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怕孤独是因为哲学原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看到注意到了海外华人的一个通病”, 赞赏这篇文章。


 


我看过一些哲学的文章。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就是中国的哲学侧重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的哲学侧重在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的哲学侧重在人和人自身世界的关系。


 


哲学不是我的专业。说多了只能贻笑大方。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道理。


 


比如中国人的成功标准,往往通过自己和他人的比较。象学习成绩好坏,官位高低,工资多少和房子大小等等。许多中国人在国外其实过得挺好,但是没有足够的对比在那里,也觉得自己不够成功。还有中国人特别讲究“会做人”,“会来事”,就是察言观色,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没有群体,中国人特别缺失方向感和安全感。


 


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欣赏和保护程度的确和西方有差距。这可能也是因为国情的关系,环境破坏得太严重了。我读过的写景华文,大多是古文。相比之下,第一次出国的人,会觉得美国或者加拿大简直太漂亮了。而且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好像自然就是为人服务的,无论是出产农作物,还是供人观赏。而西方的哲学受基督教影响很深。基督教论证神的存在时,说可以“通过所造之物”,也就是美好的大自然来感受神意。所以西方人对于自然还是有敬畏感的,有更多保护的自觉。


 


中国人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坦率地说,比起印度文化,差之甚远。古印度把人生分为四阶段,梵行期(学习期),家住期(结婚生子事业),林栖期(卸掉俗事事务,转向内心修行),遁世期(解脱期)。当中国的老人和小儿女们“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时候,印度老人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升华上了。


 


哲学这么深,文化这么广的东西,我是写不出来什么的。尤其要把这三种文化做个比较。就我的所知所闻,就写一个感觉吧。比如如果提前知道快到生命的终点,中国人许多人选择死在爱人身边,死在家人身边,也就是还是会选择人群;西方人则不少选择旅游,到各美景处转转,满足自己早年因为时间和钱的限制而不能实现的梦想;而印度文化,则关注内心解脱之道,以平静喜乐的心舍弃此生旧皮囊,力求早日转世。而对家人和美景的眷恋,都被视为俗事牵挂,是要尽快放弃的。


 


这么粗浅的水平,拿出来现眼,是挺难为情的。只是为了支持写了那么好的文章的网友。


 


其实信奉什么都行,只要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开开心心就好。

飞来寺 发表评论于
“中国的哲学侧重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吗?那是儒家偏重的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