考,上好大学就是人们的话题,能上大学的,大家也会说“谁谁谁上了大学了”,都知道名字的,但不会成为话题的。而上中专和技校的,好像很少,也和没考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地方单位上在这方面的看法可能就比较不一样了吧。
所以可能对考大学的感觉不是很一样。
4.再说到对考上大学不去这件事儿。
我觉得对于事情的理解和决定,和对这件事情的本来预想值是有关的。你说你姐学习不错,你父母亲对她考上大学没有底儿,所以如临大敌,这很正常,因为当年的录取率很低,可能她的成绩就在那个边上,不知她是上的什么学校,我当时上的是省重点中学重点班,班里排名在15--30名之间的同学就是这样的状态,这些人,相对于前几名,应该说,学习一般,但相对于全体,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就很让大家担心,因为发挥好一些,就可能走大学,但发挥差一些,可能就是大中专,但人们会觉得可能这样的人上技校就亏了。
所以,如果你说你姐学习不错,在进大学的边线上,基本上认为发挥正常一般大学应该是问题不大的,但是她最后考试结果是,连中专都上不了,只能上个技校,可能还是挺累挺差的那种,虽然那个年代,能上技校也是很令大家高兴,很不容易的,因为大部分人是连技校都考不上,只能去考工做工人,那么,你家里和朋友同学什么的会不会犹豫不该让你姐走技校而应该再努力一年呢?最后你姐走了技校,大家会不会感到惋惜呢?那么,对于很多连招工考试都很难通过,对于农村户口连资格都没有的人来说,能上技校还假装着不想去,是不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呢?
我想我当年就是大家感觉落差太大了而已。
4.说到上学,我们的那个子弟学校里,有一些人是本来就是老师的,但大部分人,特别是校长什么的,就是单位的职工里,表达能力比较强,或者是有这方面兴趣的,抽出来的,所以,即使是没有高考前,对孩子比较在意的家长,也是把孩子送到外面的较正规学校去上学的。
等到有了高考,当然是都争取能上更好的学校的,一般来讲自然是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的往下排,进了好学校,还要进好的班,这很正常吧。
我的学校是省重点,两个重点班,基本都是市统考时按成绩考进去的,靠关系往往很难进。还有两个次快班,主要是按成绩考进去的,但若有关系,然后再参加学校的考试,也是能进的。之后还有普通班,可能有关系会更好进一些,从本校直接上来的更多一些,但可能和别的学校的水平也差不了太多了。
我们的子弟学校也有高中,也希望能留住好学生,但绝对没有敢说能去重点不让去的,但若是去同等的学校,学校是肯定要做工作不让去的。
5.说到上学的辛苦等等,那就更是个人的体验和运气的问题了。如果运气好,正好家就住在重点学校隔壁,那是最好的。无论是在哪个城市,这也都是有可能的。
我的学校虽然是省重点,可也就是走路30分钟左右,骑自行车10几分钟而已,还真没有挤车的体验,最烦的就是挤车了。
也可能是风气问题,也可能是我这人比较的不用功吧,好像我除了补习英语那一段儿,还没有六点半以前起来过,也不太记得上晚自习了,晚上天黑之前肯定是要到家的。
6.说到那一代人生活的艰辛,那倒真是,虽然各个单位的情况也不太一样,但是和现在比,那肯定是天壤之别了。
7.说到人生的经历,实际上,我写这篇文章,目的不是为了说我的挫折,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怎么可能会一帆风顺呢?总的说来,我还是幸运的,到现在为止,从表面上看来,没有什么大的缺失,是很顺利的。但是我想通过这段经历说说我所感到的更深层的一些东西,如果能让我们在为人父母时有些借鉴,也不枉我痛了这么多。这是我的本意。
实际上,这次写的从初三到高中的经历,这么多年,没有真正这样仔细地去说这些事儿的。上了高中后,因为学习成绩一直是前几名,英语成绩也一直很好,所以,从来没有和同学们--即使是好友--说起初中自己补习英语的事儿,反倒觉得自己曾经落后过,不是特别愿意去说,只是有时从低几级的孩子们那里听说英语老师还在说那事儿,好在,几年之后,大家也就都忘了。另外,关于转学后的学习,本来上的就是省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大家都是好学生出来的,考试满分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上了大学后,更是很少谈到以前的学习的事儿,所以即使是大学时期关系最好的闺蜜都不知道我高中时原来那么好,从我心里来说,是觉得不愿意去做好汉提当年勇的事儿,但是,也可以看出来,大学同学中从当时我们市里几个省重点中学重点班出来的,还真的没有能在高中时一直是年级前几名的,基本上应该是班里10名或者15名以后的同学。前几年,我的闺蜜的孩子以年级前几名进入初中,我脱口说:“千万别给孩子压力,要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去学习,当年我就是被我爸爸的高压出了问题的。”闺蜜都不明白我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真的是该脸红一下,现在非常懒惰,很少写什么。特别是在YC,我就是以报着来领略大家的风范的心情来的,看到大家那才华都是如长江之水哗哗地往外流,我就更是只顾看风景了。偶尔写两句话也就比较的实在随性。
上周日,看了大家说虎妈,忽然就想起来了我这一段,就写了写,可写完了1,2,看看时间不够了,贴了上来,就睡了。
本来想的是这周末(今天)写3及以后的。中间上来想看大家的风景时,看到我自己在那里特不谦虚地自我表扬自己一通就把贴放那里了,很不好意思,所以,才抓紧时间把高二这一段儿赶出来贴了上来。
不过,看来今天我随后的东西是写不出来了,一吃感冒药,就困。
剩下的,我慢慢写吧,不好意思,呵呵。
再和洋洋同学聊些高考,顺便叨叨下俺还记得的八几年的事 -ThisMayHELP-
俺所以清楚地记得82年的事,是因为那一年我姐参加高考。这不,去年,又赶上我姐家孩子考大学,所以常打电话和老爹老妈聊天,就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都想起来了。所以记得那年高考生物是30分,是因为我姐她们的生物老师押中了一道15分的考题,当时名嘈一时。
俺姐是肯定没听说奥数这一说的,不过那年头确是有奥数竞赛,俺唯一一次听说奥数,是87年俺们那个很一般的区重点中学出了个好学生,奥数竞赛得了名次,直接上了北大。当俺看到洋洋同学82年就自学奥数,俺是非常吃惊的。82年那会,教学刚开始上路子,各个学校开始追求升学率,但对于高考还是相当陌生的,能考上大学是见相当重要的事。我姐学习还是不错的,但我爸妈对与我姐能不能考上,心里一点没底,所以俺家那时候那是如临大敌。
学校开始追求升学率以后,子弟中学因为教学质量,就基本上没人想去了。从初中开始,大家就去上区重点,市重点中学,越高越好。学校也开始从初中就抓住那些学习好些的学生,初中升高中,想上更好的高中,门也没有。你那志愿跟本出不了教室,所以好多人都是在一个学校念完初中,念高中. 重点中学当然好,就是学生上学离家都相当远了,得坐好几站公车,不用坐几路不同的公车,就不错了。那时候,上学挺辛苦的,爸妈更累,到我上中学那六年的时候,还是那样。早上五点半左右,爸妈起来给孩子做早饭,带中午饭,六点正,小孩起床吃饭,6:20出门坐公车,7:00到学校上早自习。中午吃饭一个半小时,下午上到4:30,歇半个小时,出去买个麻花,包子啥的,垫垫,晚自习上到晚7:30。走到车站7:40,公车最晚一趟是晚八点,人那个多呀,学生都那时候放学,挤,使劲挤,挤不上回不了家了。要搁现在,俺这思想境界,说啥也照顾下班级的女同学,发展个早恋啥的。那时候境界太低,自个管自个! 你还别说,还真没印象听说那位女同学没挤上车,走回家奔半夜的。能耐都是锻炼出来的,象车们都关上了,俺一手抓着门缝,一手抓窗框,脚踩个边,挂车外边,车开一站,那是常有的事,女同学没见敢这么作的,俺当时觉得是相当的cool。
其实我觉得现在70多岁的,我们父母那一代,是最辛苦的。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就挣那么几十块的工资,上有老,下有小,涨工资是八几年以后,头开始就百分之几,涨7块钱,就有没涨上想不开跳楼的。住的是啥,两室没厅,两家合住,share 厨房,厕所。一家老少三代挤一个屋的,有的是。改善住房,那是84年往后的事了。冰箱,洗衣机?85,86年以后的事了。还就休星期日。现在看来,那哪是人过的日子!!唉,日子不也都那么过来了么?! 现在俺打电话回家,俺老爹老妈总那嘱咐,“管好孩子学习呀,我们老了,现在体会最大的幸福就是孩子省心呀!”,要说也不能全怪虎爸虎妈,这不都打虎爷爷,虎奶奶那来的。
看了洋洋同学的贴子,俺也挺有感慨. 人从十七八岁到四五十,好几十年呢。谁都想一帆风顺,总处在那让人羡慕的位置。可惜时间太长,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地挫折。要我说,挫折来的早点,可能还更好一些。总比后来遇到坎了强。当时都挺痛,坎过去了就过去了,都是人生的宝贵经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