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处世哲学缺乏职责与荣誉观念

孔子喜欢吃肉。这从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以看出,把听美妙的音乐与吃肉相比,可见吃肉是他的一件大的享受。当初孔子在其故乡鲁国做到大司寇的高位,相当于公安部部长。但由于一件分肉的风波,他愤然离开鲁国。一次,鲁国举行祭天大礼,祭祀完毕,按规矩应该把祭肉分给各官。主管负责人却把这事忘了, 而下面的人又不敢去催。孔子等到第二天下午,还没有拿到分赏祭肉。就这件分肉的小事居然成了孔子人生中的一件决定性的大事。

首先这里并不存在有人贪污肉、拒绝分肉的问题,只是主管人疏于职守,没有及时分肉。孔子认为祭肉放久了就不新鲜了:“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就这么件事情,孔子决定不辞而别,离开自己的职位,远走他乡了。

也许这是一个面子问题,也许是孔子想吃新鲜肉没吃到,很失望。总之,孔子在这件事里是一个有切身利益的当事人,他的看法应该被假定是带有偏见的。按孔子的解释,他认为没有及时分肉是不守礼仪,所以他呆不下去了。但孔子丝毫不提没有分到肉与自己的关系,却把这么一件小事作为他人的操守问题上纲上线,好像这件事不涉及自己的私利、完全是公德。 那他自己不辞而别又是什么呢?不提道德,在事实上那至少是渎职。当初鲁国既然将给他这个官位,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合同,做好他的工作是他的承诺与职责。

要求他人严格,对自己却很宽容,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这是人类的通病。更为有害的是,把小心眼的反应贴上金色的道德标签,作为攻击他人的武器。这种不就事论事,而是玩迂腐甚至虚伪的道德游戏的做法,在自己脸上贴金,在先进文明面前是根本没有抵抗力的。

孔子思想里,说来说去,是讲个人处世哲学,怎么做他所谓的“君子”(“群而不党”、“和而不同”等等)。孔子思想只有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而孔子缺乏的是一种职责观念、整体观念、荣誉观念。

西方文明自古以来推崇两种精神,那就是职责与荣誉(duty and honor)。无论是荷马的《伊利亚德》还是维吉尔的《阿尼尔德》都是讲的这两种精神:duty and honor。在中国,这就是远古的大禹精神--把家族荣誉与国家职责联系在一起的精神。职责与荣誉在汉代中国人那里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张骞、苏武出使西域,历经磨难,不辱使命,就是绝对忠于职守。班超“当封侯万里之外”则是对荣誉的追求。诸葛亮为统一中国七出祁山,为了职责与荣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为后世传颂。

正如很多有识之士指出的,历史上试图用儒学治国的朝代,都难逃灭亡的命运。汉朝被儒士王莽所篡。宋朝被蒙古人灭了。明朝被满人灭了。宋、明两朝亡国,汉人沦为社会劣等。汉人搞儒学,学成了游牧民族的奴才。蒋介石推崇儒学,搞什么新生活运动,什么四维、八德等等。其下场呢?孔子的处世哲学缺乏职责与荣誉观念。国军将领按儒家哲学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盘,800万国军被解放军在极短的时间横扫殆尽,残部溃退台湾。连国军最忠实的将领黄维在若干年后接受采访时都说,蒋的那一套完全过时了,能不败吗?换言之,虚伪的儒家处世哲学是国民党军事迅速崩溃的原因之一。

而以职责与荣誉为本的大禹精神才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