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新型远洋综合补给舰已具备为航母编队进行远洋补给的条件。但与西方,日本等传统海军强国的补给舰相比,吨位偏小补给量很有限。另外一点就是新型补给舰在航速上偏慢,这在编队航行时补给舰将严重影响到整个编队的航速。
福池级综合补给舰首舰千岛湖号(AOE-886)。福池级是中国海军第一种真正的现代化远洋综合补给舰。
2008年12月26日,“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伴随“武汉”号和“海口”号导弹驱逐舰从海南三亚启航,赴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微山湖”号是我国新型综合补给舰的首制舰之一(另一艘为“千岛湖”号),因为这次史无前例的海外行动,而为广大民众所熟知。舰队综合补给舰是海军舰艇系列中一个重要的舰种,其用途是作为海上机动作战编队的一员,伴随航母、驱逐舰、护卫舰等作战舰只,在航渡中及作战海域为主战舰只补充燃油、滑油、喷气燃料、淡水、食品、备品、给养和各类弹药等消耗物资,使主战舰只的作战半径和在任务海域的有效作战时间成倍扩大和延长,因此各海军强国在发展各类作战舰只的同时都投入较大力量积极发展综合补给舰。
由微山湖号(877)上拍摄的反海盗护航编队,居中为海口号(171),左侧为武汉号(169)。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导弹武器向远程化迈进,我国出于试验远程运载火箭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研制一支实施海上保障活动和跟踪测量的船队。这个计划需要一型远洋补给舰,来承担整个特混编队的油水补给任务,以保障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这艘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补给舰,由大连造船厂负责设计建造,这是我国海军的第一代远洋补给舰,至80年代前期共建造4艘“太仓”级(北约代号福清级)补给舰,其中的一艘在80年代末出售给了巴基斯坦。该型舰分属北海、东海、南海3个舰队,其中两艘舰于1980年5月作为特混舰队成员执行了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运载火箭的试验任务,历时365小时,航程约8810海里,实施海上补给64次,总补给量约14000吨,圆满完成了编队的保障任务。以后又伴随战斗舰只执行海军编队多次出访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3艘补给舰只能称为油水补给舰,虽然它们也能补给一些干货,但补给量有限。
“太仓”级(北约代号福清级)补给舰在1980年伴随洲际导弹试验护航特混舰队,先后为舰队提供了64次补给,保障了行动的成功进行。图为此次护航行动中的051型驱逐舰。
“太仓”级远洋综合补给舰主要任务是伴随驱逐舰,护卫舰远航编队途中补给。该级补给舰采用传统布局,上层建筑分前后两部分,中部设有4个油水补给站和2个干货补给站,舰体尾部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可以实现垂直补给,但未设机库。可一次携带燃料10550吨,轻柴油1000吨,补给水200吨,饮用水200吨以及冷藏食品50吨。该舰另装备4座76式双联37毫米高炮用于自卫。可补给三级燃油,桶装柴油,淡水,软水和部分冷藏食品。该舰长168.2米,型宽21.8米,吃水9.4米,最大高度36.2米,满载排水量22000吨,设计航速18.5节,服务航速18节以上,可以连续航行18000海里,续航力90昼夜,能任何装载情况下,在12级风力下安全航行。
“太仓”级国内虽称其为综合补给舰,但是实际上是以油水补给为主,仅装载少量的冷藏食品。“太仓”级虽然可以提高舰队的远洋航程,但是无力为军舰补给远洋作战中最重要,也是消耗最多的――弹药,对提高军舰远洋作战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其虽安装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具备一定垂直补给能力,但是又未设机库,对补给直升机的保障能力极差,严重影响直升机出勤能力,远洋中自身可提供的垂直补给能力几乎为0。其单主机设计作为军舰也是欠妥当的。军舰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作战,而作战就不可避免的会有人员的伤亡和装备的损坏,其单机单浆推进设计,使其推进系统一旦受到攻击遭到损害,将严重影响到军舰的航速甚至完全丧失航速,继而影响到整支舰队的作战能力。这对作战使极为不利的。而舰艇在作战时除了消耗油水之外,还消耗掉大量的弹药,需要弹药的补给,“太仓”级已不能完全满足中国海军远洋化的需要,因此研制综合补给舰迫在眉睫。
“太仓”级首舰于1979年服役,现在服役的只剩下了1号舰“太仓”号(北运575,现更名“洪泽湖”号,舷号881)和2号舰“丰仓”号(东运615,现改舷号882)共2艘。
福清级的南仓号(南运950)除役后改装为民间油轮海浪号,现停留在旅顺军港内。
随着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海军急需具备完善油水弹药和备件补给能力大型综合补给舰来实现中国海军走出去的迫切要求,而新设计的自主技术大型综合补给舰,因为海军对这艘舰给予的期望非常大,除了补给各类军需品外,还要求具有医疗功能,能起到部分医院船的作用,并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过反复协调最终研制项目通过了当时的评审。但是,如果全部实现上述目标,在当时海军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其造价将非常高,大大突破了海军方面的期望值,于是该项目面临下马的命运。
正在海军举棋不定的时候,前苏联解体,已获独立的乌克兰有一艘半完工的补给舰愿以低价出售。当时舾装中的该舰的主机、发电机已经进舰,但管路、电缆还未铺设完毕,舰体建造质量非常好。经过初步考察和数次技术洽谈,中国有关方面认定该舰具备在中国完成续建的可能。由于该舰的补给装置在圣彼得堡研制,因此中方又派人赶赴圣彼得堡进行谈判,洽谈购买补给装置的可能性。最后经上级决策于1992年11月6日在乌克兰签署了购舰合同,将原为综合补给舰预留的经费用于买舰,因此海军第二代大型综合补给舰自研项目下马。
中国海军第一艘功能较为完整的综合补给舰南仓号(南运953),在2004年更名为青海湖号(AOR-885)。
该舰于1996年5月8日由大连造船厂续建完工,现服役于南海舰队,舷号885,被命名为“南仓”号(后来改名为“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通过该舰的续建,使我们了解了上世纪90年代苏联综合补给舰的设计思路、技术关键、重点系统及设备的原理和配置等很难获取的宝贵信息,在后一阶段国产大型综合补给舰的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海湖”号拥有4个油水补给站和2个干货补给站,舰艉设置有伸缩式机库,可载直-8直升机1架,具备同时进行左舷(干、液)、右舷(干、液)、纵向(液)、垂直(干)四个方向的补给能力。同时还设置了6部吊车,拥有很强的锚地补给能力。全舰共装载燃料9630吨,以及弹药、食品、医药等共计23000吨。青海湖号全舰有800多个舱室,共设有46个自动化系统,使人员编制大大减小,特别是青海湖号横向补给装置第一次采用了“作用筒式的张力补偿装置”。该装置可根据补给舰于接收舰之间的钢索拉力在风浪中的变化适时调节钢索的张力,使之受力保持恒定。极大得提高了补给效力和环境适应力。
在从乌克兰购进补给舰续建工作进展的过程中,1993年1月我国接到泰国政府为其海军采购一艘能为其即将拥有的“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轻型航母和护卫舰编队实施远洋伴随补给的新型综合补给舰的招标邀请。这个时候,我国正在熟悉引进的前苏联补给技术,基本已经掌握了苏联海军综合补给舰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思路,在此技术上加上中国已经掌握的补给技术,于是参与了这个投标工程。这次国际投标过程,经过与国际上知名的法国DCNS、荷兰斯凯尔德、韩国现代、意大利芬坎蒂尼和西班牙巴赞造船公司等重量级对手的艰苦比拼,我们最终赢得了此项国际招标的胜利,并与泰国海军签署了合同,这是中国通过国际招标获得的第一个政府间军船出口合同。依托我们前阶段综合补给舰的论证和设计经验,以及引进乌克兰补给舰的技术基础,出口泰国补给舰的设计建造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几乎与自行改造乌克兰补给舰一同进展,经过3年时间于1996年8月12日正式完工交舰,同年9月12日驶抵泰国,舰名为“锡米兰”,舷号871。“锡米兰”号的成功研制使我们对综合补给舰的设计能力和水平跃上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自行研制同类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意义十分重大。
与查里克.纳吕贝特号轻型航舰(右)并行的锡米兰号综合补给舰,注意其外观与后面福池级的区别。
时序即将进入新世纪,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大型化和远洋化进程加速,而且也引进了俄罗斯的大型驱逐舰,海军走向远洋化的步伐需要同样具备远洋综合补给能力的大型综合补给舰来保障。于是,在2000年初,经中央军委批复,做出了以“锡米兰”号为母型建造两艘新型综合补给舰的决策。由于我们经历了885舰引进续建和“锡米兰”号全过程成功研制的经验,使我们在该型舰的设计过程中进展顺畅,少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2004年4月有两家造船厂分别建造的同型舰几乎同时交舰,分别被命名为“千岛湖”号(舷号886)和“微山湖”号(舷号887),这就是中国海军被北约组织命名为“福池”级的我国新型综合补给舰。该级舰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二代远洋综合补给舰,也是中国海军第一种拥有真正现代化构型的综合补给舰。据简氏舰船提供的资料显示,“微山湖”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补给舰,舰长171.4米,宽24.6米,吃水深度9米,排水量23000吨,可同时为两艘以上(应该是两纵一横三艘舰船同时补给)舰船补给,主要用于远洋多舰同时补给。“微山湖”舰就像是一个海上大后勤基地,庞大的舰体装着三级燃油、桶装柴油、淡水、软水和食品,甲板可起降货物补给直升机。887舰运载的食品可保证编队官兵在执行任务期间吃上新鲜蔬菜,因为对要在海上连续长时间巡航的官兵们来说,新鲜蔬菜非常重要。除此之外,887舰还能携带680吨左右的弹药,用于对舰艇的消耗弹药进行及时补给,这对于保障海上持续作战能力来说十分重要。
福池级综合补给舰二号舰微山湖号(AOE-887),多次参与中国海军的远航访问。
“福池”级的舰尾设有一个直升机库与飞行甲板,能携带一架中国海军最大的直-8运输直升机,或者两架直9直升机,有效遂行垂直补给作业。此外,“福池”级每侧有两个小型快艇挂架,除用于救生外,还能实现机动固定物资或人员运送。武装方面,“福池”级拥有四门76F型双联装37毫米舰炮,分别位于舰桥前方两侧与直升机库上方两侧,用于自卫。76F型双联装37毫米快炮拥有封闭式的炮塔外壳,具有自动与人工操作两种模式,最大射速180发/分,射程8.5千米,不过舰上并未设置配套的火控雷达(可能只配备简单的光学电子射控系统),故缺乏夜间作战和反导能力。外界先前推测中国将至少建造五艘“福池”级,加上原有的“青海湖”号,使中国海军的综合补给舰数量达到六艘。三大舰队各可分得两艘。在2007年7月24日,“福池”级的“微山湖”号(AOE一887)与052B导弹驱逐舰“广州”号(DDG-168)启程远航至俄罗斯、英国、西班牙、法国进行访问,并与英、西、法海军进行海上联合搜救演练,整个远航为时87天,这是“福池”级第一次出远门的纪录。
中国向柬埔寨赠送9艘巡逻艇的交接仪式,巡逻艇的主炮是中国76F型双37毫米速射炮。“福池”级综合补给舰也是安装了4座该型舰炮。
据报道,目前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已实现了航行中的纵向、横向和直升机垂直补给。中国自主研制的舰艇夜间航行补给配套系统已经应用到海军最新型综合补给舰上。这套系统由夜间标识、区域照明、舰船横向距离测量和夜间补给信号设备四部分组成,亮度高、可视性强、对海水及雨雾穿透力、抗海水腐蚀能力强,并具备动态精确测量两舰船横向补给距离、危险距离报警、引导接收舰船快速进入和保持补给阵位等功能,从而为夜间航行补给作业的安全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7月25日,“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在航行途中为第三批护航编队实施横向补给。图为“千岛湖”号综合补给舰上的油管和水管慢慢滑向“舟山”号导弹护卫舰。
纵观中国武器的发展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步快跑,而中国综合补给舰的发展史也恰恰是海军“小步快跑”的一个成功缩影。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保证运载火箭发射试验而赶制的“太仓”级,使中国海军第一次接触了远洋补给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太仓”级补给舰的建造是成功的,它让中国海军第一次掌握了舰艇海上补给的技术,并对垂直补给进行了摸索。而随后的“南仓”号大型综合补给舰,则是中国海军对综合补给舰引进和借鉴技术基础上不断探索开发的结果,同时还进行了舰用自动化设备以及对垂直补给的进一步探索。随后为泰国建造的“锡米兰”号,就是我国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前提下,开始进行专门设计军用综合补给舰的开端。而且“锡米兰”号的特点还决定了中国已经开始接触针对航空母舰的综合补给舰的设计,以及西方舰船补给的部分技术。在上述情况下,经过综合平衡并针对我海军的补给新任务,就诞生了现在的“福池”级新型综合补给舰。新型补给舰结合了之前各型国产补给舰的综合优势以及各种设备试验的成果,是目前中国最成功的具备未来为航母编队进行远洋补给的大型综合补给舰。
中国海军“福池”级综合补给舰进行两纵一横三艘舰船同时补给。“福池”级综合补给舰已具备了为航母编队进行远洋补给的条件。
“福池”级新型综合补给舰结合了之前各型国产补给舰的综合优势以及各种设备试验的成果,也具备了未来为航母编队进行远洋补给的条件。但中国的综合补给舰与西方的传统海军强国的补给舰相比,吨位仍然较小补给量仍很有限,同时中国的具备真正综合补给能力的综合补给舰数量仍然过少。中国需要的是更多的完全具备为大型航母编队进行综合补给的新型号大型综合补给舰。
美国补给级战斗支援舰的极地号(USS ARCTIC AOE-8)。该补给舰具有26节的高航速。这样可让整个编队维持一个较高航速。
日本海自目前最新型的油弹补给舰──摩周号(AOE-425),吨位远比日本以往的补给舰大。
维多利亚堡级快速战斗支援舰的二号舰乔治堡号(RFA Fort George,A-388)。该舰满载排水量达到了36585吨。
下面是“福池”级综合补给舰与上面几型补给舰的性能对比:
下表是网易军事对“福池”级综合补给舰的排名及国产化率评估,5星为满分:
来源: 网易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