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的时候,除了学习,我干什么都没心思。四门课全都考完了,才有时间和心情看电影。脖子和肩膀痛,搜索舞蹈电影,以带动我锻炼身体。
美国电影《中央舞台》让我在运动四肢的同时,脑子也动了起来。Susan三岁的时候,就被富有的爸爸送进了芭蕾舞学校。而在餐厅里打工的Kate, 面对评委关于简历的提问,只能黯然地咬咬嘴唇:“我没有简历。”
“那谁是你的指导老师?你在哪里接受培训的?”
“我没有进过任何芭蕾舞学校,爸爸把钱都花在了彩票上。我只能租录影带,在家里跟着电视模仿。”
我当然理解Kate在自学道路上的艰辛。很多时候,生活根本不给你“我想、我喜欢”的选择。除了金钱,选择也需要时间,多少人能耗得起匆匆流逝的岁月?
刚开始,我只知道自己不想再学文科,似乎法律是我当时唯一感兴趣的,但法学院没有本科,我就稀里糊涂进了工程专业,现在又正式决定同时攻下数学专业的双学士。很意外自己每门功课都能拿A,竟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前天去配眼镜,店员还没找到计算器,我已经把帐单脱口而出。那个白人立刻惊叹:“哇!都说亚洲人数学厉害,这次我真的信了。”
小时候,村里来了小贩,我妈都要叫上我,帮着算账。我哥比我高好几届,但即使用纸和笔,也比不过我的心算速度和准确度。讽刺的是,直到现在我妈依然没有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嫌我哥没给她添个孙子。直接来自父母的长期否定,让我至今缺乏应有的自信。一个教授善意提醒我,将来进入职场后,这会对我的发展不利。谦虚在中国是一种美德,但在崇尚个性的美国会被人误解: “既然你都觉得自己不行,我怎么才能相信你能行?”
我知道自己必须建立更高的自信,适当的不确定感会让我谨慎行事,反复检查。但强烈的不确定感让我很疲惫。比如在微积分考试中,做到第三步,我就开始“精神分裂”:一方面觉得应该继续往下做,以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卷子;另一方面,我却总是想回头重新再来,以确定第一步和第二步都正确,否则后面的只会错上加错。好不容易交卷了,我依然没有放松,因为我觉得自己在每道题的每一步都有可能犯错。而结果呢?我是完美的,得了全班唯一的满分。
这种不确定感,让我完全理解电影中Kate的失望与挣扎:那样辛苦地努力,却依然觉得自己对现实没有丝毫掌控,只能无助地看着梦想渐渐破灭。庆幸的是,Kate依然坚持自己对芭蕾的激情,勇敢地参加比赛。
舞台上绽放的Kate,突然让我减少了很多焦虑。被芭蕾舞学院拒绝的她,照样能在客厅跟着录影带跳芭蕾。舞台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喜欢,愿意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下功夫,完全可以给自己随时随地创造舞台。没有观众也不要紧,以认真的态度,放松的心情,提高自己,享受过程,日积月累之后,机会就会主动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