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以及展延的举例,我在以前的帖子里简略地说过了。冲突发生的本质在于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的外在表现,就不同的需要进行人群间的集体推搡是一件值得商榷的问题,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肯定有比某种形式上的表象更为人本深刻的东西,那个东西才是值得探寻的,不过,这个议题并不是我今天想说的。
大概谁都不会否认建立人脉的重要性,但认识的人越多,是否等于拥有一个强大的人脉网络,答案是否定的。Cross和Thomas指出,一个有效的人际网络贵精不贵多,往往只有12-18人,参与者跨越等级结构、年龄结构、地域界限等等,他们的存在有助于新技能的学习,取得个人的平衡成长,以做出没有偏见的决定。
在现实世界建立人脉网络的时候,我们常常得注意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太过重视等级制度的后果,很可能会错失非正常关系所带来的机会。
单线与众多同事联系,一个人扛责任的那种人,高度集权虽然对掌控大局有利,很容易遇到瓶颈。
只求安逸,并持偏见的,只会聆听或依赖跟他持有相同价值观或操作手段的,只能越来越向偏见的窄巷里走。
肤浅的社交者图网络越大越好,可能貌似认识很多人,不过属于肤浅的接触,包括纯粹按心情来与人互动的一类人。
还有一种是属于“变色龙”一类的,他们会按人脉网中不同的参与者改变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性格/性情,从长久而言,坦然心境的建立或维持是真正能在社交圈,建立起个人形象的必要条件之一。
社交圈的建立和维持也存在功利的因素,人只有跟一帮人来往利大于弊才肯留在圈子里,如果某一类人呆在圈子里不舒服、不愉快,就要看看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并要纠正它们。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交流是否能带给你正面的能量?正面能量的提供者会积极地面对难题,在挑战中见到契机,会制造空间、创造条件让他人有发挥和贡献的机会。人脉网络按对方能给你带来的益处无非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和信息、人际支援和影响力、个人发展/支援/影响力、目标和意义、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社交圈存在的一些必要条件:包括平台、人(男女数量基本持平)、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等等。由独立个人组成的群体,其行为规范不应做微观的评述,尤其是发生冲突的时候,要给他人充分发言/申辩的权利,切忌把主观臆想强加在他人的身上。
至于虚拟空间的人脉网络,我也有一些观察和思考:行走虚拟网络是不是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有没有规范,谁制定的?谁负责监管?怎么监管?如果在假设性的猜测推论下得出错误的结论,谁来负责?如何拨乱反正?
先大概这样列个提纲,等空闲了再整理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