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深处透着禅。在这一篇里,笔者尝试着探讨围棋艺术的禅韵。琴棋书画是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棋只所以能位列其中,来源于它自身无穷的魅力。围棋变化无穷,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它与道相通是不言而喻的。自古就有黑白对弈,纹枰论道的说法。对传说里马钰从棋枰对局中悟出了抱守持一的仙道修真要旨,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要在胜负世界里求道的确不容易。千年的围棋史里,有许多顶尖高手尝试在对弈中求道。可是真正有成就者却凤毛麟角。对每个愿望在棋中探索真谛的人,求道的路在何方?笔者想从禅的角度来论述棋道。由于禅修境界不深,围棋水平有限,此文只是“抛砖”之作。
世界上复杂体系最容易体现“道”的存在。围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集中了许多对立统一的矛盾于一身。例如,整体与局部,先手与后手,进攻与防守,实利与厚势,变化与定型,优势与落后,搏杀与渗透,子力与型势,本手与奇招,打入与浅削,弃子与治孤,布局与战斗,中盘与收官, 等等。然而,在如此多矛盾中把握局面,棋手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理矛盾。例如,急躁与平稳,计算与感觉,求胜与求道,等等。在这么多矛盾中,如果能出色地把握几对平衡,棋手就能标新立异并形成自己的流派。陈祖德开创的“中国流”就是攻守平衡的开局。山城宏“渗透流”的厉害在于他很好地把握了实利与厚势的平衡,及变化与定型的时机。武宫是个豁达之人。其性情使得他更注重棋局的整体性。“宇宙流”突破围棋传统理念,带来新的视野。最近看到李喆的宇宙流对整体性的把握更新颖。其整体性的把握能化解先手之利,视野之宽不可多得。韩国围棋曾被人形容为“杂草流”。因为他们的棋显得毫无章法。从开局就与人纠缠到底。这种流派给善阵者带来冲击。兵法云:“善阵者不战”。既然你想以阵获利,就有人设法不让你布阵。追求美感的求道棋派将这种近身搏杀形容为“暴力围棋”。笔者对此不以为然。美不光来自大江大海的广阔,自然的平衡与和谐。美也来源于山涧小溪蜿蜒曲折,生生不息。此涨彼消的琴萧之和,不也是另一种美吗?美源于无形,就像艺术源于自由。尽管充满胜负与功利,但围棋的复杂使得棋手摆脱不了求道的宿命。中国人不轻言道。然而,为求胜,必求道。无论是求胜还是求美,对棋理的进取,必然使得他们殊途同归。这也许就是纹枰论道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围棋之道?笔者认为它有两个层次。即哲理的层次与“心”的层次。哲理的层次是指把握棋局的哲学境界。在围棋界,只有大师吴清源达到这个层次。他的自然流讲究均衡之道,意在“高者在中腹,流水不争先”。大师在《中的精神》一书里强调:“围棋,人生都是中和”。更进一步说,就是根据棋局的发展来及时把握以上诸多矛盾的平衡。不拘泥于任何“式”,“形”,或“流”。“中和” - 把握矛盾的平衡为中庸,集各种“式”与“形”于一体为和谐。大师在昭和年间开创的新布局仍然引领当今的潮流。“中国流”和“宇宙流”也只是这新布局下的浪花。围棋与武功有很多相似之处。金庸深通佛理中道。他将武功境界总结为“无招胜有招”。这个观点在哲理上与大师的自然流是相通的。
那么,“心”的层次是什么?棋手李喆曾说:“围棋之外的东西比用功更重要”。他说出了围棋知识外的东西在棋道里的重要性。笔者在“艺术的禅 — 王羲之的‘点’”一文中说过,书法的真谛在书法外。围棋又何尝不是如此。把握棋局,施展才能往往取决于人的心态。自然流的展现需要自然的心态。围棋的知识可以学到,自然流的原则也不难理解。但是,将知识与原则在棋局里展现出来,不仅仅是头脑的作用,而且是“心”的力量。急躁的人,往往溃在中盘。狭隘的人学不会宇宙流。纹枰对弈,名为华山论剑,实为修身养性。聂卫平将围棋人生说成“超越自我”是非常贴切的。有自我的拖累,何以宁静而致远。李昌镐每一步棋都显得平庸。但这一个个平庸的点连成的却是平静的心态。施定庵的“不向静中参妙理;纵然领悟也虚浮”说出了相同的道路。然而,对应于书法的神来之笔,围棋中必有灵动之招。平静与灵动是棋道的手心手背。吴清源在与秀哉名人对弈中,第三手就下在天元。那就是灵动之招。看似损于实利,实则辐射子力,随机应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平静而又灵动呢?这正是每个求胜与求道的棋手终身需要探索的问题。对此,笔者的体会是:如果你的“心”感受到对手棋子的力,那么你已经渐渐的离开棋道。围棋之道也许可以归结于“心在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