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 纳兰容若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从第一次在网上读到纳兰公子这首词,尤其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到如今,也快几年了吧。而每次读她,似乎都令我有如鱼梗在喉,欲言又止的感觉。但是总又死死地纠结,在心里放不下她。慢慢地琢磨领悟。今晚终于想说些什么了。
若只如初见,说的是一种状态,不用仔细地揣度,也不用丰富的想象,那显然是非常美好的一种状态。以至于如此情意绵绵,泪流涟涟。然而那美好的状态也就只有在那一刹那间。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说话间,一切都变了。白驹过隙,烟消云散,物换星移,景物依旧,人事全非。看官可能都会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勿庸我赘言。
初见只有那一回,那一刻,第二次便是二见了。那是所谓第一印象。低头扪心问问自己,人生在世一场,还记得多少个如此的初见情景呢?而又有多少个初见真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在心,萦绕在胸怀,挥之不去呢?也许每一个如此美妙的初见都含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也都会牵扯联想到纳兰公子的这首绝唱。恐怕从此以后,没有人能够再写得出高过此句意境的诗词来描绘难以忘怀的人生的初见了,至少我是不会再徒劳枉然的。
初见,尤其是两小情侣相会,总是与清新、温馨、吉祥、平和、温柔有一些连带关系。也许还有天真、淳朴、憨厚、善良、腼腆。。。
世界上大约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将那初见的清纯永远保鲜起来。而那恍若昨日的初见回忆是不是总是出现在我们的梦里呢?可是一旦那宁静被打破以后,就如同那一汪池水里被风吹起的涟漪,永远也回复不到那最初的宁静。再回头已百年深啊!纵使重归宁静,那也绝对不是当初的宁静了。
人总是有一种能力,一切的一切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可是那心境却是再也无法回复到当初。无论你怎样怨恨亦是无用的。悻悻然,那淡淡的、长长的抑或是浓浓的、长长的影子将伴随我们永生。但愿我们每一个人在追忆自己的那个初见时心安理得而感到欣慰!也愿我能在我的临终床第之前能再听一听此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逸宽原创于孑孓卢
淹蹇达城
六月七日2011
附录【注释】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 》,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参见《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讲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 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亦可通。
【讲解】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始见《花间集》韦庄词。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辑评】 一、于在春《清词百首》:“题目写明:模仿古代的《决绝词》,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断绝关系的坚决表态。这里用汉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的典故来拟写古词。虽说意在‘决绝’,还是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198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 二、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决绝意谓决裂,指男女情变,断绝关系。唐元稹曾用乐府歌行体,摹拟一女子的口吻,作《古决绝词》。容若此作题为‘拟古决绝词柬友 ’,也以女子的声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交友之道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