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夏哈的幸福课

一、认识塔尔.班夏哈(Tal Ben-Shahar

哈佛大学哲学与心理学博士。他在哈佛开设的「组织心理学」与「领导心理学」的课程分别获选「最受欢迎课程」的第一与第三名,每学期选修人数高达1,400人,超过学生总数的20%。许多学生向学校反应,这两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班夏哈的教学及思想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争相报导,包括《波士顿全球报》、《纽约时报》,以及CNNCBS、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2006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母校开设「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课程,俗称「幸福课」,选修人数达855人,超过学生总数一成,打败以往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班夏哈没有大传授学生该如何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们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他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我曾不快乐了30年。」班夏哈这样说自己。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成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

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二、班夏哈基本观念

(一)人生快乐为目的

认为「人都是追求快乐」的,要有「快乐是终极货币」想法。

简单地说,人们事实上花费时间、金钱、心力,最后想要兑换的就是「快乐」这种货币。

既然这样,一直「想」着自己怎么这样不快乐、怎么这样悲惨,而别人怎么这样可恶,想再多也不能帮助你快乐。想「怎样让自己更快乐?」然后去做,才能够让你「更快乐」。

他说:「幸福,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终极货币。」他认为;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我们会用金钱来评估其资产与债务、利润与亏损。人生也和企业一样,有盈利和亏损。

「在评量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正面感受视为收入,负向感受当作支出,也就是说,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的终极财富上就盈利了。」如同企业会遭遇破产,个人的情绪也可能破产,陷入长期的忧郁与不快乐。原本追逐财富、名声或梦想,都是创造快乐的手段,但人们却常抓这些物质的外在标准不放,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

(二)四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1. 享乐主义型: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

2. 忙碌奔波型:为追求未来的目标,牺牲眼前的幸福。

3. 虚无主义型: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

4. 幸福型: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依据班夏哈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作者建议以这种「追求现在的快乐,同时兼顾未来的好处」为原则,培养好的快乐习惯。作者认为现在的快乐=乐趣,而未来的好处=意义,后者怎么看都是满怪的说法…

总之,快乐同时要具备意义,才会真正让你快乐。

 

2.1忙碌奔波型--蒂姆的故事

班夏哈经常「蒂姆的故事」,反映现代人成长历程。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从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

父母  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

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 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

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

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四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

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做,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感觉到快乐。现在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

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

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

班夏哈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

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

「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班夏哈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三)从内心深处探求

在课堂上,班夏哈不断地向学生提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

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

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

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

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

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四)认识

班夏哈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

1. 什么带给我意义?

2. 什么带给我快乐?

3. 我的优势是什么?

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4.1 烦恼选错一个律师故事

10多年前,班夏哈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

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60个小时。

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

当班夏哈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

但班夏哈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五)工作三境界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他进一步说,通常在愈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愈能发挥自己的天赋,愈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

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

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

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班夏哈总结出这样三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

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

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 教授到 终身 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

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

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

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

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象,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班夏哈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搬家具。

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

(六)使命感

「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那真是神奇的时刻。」班夏哈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

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

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

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七)做真实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班夏哈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

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

  「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班夏哈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三、班夏哈的幸福要点方法

(一)幸福10条小贴纸

1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 多和朋友们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 学会失败 

成功没有快捷方式,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 接受自己全然为人 

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 简化生活 

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 有规律地锻炼 

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 睡眠 

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 

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 勇敢 

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 表达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二)找回幸福12个妙计

--经营人际关系

1.写感谢列表

睡前写下5件令你感谢快乐的事物与意义。

2.五分钟惊喜

每天多五分钟为家人朋友制造惊喜 像是太太回家时就放她喜欢的音乐。

3.支持别人的想法

把握和他人合作的机会 无论如何都给对方回馈。

--保持正向乐观

4.避免熬夜

充足睡眠是很棒的投资 使你醒时更有效率和创造力。

5.安排运动

运动能增强心理素质 每周至少三次就能有效管理压力。

6.10分钟冥想

找安静场所用10分钟回想那些让你发自内心的快乐。

7.采纳自己的建议

假设你现在多十岁 怎么让自己更快乐?写下建议并付诸实现。

---学会善用金钱

8.想象中乐透

算一下要多少钱才能买到最终快乐? 你会发现 其实不用很多钱

9.赚钱结合兴趣

用赚来的钱实现其他的梦想 你会更快乐。

--追求自我实现

10.摒弃工作偏见

思考哪些工作能让你忙得忘记时间? 主动参与有趣的工作。

11.简化生活

记录日常活动 重新分配时间 除了想做的活动 还要保留空白。例如:有一段时间不要上网,不接电话~~~

12.减少被动的休闲 增加主动的休闲

少看电视这类被动的休闲 主动投入有乐趣与意义的活动(如每周当一次义工)

 

四、值得思考学习之处

农历年前夕,《商业周刊》与一○四人力银行合作「2011年台湾人幸福感来源调查」高达99%的受访者,希望2011年比2010年更幸福。要怎么做才能更幸福?超过三成受访者认为,与家人朋友分享心情、彼此加油,最令人感到幸福! 

根据正向心理学大师塞利格曼的解析,一般人幸福的四大要素,包括:乐观、人际、金钱和自我实现,缺一不可。但处在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每个人心中对四大要素的先后排列次序不同。在这四大要素中,2011年,台湾人最渴望加强人际关系,比重达33%,其次依序为乐观(28%)、善用金钱(25%)和自我实现(14%)。亦即,台湾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增进幸福感的边际效应最高,远甚于其他三者。

至于金钱重不重要呢?当然也很重要。本次商周调查发现,有25%的受访者,认为金钱是追求幸福的关键。但金钱并非万能,研究显示,当收入达到某种程度时,它对幸福的边际效益,开始递减。

20109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纳曼以一千名美国人进行幸福调查,发现钱很少时,只要增加一点点,幸福感便明显提升;随着存折金额增加,必须多出很多钱,才会感觉幸福。而家庭年收入超过七万五千美元(约合新台币二百二十万元)以上,金钱对幸福程度便没有影响。我颇接近幸福调查发现。他们特别感觉。认为当金钱累积某一程度时,就会变成银行帐户中的数字,已经没有听过一些企业家对金钱看法

20108月,英国《金融时报》一篇〈幸福生活的七大秘诀〉文章也提到,幸福生活的秘密,就藏在那些我们「已拥有」的人、事、物里。例如:家人、朋友,只要将注意力和时间从其他方面移转过来,投注其中,过程便会产生「价值不菲」的幸福感。印证了「幸福不必远求,就在身旁;让别人幸福,自己也会幸福。」的。

人生是苦参半,如何乐,班夏哈提供一套可行作法,值得我们参考。

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总要设法想些点子,为他人创造快乐!因为相信「让别人快乐是一种慈悲;让自己快乐是一种智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