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保护记者沙龙和许多有良知的国人去年严厉谴责三国演义剧组新西兰买进的50匹良马,拍摄过程中马死了6匹疯了8匹,当时与广电总局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的。该剧组导演高希希也受到来自各方的谴责。但第五代导演们仍然此起彼伏的以血腥虐待动物场面来增加票房收入?是应该不断谴责曝光他们的冷漠残忍,让更多国人抵制观看。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幕后的悲惨故事
这些个第五代愚昧导演早应该回家歇着了!搜刮民脂民膏,弘扬残忍血腥暴力,真是恬不知耻!
中国近年来社会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虐杀虐吃的残暴事件越演越烈。并且居然还以各种”文化“做幌子,企图合法化。不仅对动物,在人与人之间也提倡暴力血腥,看看各种大片就知道了。电影电视节目分类制度在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社会的”稳定和谐“只能是空话。
而对动物有爱心的明星,导演,媒体人等公众人物更加赢得百姓的尊重和爱戴!我就越看孙俪越可爱!看见不少网友留言,因为孙俪关注和救助流浪猫狗,拍广告告知大家拒穿皮衣,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
谢谢关注
转:中国电影不缺血腥缺艺术
http://bbs.dzsm.com/viewthread.php?tid=380086&pid=1705640&page=1&extra=page%3D1
肖鹰:中国电影不缺血腥缺艺术
2010年12月24日 10:57:39 来源: 新华副刊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文/肖鹰
当今,在奉行“票房才是硬道理”的中国电影界,对一部破票房纪录的电影做批评,就犯了大忌;如果批评者还要用社会伦理和艺术使命说事,他就要被视为与世不伍的智障和滑稽之辈了。
眼下,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就是一部最新破中国电影票房纪录的电影,在舆论压倒性的叫好声中,批评的声音不仅显得分外寥落,而且如偷渡者一样缺少合法性。
日前,央视工作人员郭志坚在其个人博客中发表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意见,并称“充斥全片的脏话(国骂)、血腥场面和性暗示把我这个普通观众折磨的只能提前离席”。(央视网“郭志坚的博客”) 这不仅招致了许多追捧《让》的网友的恶言抨击,甚至某位著名作家也专门撰文斥责道,“有人批评《让子弹飞》粗话连篇,色情。这真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 (《新京报》)针对郭志坚等人士的批评,姜文本人也公开回应称“影片并不血腥,而是‘强烈’,至于粗口,‘莎士比亚的剧本也有粗口’。”(《长江日报》)
在《让》中,麻匪六爷当众剖腹掏出一碗“米粉”,鲜血喷注到几位剧中人的脸上,算不算血腥呢?如果导演本人真把这看作“只是强烈”,那么只能说他本人对血腥的感觉已经没有“血性”了。还是在《让》中,主角张麻子与其弟兄们满嘴“国骂三字经”,甚至于在一段台词中转轱辘式地重复,是不是“全片充斥脏话”呢?导演用“莎士比亚的剧本也有粗口”为自己辩解,恐怕是没有把莎翁剧中的俚语和导演片中的粗口分清楚吧,再说,莎翁会如《让》剧这样让“粗口”象子弹一样满天飞吗?
《让》的公共伦理问题是明摆着的。然而,为什么对它提出伦理批评就会被指责为“真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呢?作此指责的作家,近年来不时发表对文艺界的低俗现象的尖锐批评意见,就是在这同一篇文章中,他还斥责此前的文艺表演处于“只靠赵本山小沈阳之流的庸俗表演去挣票房的死坑”中。那么,他为什么对《让》中的严重伦理问题视而不见呢?是不是也被《让》的票房成功迷了眼呢?
这位作家称《让》是“一部带有寓言性的喜剧片”,并称赞其导演“在探索中国人的本性”。然而,在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国产片中“以血腥探索人的本性”的场景还少吗?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结尾中那一组摄影机如绞肉机一样炮制出的鲜血与黄花横飞的镜头,在《风声》中七爷对吴大队长施以“针刑”、把人体做玩具蹂躏的镜头,在《无极》中把对老臣的杖刑拍摄成受刑者在重杖下喷血腾舞的长镜头……当然,相比于此前的国产电影的血腥镜头,《让》中的“剖腹掏粉”,的确是更“强烈”了!
中国电影不仅不缺“血腥”,相反,它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导演们嗜好“血腥”,以为有了“血腥”,就有了票房。去年,在2009贺岁档期,中国电影遭遇了“50部国产片不敌一部《阿凡达》”的票房悲剧,这个悲剧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产片纷纷“以血腥贺岁”,丧失了电影应有的正义和温情。实际上,《让》之所以能够在今年的贺岁档期“横空出世”,恐怕一则是因为今年的贺岁档将进口片“清场”了,二则是因为在去年的悲剧之后,仅有的几部国产片在空洞吆喝中的“开打”,只不过是为《让》在这个贺岁档期中“站着把钱挣了”鸣锣开道。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既是“大众的”,就不能不讲社会伦理;既是“艺术”,就不能靠“血腥”、“色情”和“粗口”之类低俗之物取胜。如果我们要在艺术上认真看待《让》,它在艺术上的粗糙和失误,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我们应当明白,艺术的失误常常是和伦理的缺陷相联系的。比如,在《让》剧情发展到最后部分时,为了解决“四个麻匪敌四百黄丁”的问题,导演的处理是让男主角当众把黄四郎的替身――一位在剧中无任何“罪恶”表现、而且智障的平民――杀了。这在编剧上是一个“急转弯”的败笔,在伦理上则是“滥杀无辜”的错误。
当今中国电影不缺血腥,缺艺术。缺艺术,是中国电影在进一步的市场化发展中的瓶颈,是中国电影至今无法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与西方电影抗衡的根本症结所在。电影艺术当然有技术问题,但根本问题是关于对人的文化认知和探索问题。《让》看时很热闹,看后很空洞。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编导们在制作中玩技术的成份多了一些,对人的文化认知少了一些。
姜文要求“批评要讲究”,这是对的。但是,如果导演们一味以票房为“硬道理”,再讲究的批评恐怕也不入其法眼。然而,我们真心希望包括姜文在内的中国电影导演,真正把电影的艺术追求放在第一位,为突破当下中国电影“多血腥少艺术”的困境发挥自己的才华。
(责任编辑: 于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