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全民信佛的藏区也会发生地震这样的大灾难
特别提示:本文全文转载自湖心亭看雪客居士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5473f0100iwrd.html菩提洲网(http://www.ptz.cc),原文标题为《从玉树说起》,链接地址为:http://www.ptz.cc/page/show/show1.aspx?magID=624
希阿荣博堪布关于玉树地震的开示:从玉树说起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 壹•无常 ]
灾难,猝不及防。尽管我们听闻过有关无常的教言,明白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人生不免在得与失之间起起伏伏,可我们还是难以接受生活以这样猛厉的方式揭示无常的真相。无常,为什么不能来得温和一些?
时间也是空间,隔开了灾难与我们。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隔着适当的距离,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而太近,会被情绪淹没,太远,就遗忘了。
无常似乎总是不够温和的,因为我们只有在面对强烈的痛苦、分离或死亡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无常。佛陀说诸行无常,一切合和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能理解这层真理,但落实到个人体验上,无常仍然是指事物不按我们的预期或喜好发展时,令人懊恼、愤慨的状况。
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够谦卑,不肯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去认识无常。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无常是不可接受的,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意。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人、某些物、某些现象理所应当比其他人、物、现象更具恒常性,那么我们也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意。
地震后,有些弟子问我,为什么在全民信佛、寺庙遍布的藏区也会发生这样的灾难?
出于虔诚的信心,很多人会想:凡是与佛教相关的东西都应该能够凭借某种神秘的力量而逃脱无常的定律。看来大家还是愿意相信存在一个恒常的东西,期待自己敬仰倾慕的人、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和状况永远保持让人满意放心的那个样子;然而佛陀希望我们明了:一切都会耗尽,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即使佛陀本人也示现了疾病、衰老和圆寂。在佛陀的教法中,具足地道功德和神变的结集经教的五百阿罗汉,以及后世无数的大成就者,四大自在,水不能溺,火不能焚,远离损害,最终也都一一趣入涅槃。
当年学者云集、盛极一时的印度那烂陀寺,曾是佛法传播的中心,后被外道侵占、摧毁,如今只剩下荒野里几处残垣断壁。莲花生大士开光的桑耶三层宝顶宫殿,遭受火灾,毁于一旦。阿育王兴建的佛塔,美仑美奂,转眼间也化作风中的粉末,消逝无踪。
佛陀传下来的八万四千法门,无数的经典,一部部都将失传。光芒万丈的教法,给无量众生带来利益、引导我们究竟解脱的具有不可思议加持力的教法,终将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
三宝的护佑和加持不是要强化自我和安全的幻觉,让我们相信自己套上了一个“金钟罩”,从此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怀着这种心态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我们只会更脆弱。三宝的加持,关乎我们内心的转化。不论通过何种形式表达对三宝的皈依,如果我们的内心因此而不断向良善的方向转化,空性的见解和菩提心不断增上,那便是得到护佑和加持了,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一个人的内心坚韧、宽广。
有人说这次地震,震区的藏族人面对家破人亡,表现出的是别样的悲伤。没有恸哭。没有呼喊。街边的废墟提醒着地震的刚刚发生,而整个城镇的氛围却是平静的。
人们积极地自救,互相帮助。年仅几岁的孩子都硬是靠手挖,把压在废墟下面的奶奶救了出来。有的人自己家里遭了灾,失去了亲人和房子,但是活下来的人一起步行了近一个小时,去帮助另一个朋友。
帐篷医院里,年轻的母亲用藏袍兜着一岁大的女儿,见有人向孩子表示友好,她转过身让小孩离人家更近一些,语言不通,她回头轻轻地笑。她的丈夫在地震中去世了。
十一岁的邬金丹增和三岁的妹妹成了地震孤儿,妈妈去世,爸爸不知在哪里。他每天照顾受伤的妹妹,陪她玩,哄她睡觉。他说自己要想办法养活妹妹。趁妹妹睡觉的时候,他去安置点的空地上同小伙伴踢球。他说:如果我妹妹一醒,我就不能陪你玩了,快点踢。他背着妹妹去已成废墟的家里把妈妈喜爱的塑料花挖出来。他希望妈妈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也希望“妈妈,保佑我们”。
有的家庭谁也不提逝去的亲友,但每晚睡觉前,都各自躺在帐篷里默默地念经。不想打扰其他人。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怀念死去的亲人。
大多数家庭都有亲人去世,财产损失,有的一贫如洗,但是他们说:只要别人会好,我们就会好。
……
由于佛法的熏陶,在这片高原上生活的很多人都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一项基本的事实——无常。他们不认为事情必须按自己的心意发展才对。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平常的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在繁华中,在废墟中,生活都在继续。
关于无常,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叫乔达弥的妇人,她年幼的孩子病逝了,她非常伤心,到处问有没有药能让她的孩子起死回生。后来,她找到佛陀请求帮助。佛陀说,我可以为你制这种药,但需要特殊的配料。你去城里找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向他们要一些芥菜籽拿回来给我。于是,乔达弥高兴地去城里挨家挨户打听,却发现所有人家都曾有人去世。她终于意识到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遭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她再次来到佛陀面前,佛陀悲悯地开示:你以为只有你在受苦,而事实是一切都是无常。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无常,都在面对痛苦和死亡。我不知道怎样的痛苦和死亡才算温和。也许是因为我身份的原因,周围认识我的人如果亲戚朋友遇到不幸、灾难之类的事,总会告诉我,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些安慰和帮助,所以几乎每一天,我都会听到一些坏消息。这给我很好的机会,让我熟悉人间的苦难、世事的无常,也让我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
大多数人面临死亡,不论何种形式的死亡,都是身不由己、极度惶恐的。他们所有的知识、技能、思想都只能应对现世的、与生相关的问题,而死亡是什么,该怎么办,他们很少考虑过。
人的一生即使不经历大灾大难,也是很短暂的,几十年转眼就过了。也许是日子太平静,人们轻易就忘记老之将至,死亡不可避免。不要说年轻人,连很多老人也是这样,好像相信自己能够一直活下去。前年春天,我在札熙寺见到那里的老喇嘛日嘉,八十岁了,修行还是不怎么精进。他可能觉得自己是索南嘉措上师的外甥,与众不同,不必为死后能否解脱的事担心。我当时说了他一顿,死亡近在眼前,他一定要抓紧时间修行。没想到当年秋天,他就去世了。由于长期接受佛法的教育,面对生活中一般的变化和痛苦,我想日嘉喇嘛应该能够坦然处之,但死亡是极其剧烈的变化,伴随巨大的恐惧和痛苦,我不知道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他该如何面对。
面对死亡,顺利地走过死后中阴的陷阱,是藏族人生命中的大事。只有修行成就很高的人才能做到死生自如,在死亡来临时自主地决定何去何从;而一般人在感受到死亡的剧烈痛苦时,都不免惊慌失措,全然忘记平日的修行,丧失对中阴境相的判断力而误入歧途,失去解脱的宝贵机会。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在一旁安慰、提醒、指导亡者克服死后的惊恐,镇定下来,清晰无误体认自性之明光,或者辨认其后出现的诸佛菩萨清净刹土之显现,那么亡者即可获得解脱。诚信佛教的藏人在亲友死后,一定会想办法为亡者超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死后中阴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这次地震中,家里有人不幸遇难的话,活下来的其他人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有多悲痛或者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而是一定要想尽办法找到亡者的尸体,为他们超度,因为活着的人还有机会修行,还可以继续为解脱做准备,而死去的人若不能把握住这次机会,再循业流转,以后还有没有这么好的解脱的因缘就很难说了。无论天葬、火葬或其它丧葬形式,都有特殊的超度仪轨和安排,不是简单地把尸体处理掉。对佛教徒来说,帮助亲人获得解脱就是对他们最有力、最有意义的关怀。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要面对大大小小无数的变故,要一次一次痛苦地面对亲友的离世,最后是自己离世。
如果能认真把佛陀的教言融会于心,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更从容一些。
[ 贰•因果 ]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无限的因果相续中有限的某个片段。当事物的来龙去脉在空间或时间的跨度上超过了目前的认识范围,人们很自然就会怀疑是否凡事真的有因有果,可是我们要知道,细说从头,连神通广大的阿罗汉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啊。
据说佛陀有一位叫周利盘陀伽的弟子。他当初想出家,却被佛陀其他的弟子拦在门外。佛陀问:为什么不让他出家?那些弟子都是有神通的阿罗汉,说观察过这个人,五百世都没有跟佛结过缘。佛陀就说:你们只能看到五百世之内的因缘,五百世以前他曾投生为一条狗,无意间供养过我,跟我结了缘,所以这一世会跟我出家学法。
南瞻部洲是业力之地。投生到这里来的众生,绝大多数是被往昔的业力牵引而来,所以这一生的际遇不仅与此生的身心活动有关,而且反映出前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有些果报的起因可能要追溯到几世、几百世之前,但是不论时间隔多久,果报都不会自动消失。拿恶业来说,清净恶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主动地积植德行,忏悔、清净业障;或者被动地等因缘成熟、果报显现,显现后因果自然了结。
当年,舍卫城的帕吉波国王率军进攻释迦部落,大肆屠杀释迦族人。佛陀的声闻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为了保护佛陀的亲人,用神力把他们装在铁钵中举到半空,以为这样就能躲过劫难,可是等敌人退去,铁钵拿下来一看,里面血肉模糊,所有人还是死了。可见因缘一旦成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果报显现。
即便是断除一切业惑障碍的佛陀和阿罗汉,显现上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在帕吉波国王杀戮释迦族人的同时,佛陀也头痛起来。众弟子请问原因,佛陀说:以前释迦族人以捕鱼杀鱼为生。一天,他们捕到两条大鱼,没有立即杀死,把它们系在柱子上。两条大鱼感受无法忍受的干燥之苦,在地上辗转翻跳,他们发愿将来一定要报仇。以此因缘,两条大鱼后来转生为帕吉波国王和玛拉洛大臣,被杀的其它鱼类转生为二人的士兵。今天他们要将释迦族斩尽杀绝。我当时投生为一位渔夫的小孩,看到那两条大鱼受苦的情形,禁不住笑了起来,以此业力感得今天头痛。假使我现在没有获得功德圆满的佛果,今天也将被帕吉波国王的军队杀死。
这个世界看上去千头万绪、混乱无章,充满不可思议的巧合和令人费解的冲动,但其实每个人都被业力牵引,各自造作因缘,各自感受苦乐的果报,不会有错漏。这次地震,我听说有一个叫香巴的德格生意人,在玉树安家落户。不知为什么,地震那天凌晨三点,他突然跑出家门到外面的旅馆去住。地震中,他家的房子完好无损,家里人都没事,他住的旅馆却塌了,他被压死在里面。香巴的妹妹怕后面的余震伤到孩子,决定带孩子回德格老家,谁知就在临行前与亲友告别时,她一不留神,孩子被车轧死了。另一个我认识的人地震时却是因为外出住旅馆而逃过劫难。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业是动态的,在梵文中,业的原意是“行为”,行为产生后果,后果引发新的行为,如此因因果果前后相续,构成一股势能,不断有新的因缘加入其中,虽然其整体趋势很难改变,但新的因缘(即新的行为)却能增强或削弱它的力量。比如有一些人今生修持善法、修习空性,本来后世将转生恶趣的业便在今生成熟,在投生为人尚有取舍善恶的自由时感受恶报的痛苦,了结一段恶性因果,以后便不会再受此一报。同时,因为此生受恶报时,内心怀着善意的发心,也就开启了新的良性的因果。
如果新的因缘本身力量足够大,完全改变业的趋势也不是不可能的。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罪业,本来一定会堕入地狱,但他后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和坚定决心,精进修持正法,不但没有堕地狱,反而即身成就了佛果。
当我们看见别人在灾难中死亡、受苦,不要认为这一切都是无缘无故、偶然发生的,也不要想那是他们咎由自取。有些人可能是佛菩萨,以死亡和苦难这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示现无常、无我和慈悲。有些人通过积植德行、修持正法而改变了往昔的因果,重罪轻罚。有些人了结了某些因缘,将要去往别的刹土……
世间万象如此复杂深奥。我们须保持谦卑,以及探究真理的热情。
[ 叁•共存 ]
为什么会有灾难?
希望我们问这个问题,是出于对众生共同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省,而不是想找一个责备的对象。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好像从来就不缺少问题,天灾人祸从未曾间断过。翻开报纸,每一天都有灾难、冲突、抢劫、淫乱、诈骗的消息,每一天都有人因此在死去、在受苦,而我们总要等到灾难近在咫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这正是症结所在:我们只关心自己,以及周围极其有限的空间里的几个人、几件事。在这个小圈子以外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又一条新闻而已。有人遭受灾难,经历痛苦和死亡,又不是我们造成的,再说,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相信自己与万物是分离的,这样一个错觉强化了人心的冷漠,让人不觉得自己应该对他人、对社会和整个世界承担什么责任。
的确,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机械和只要花钱就能买到的服务。很多事情,以前可能需要一家老小齐上阵,甚至呼朋唤友一起来做,才能做好,现在只需打个电话给专业公司就行。这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的生活更方便、独立了,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难得有机会在商业关系之外,与他人交往、交流。现在的人不善于建立、发展友谊,交往的圈子很小,除了同事、家人外,没有多少朋友,而实际上,友情,朋友之间相契相投、可以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的这种关系,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其它很多关系的基础。人们把拥有尽可能大的独立性看成是人生成功的标志,有自己的车、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办公室等等,尽可能地不需要别人。有人因此认为能否过得幸福快乐完全是自己的事,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东西就行了;至于其他人是否过得幸福,也与自己无关。
另一方面,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相比,现代社会里人类的相互依存度实际上是更高了。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衣食住行,每一样都依赖他人的劳动。城市化意味着人口不断密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越来越多地与其他人共享同一个狭小的空间。每个人的言行影响到自己,也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合作共存,不仅是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客观上,大家比以前更加相互依赖、互为影响,在地球的这一边,一小群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后果,会比以前更快、更明显地影响到地球另一边的人;而主观上,大家以为自己很独立,可以不需要别人,也不必替别人着想。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给其他人,不仅是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还包括以后要生活在这里的人,以及与我们共享这个世界的动物,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去实现他们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人,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旦出现问题,也有更强的能力自保。他们更应该顾及其他人的利益。虽然情况变糟,所有人最终都会受到损害,但最先受到损害的是那些最无助的、处于弱势的群体,而且这些人需要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才能摆脱困境,从损害中恢复过来。
环境问题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由于人们急功近利,无序、过度地开发、消耗资源,导致全球环境恶化。洪灾、旱灾、火山、地震、海啸、冰层融化、气候异常。这些代表灾难的名词轮流做着每日新闻的标题。全世界的人都受到影响,而边远、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往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一旦出现灾害、灾难,那里的人们没有多少资源和手段可以保护自己,只能听天由命。
我们曾经认为天灾和人祸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但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界线其实并不是那么明确。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需要懂得深奥的佛理或成为所谓唯心主义者,也能知道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外在的物质世界,因为正常状态下人的思想会指导人的行为,而人行为的结果是改变其生存的外部环境。灾难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纯地由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自然因素当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灾难爆发的一刹那,自然因素往往是主要的触发因素,但压倒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不是骆驼背负的所有重量。探究深层的原因,灾难背后总能看到人的身心活动所产生的关键性影响。
当然,社会学家们对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与人、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有专业深入的研究,他们绝对能比我这个外行更全面、准确地分析把握这些问题。我在这里只是从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的角度,谈一谈我的观察和体会。
我发现,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身心的痛苦却并没有越来越少。由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的疾病的确比以前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层出不穷的“现代病”、“富贵病”,像高血脂、痛风、肥胖症。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普遍较大,失眠症、抑郁症的发病率非常高。我们知道,巨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带来心理上的痛苦,也是众多生理疾病如心血管类疾病、肿瘤等的重要诱发因素。
我并不是说物质进步本身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如果大家都回到原始社会去钻木取火,未见得就会更快乐。认为弃绝物质进步就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是短视的,也是舍本逐末,根本就没抓住问题的根源。但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却是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物质丰富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再不会有痛苦。所以人们贪婪攫取、恶性竞争,尽可能多地占有物质资源,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幸福。物质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但仅限于感官上的满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而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却在于他需要的不仅是感官的满足,他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在这个时代里,除了物质资源,人们还试图通过拥有更多的智力资源来获得幸福感。高学历、高智商被视为人生成功的一项标志。虽然无知不一定就会过得幸福,知道得多也不能保证过得幸福。事实上,很多人每天浏览海量信息,收发无数邮件、短信,不停地接打电话,心里还是焦躁不安,害怕错过了什么而被社会边缘化。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消除贫穷和无知,就可以解决;但很多情况下我们陷入苦难,更深刻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精神世界的忽略。真正持久宁静的快乐不是向外驰求得到的。
如果继续忽略精神修持,我们的问题,无论是外在的战争、暴力、灾难,还是内在的情感和心理危机,都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肆•自律 ]
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以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喜怒哀乐,这种能力与生俱来。看见另一个生命受苦,我们会本能地生起恻隐之心,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表现出强烈的同情、怜悯并实施帮助的行动。比如地震发生后,很多人看见灾区的图片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很多人自发地行动起来进行援助,大家在第一时间的反应都是惊惧和伤痛,那也正是震区人的感受。大家发自内心地感觉到与震区人、与所有同此爱心的人之间的那份紧密联结。在那个时刻,不必是佛教徒,大家也能真切体会什么是悲心。当然也有人表现冷漠,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没有恻隐之心,相信他们看到流血伤亡的情景,也会感到不安、不舒服,会下意识地闭上眼睛或把目光移开。
不忍心看见另一个生命痛苦,这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进而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灾难来临的时候,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想,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直接参与救死扶伤的援救行动,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在情感上分担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感到被关注、被关爱、不孤单,没有被遗弃。
为亡者念经超度也是这种分担的表现,我们陪伴亡者走过中阴,分担他们的恐惧和孤独。
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受灾会需要什么,首先当然是物资,吃的、住的、用的,同样重要的是,还需要关爱。被关爱不仅是心理的需求,也是生理的需求。从小到大,每个人都需要被关爱才能生存、成长、健康地生活。对于别人的善意、关爱,我们似乎天生就能领受其中的美好。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么微小,哪怕是陌生人一个真诚的微笑,也会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到欣喜。所以,由己及人,我们要尽其所能去关心灾区的人,持续关注他们的问题,分担他们的痛苦。
从长远来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不仅在别人遭灾的时候帮扶一把,而且更切实地在平日生活中时常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与人、人与自然、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大家享有一个更和谐的生存空间。只有整体的生存环境和氛围祥和了,人们才能有更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点对于包括灾区人在内的所有弱势群体来说,尤为重要。
身体的行为主要由心决定,我们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负面情感和思想,外在行为自然会随之改变。负面情感是指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内心活动,如愤怒、仇恨、嫉妒、贪婪以及焦虑、抑郁、恐惧等等。我不用大家熟悉的“烦恼”一词是因为:首先,烦恼涵盖的范围更广,它包括未圆满觉悟的众生因无明而起的所有行为;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无论是“五毒”、“三毒”还是其它烦恼,我希望大家都能把它们看成是情感而非人的本性。说“烦恼”,大家也许不自觉地就往本性上靠,觉得心本身是烦恼的;说“情感”,不用提醒,大家也知道是表面的、波动的,只不过有些情感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能量也很大,不容易克制。如果愤怒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就不可能有高兴的时候,但事实不是这样。我们不仅能高兴,而且在生气的时候还能知道自己在生气,这说明意识与情感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是有可能有意识地去控制调整负面情感的。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留心观察自己身、语、意的活动,观察负面情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即使像愤怒这样狂暴的负面情感,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需要各种条件才能产生和壮大。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就有办法克制、削弱、化解愤怒的情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显现很多负面的东西,对此保持敏感、警醒,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去做的事。
然而大多数人对待负面情感的态度都是听之任之,反正迟早会过去,那就等它自己过去好了,何必那么认真地对治。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负面情感的破坏性。它使我们失去对整体局面的判断力而愚蠢地陷入愤怒、嫉妒或惶恐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难做出明智的决定和行动,很难照顾到自他的利益,甚至会使自己和他人处于危险的境地。
负面情感的一个特点是,如果你不对治它,下次它再出现时能量会更大,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对治,它就会慢慢挤走其它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它的天下,不论你遇到什么情况,你都会习惯性地诉诸一、两种负面情感。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即使遇到本该高兴的事,他也能找出让人生气的理由。我们往往会认为这种人本性如此,其实他只是每次在恼怒的情绪生起时,没有认真加以对治。他的心本身并不是一颗愤怒的心。
负面情感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安宁,有些是短暂的,有些更持久,而这种更持久的破坏往往也来自于我们自己对负面情感的看法。比如说,当我们身陷危险中,恐惧可能让我们更加警觉、灵敏,做出一些在平常状态下无法做到的事,这种恐惧对我们的身心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有时甚至能化险为夷;但是如果我们左思右想,抓住恐惧感不放,还不断添加丰富的想象,心里只能越来越害怕,最后完全被自己制造的恐怖情绪淹没。仇恨、悲伤、焦虑等等也都是这样。人们常说凡事要想开一点。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情绪具有传染性。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受到影响,大家先是感到心里不痛快,接着不知不觉中传染上坏情绪,继而又把坏情绪传给别人。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共同形成一种惯常的氛围,可以是家庭氛围、工作氛围,也可以是更广泛的社会氛围。比如你早上出门坐出租车,下车时司机找零找给你一张假币,你后来才发现,心情一下就变得很糟,到公司脸色还没缓过来,跟你打招呼的同事就会想是不是你对他有意见,他心里有气,转身就把气撒在正好进门的快递员头上,快递员没头没脑地被人训斥,很不服气,骑着摩托车在路上也就没那么礼貌了,拐弯时抢行一步,一辆轿车躲避不及撞上前面的车,两位轿车司机开始互相指责……再说你收到假币,很自然的反应就是想办法把它花出去,那位出租车司机也是从前面的乘客那里收到的假币,他也是被骗了,他又接着骗你,你被骗了,转过头来又想着骗别人。你们平时都是和气、诚实的好人,可是在坏情绪的传染、影响下,却侵犯性十足地生气、迁怒、互不相让、甚至骗人。如果大部分人都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焦虑、不信任、自私、粗暴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生活,大概没有人会感到幸福。
负面情感具有欺骗性,它让我们相信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和满足。很多时候,我们发怒是因为觉得这样我们会更强大,可是你看辩论中,往往是理屈词穷、眼看败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耐心甚至开始攻击谩骂。同样地,傲慢恰恰暴露的是一个人性格的不成熟和内涵的不够丰厚。没有什么比贪婪更具欺骗性,我们总以为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是拥有的太少或想要的没得到。虽然正当合理的需求与过度奢求之间的区别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如果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得到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状态,而不是这个东西、这种状态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我们就该小心,不要被贪婪牵着鼻子走。比如我们要生存就必须吃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吃而不是吃饱,就很容易吃过头。过度饮食的结果不是强壮身体,反而给身体带来损害。
对负面情感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会慢慢发现,负面情感的存在直接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是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是建设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然而,自律不是压抑情感,不是遵循强制的规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样子给人看。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作为佛教徒,我们远离十恶业,守持居士戒、别解脱戒,都是出于这个目的:不伤害。
[ 伍•慈悲 ]
幸福感源自内心的安宁,而仅仅克制负面情感尚不足以建立强大、平和的内心世界,我们还需要主动去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和情感。
像前面讲到地震过后,大家慷慨地向灾区伸出援手,与灾区的人们共渡难关。其实,大家克服的不仅是外在的自然灾难,也是自己内心的消极面;建设的不仅是外在的家园,也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五岁的小朋友回到家不好意思地对爸爸说,她今天不够坚强,在幼儿园哭了。爸爸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想到了灾区的小朋友。这位父亲后来说:女儿的善良让我感到骄傲、幸福。地震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但人类美好善良的情感却能够化解心中的苦难,仅仅是一念同情也是一股净化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的人格不断成熟完善。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关键是我们要知道怎样去激发和培养这些会给自己和其他人带来幸福感的品质。
布施是突破自我局限性的有效方法。有人把布施比作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布施中,受者、施者双方都会获得利益。受者免受匮乏之苦,施者也从中收获了喜悦和自尊。布施有很多种。像大家给灾区捐款捐物就是财物布施。这不是只在灾难中才能去做的事,日常生活里,我们照样可以布施,比如去资助贫穷的人和其他处境不利的人,去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受教育。
不要觉得非得有多大的财力才能去布施,关键不在财物多少,而在发心是否真诚。布施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所以它甚至都不必与所谓慈善行为挂钩。你可以特意绕道去关照小区门口那家快餐店的生意,也可以为了创造一个就业机会而请保姆来家里帮忙。很多人都生活在匮乏之中,需要改善生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施舍。给别人一个自食其力挣钱的机会,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布施。
我们不仅可以捐助财物,还可以贡献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我知道,很多人去灾区做志愿者,照顾伤员,协助沟通。灾难过后,我们的社会继续需要这种志愿服务,帮助孤儿、残疾人、孤寡老人、流浪者。这个世界的问题不仅是贫穷和饥饿,还有孤独和冷漠。
佛教中有法布施,就是为人讲解佛法,让人获得利益。其实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法布施。就思想而言,凡是符合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思想都可以纳入佛教思想的范畴;就行为而言,凡是弃恶扬善的行为都是佛教倡导的行为。所以,劝人行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人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人成为更有爱心和责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这些都是法布施。
布施让我们学会放松,不再把一切都紧紧抓在手中,也不再只关注自己。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给予是会让人感到丰足而不是感到贫乏的。布施的目的是学习放下对自我的执著,从而更好地帮助别人,所以布施的发心很重要,如果是为了做秀或者竞争,那么布施反而强化了对自我的执著,并且施者从中得到的快乐和自尊也会极其有限。
我们一直以来都有很强烈的贫乏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够令人满意。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尤其是在大城市,人们或多或少都被一股莫名的焦虑、不满困扰。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不过我想一些看上去简单的方法也许会有所帮助。比如学习欣赏自己生活中的亮点。情绪低落的时候想一想:其实自己还不是很惨,至少还有一个人关心我,还有一个地方栖身,还有一份工作,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唱歌不错,还会修电脑,也曾经做过好事,比如在公车上给人让座……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心情会开朗一些。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否则,面对竞争的压力、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生活很容易便会失去平衡并笼罩在焦虑的阴影中。调整心态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去做。
有时,我们的悲惨处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实际情况远没那么糟,但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学会忍辱。忍辱指不畏艰难,能够忍耐并有勇气克服困难,同时对一切、即使对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
讲到不畏艰难,人们总认为那主要与意志力有关。的确,有人仅凭坚强的毅力就可以挺过难关,但这不是我所说的忍辱。忍辱是因为了知事情的缘起、因果,而坦然接受自己的处境,这与怯懦完全不同。忍辱中的勇气也不是来自于意志力,它来自于内心的柔软和开放,在生活的困难打击下,努力不让内心变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难的时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
地震中有一个女孩子在废墟下压了十几个小时,被救出来的那一刻,她对营救队员说:打扰你们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们。很多人被女孩子的话深深打动,也有人说她只是汉语表达能力不好,情绪激动之下词不达意。也许她真的汉语不够好,用词不够准确,但是她要表达的意思是很明显的:给大家添麻烦了,她感到很抱歉!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可爱的女孩没有想自己是多么不幸、无辜,她满怀谦卑地向别人表达着心中的感激和善意。
因为忍辱,我们在困难中才不会轻易被负面情绪击垮,而是保持判断力,采取适当的、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进一步的伤害。忍辱也让我们宽容、理性,与人融洽相处,建立友谊,所以忍辱的另一层含义是容忍,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分歧和不同。这的确很难,因为人人都只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
转化内心是艰难的,无始以来形成的顽固习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我们要学会忍辱,忍受、克服修行路上的困难挫折,心中始终不忘我们的目标是有情众生都远离痛苦、获得安乐。
愿逝者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愿通过我们的善心善行,为生者创造一片人间净土!
玉树地震以来,一些弟子向我表达心中的困惑:为什么灾难如此频繁?为什么在佛法兴盛之地也会发生灾难?佛法的加持力何在?为什么修持佛法还是不能避免无常?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少。我没有立刻给予解答,一来现在仍然是为地震死难者念经超度的共修法会期间,我希望大家都能专心为逝者念经回向,不受其它事情过多的干扰;其二,这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而自去年底以来我便一直在病中,每天吃药、治疗,体力脑力均不济。我想,灾难频发,我们的确应该从更深的层面去思考一些问题了,而不必急于给出简单化的答案。所以,近一个月来,我断断续续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请身边弟子记录下来,最后整理成了这篇文章。
我并不认为文章对与灾难相关的问题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那也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试图去回答一些弟子提出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澄清疑惑,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有意地把大家观察的焦点从表面的灾难引向灾难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希望这种尝试能激发大家去思考,去提出更多更精辟的见解。
关于这篇文章,我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我发现弟子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与他们对无常的理解不够全面有关,所以文章便从无常讲起,讲到什么是无常,如何看待无常。然而,光讲无常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为什么会有灾难,还得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文章第二部分就自然讲到因果。在这一部分,我着重讲的是因果不虚的道理,而没有一条条具体地列出灾难形成的原因。那很不现实,除了佛陀,没有人能做得到。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用去思考灾难的成因了。我只是想请大家注意:任何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都是极其复杂的,不可武断、简单化、孤立地分析问题。文章第三部分仍然在讲因果,讲到事物的相互关联,人们短视的行为造成种种问题。第四、第五部分讲的是为灾区、为这个灾难频发的世界,我们能做些什么,应该不仅是一时的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律和培养慈悲心。
佛教认为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要从根本上止息痛苦必须放下我执,建立空性的见解。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谈到空性,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证悟空性还有待时日,而在证悟空性之前,仍然有很多事值得去做,比如自律、助人,比如培养基本的伦理道德,参与建设有利于众生共存的祥和环境等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众生的痛苦、增加众生的快乐。
我们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细微之处取舍善恶因果,另一方面要精进不辍闻思佛法,努力建立空性的见解。证悟空性之后,痛苦自然止息,菩提心自然坚固。
让我们把修持善法的功德回向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希阿荣博完成于藏历铁虎年三月二十二日(公元二零一零年五月五日)
特别提示:本文全文转载自湖心亭看雪客居士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5473f0100iwrd.html菩提洲网(http://www.ptz.cc),原文标题为《从玉树说起》,链接地址为:http://www.ptz.cc/page/show/show1.aspx?magID=624
希阿荣博堪布关于玉树地震的开示:从玉树说起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 壹•无常 ]
[ 贰•因果 ]
[ 叁•共存 ]
[ 肆•自律 ]
[ 伍•慈悲 ]
希阿荣博完成于藏历铁虎年三月二十二日(公元二零一零年五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