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十三张截屏的观感

  
  哥贴错了么?哥对影片片头片尾字幕一向过敏,当看到《金陵十三钗》一汪水蓝蓝的片头时,哥马上就想起了《山楂树之恋》,才恍悟出导演从《恋》起,骤然间爱上了亮色系的水蓝蓝了,而且,“金陵十三钗”片头五个大字比起“山楂树之恋”五个大字的色调更明亮。
  《恋》的片头套上那水蓝蓝,还算有个牵扯,青涩之恋么。《钗》的剧情背景处在南京屠城的大环境下,心情和感官在那样的处境里,除了黑白灰,至多是血色的联想吧。
  
  反正呢哥觉得片头采用的颜色与影片格调不相称,即便不考虑影片的任何剧情,也与片头五个字的字意不相称,字意既指妓女,是不是该用暖色调呢,比如粉红系,因为哥注意到该片好多版本的海报上,“金陵十三钗”这五个字倒是采用了暖色。如果考虑战争和屠城的剧情背景,黑色白色也轮不到水汪汪的蓝色。导演(以下就用钗导作为爱称吧)的片头控从过去的大红改成水蓝了。

  当看到这么一群红十字上的灿烂笑容时,便觉得影片开始为了商业利益造假了:
  

  还有假的呢,就是关于弹拨琵琶的镜头:
  
  再看过杜玛姐贴的电影主题歌MV《秦淮影》的视频,唉,女一号那指法,右手弹拨虽生硬,倒是合乎旋律的节奏,可左手的指法,却在瞎掰呢。又明显看得出被人调教过,知道大概要上要下的趋势,除了一个音符和她的左手指法对得上以外,其它的确实是在蒙事儿。杜玛姐以为弟会弹琵琶,其实不然,但弹拨类的弦乐器指法都差不离儿,弟一看到影片中的伪指法,就闹心。

  大家都说钗导作镜头精制,好莱坞的片子但凡表现乐器演奏的镜头,从来不带这么不认真蒙外行的,要么由内行来玩儿,有么由替身加CG合成解决。其实钗导打从导的第一部片片开始,就明摆着显露出来对音乐的理解是个混混,以前呢,后期制作时,音乐的剪辑也是不懂得要Fade In Fade Out的,常常是戛然而止或截断最后仨俩音符。后来他的团队越来越国际制作化了,改进得日趋完美呀,可惜就是对乐器演奏的镜头表现还处在Deos not make sense的阶段,小小遗憾。

  关于战争影片中的插歌插曲,除了钗导,一般都没工夫去安排哼哼什么“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的,看看这个战争气氛下的插曲是怎么表现的:
  
  
  纳粹党卫军血洗波兰克拉科夫犹太人隔离区时,着红衣的小女孩,走在杀戮的街道上,此时响起了犹太民歌OYF'N Pripetshok And Nacht Aktion。在童声的合唱和随后的单簧管乐声中,混杂了党卫军的吼叫,混杂了犹太妇女和儿童们恐惧的哭喊,混杂了枪毙犹太人的枪响,那样和缓无奈的歌曲情调,是不是在诉说战争的苦难,屠城的悲惨,又像不像也在唱给观众一种奢侈的希望,希望让无辜的红衣女孩儿逃离杀戮避开死亡呢。总之,插曲的安排不仅是要贴切同步的镜头,还要顾及前前后后的剧情吧,这样的影音处理才能震撼观众,让观者心生怜悯,让观者憎恶杀戮。而不是如钗导那样,狗尾续貂般地彩排出一段《秦淮影》,让观众在妓女们的靡靡之音中忘却教堂外的恐怖和战争。

  钗导拍片有一特点,为渲染镜头效果集中于局部,而忘了全局,不同场景气氛的设计可以风格迥异得无比突兀,可以从拯救大兵的激战节奏两下子就切换到废话台词连篇的秦淮小家碧玉的唯美上来,一方让避难人员屏气吞声地安静着,一方让秦淮风尘女子吱哇乱叫老顾老顾地砸门,而且从容得让女一号趁机掏一小镜出来给拍一大特写。这特写是真实的再现呢,还是为了表现对女一号妹子的青睐呢?
  

  钗导拍片还有一特点,有时会把感观的真实和感官的刺激两者混淆。那些镜头再漂亮,特技再高明,关键一点是结合到剧情所处的环境背景里,让人看到一半儿的时候忽然就感觉不像真的了。外边在屠杀,硝烟在弥漫,教堂里的走地鸡们在欢歌笑语打麻将抽烟解扣秀香肩挑逗。。。避难在教堂里的她们一定得天天洗头冲澡化妆施粉黛,才能在一组组诱惑的镜头里成像得超然、香艳和闲情逸致不是么,拍得这样算逼真呢,还是算纠葛商业利益呢。
  

  片尾演职员表向上滚动时,看见人名后面套了那么多的括号:某某某(美国)、某某某某(日本),连回归了十几年的香港也要括起来这么某某(香港)着重一下。哪部美国片也没见把来自美国之外的演员的国家给括起来过,前不久刚看过日本新片山本五十六,片尾演职员表里也有中国的美国的演员职员,都没有括号。
  干吗非要括号呢?不自信么?还是觉得这样就拔高了影片?或者是其它什么大家都心领神会的心理在作祟?前几天见文学城里有人说过:“《十三钗》的浅薄不是导演的问题,,,这是社会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历史的问题,也是你和我的问题。。。”哥觉得这个片尾演职员表的括号现象,也同样不只是导演的问题,也是民族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近代史的问题,你和我的问题。

  顺带提提《钗》的首映式啊(网上有视频),那首映式的编排和设计,不好哎,因为不像是为了一部反映民族被侵略女同胞被强奸的苦难历史背景的影片的首映式,而像是一家地上人间风俗大店搞的开业庆典。首映式的设计者把气氛和格调设计得完全脱节于影片剧情的战争属性和悲剧属性了,是非曲直判断能力被市场经济的银子给钗了。

  最后看过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才明白钗导为了透过教堂七色玻璃孔拍秦淮妓女,下了多大功夫呀:光那玻璃就让俩人画了改改了画的忙活了几个月之久呢。那为啥不在该下功夫的地方也这么执着一把呢?比如给妓女们脸上多涂些炭灰,给女一号弹琵琶安排个替身加CG合成。。。
  

其它文艺批评:
演员傻帽儿,导演也傻帽儿
春晚最差节目是小品《军嫂上岛》!
《中加》晚会看红樱束女子打击乐献丑
谁知女人心 阳光男孩儿一生中的最后一曲柔板
写给林贝卡~~北风那个吹的芭蕾

恨水 发表评论于
回复小玄人的评论:
这么快就有了!没白看。
恨水 发表评论于
现在的中国特色文化是官商捧戏子再插进一位二逼导演。
恨水 发表评论于
钗导说:南京的走地鸡跟日本鬼子干的玩命方式就是最后勇敢地被日本鬼子干。
小玄人 发表评论于
这部影片的结局就是张导演的结局,十三个妓女(还有一个是假的)带着灿烂的笑容走向日本军营,张导演带着灿烂的笑容走向奥斯卡。
小玄人 发表评论于
看了十三x就一个感觉:想吐。
summerboy 发表评论于
俺也是怎么都看不下去,太假了,明明是大难当头,看看这些女人穿的那么露骨,那么清凉,妆画的那么妖艳,屁股那么扭捏,真不是滋味。而且大屠杀发生在12月,1月,老张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那个时候教堂已经有暖气了。
山楂树我还好歹看完了,虽然他把最感人的部分,舍弃了。这个13X,真的是看不下去啊
piniu 发表评论于
那段莺歌燕舞实在是很恶心
老哥XD 发表评论于
陆川的《南京南京》里那较长一段对日本师团占领南京庆功祭阿波舞的渲染也过了头了吧,他对媒体的解释是要描写“一个文化在另一个民族的废墟上跳舞”,效果上感觉是Plus人家的农耕收获舞蹈文化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多少反映抗战内容的国产片,都存在Plus鬼子的情节问题,这也是“民族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近代史的问题,你和我的问题。”

但是在保持镜头格调别游离于影片背景气氛太远这方面,比《十三钗》要强多了,而后者喜欢时不时就游离于背景气氛十万八千里外,尽情地玩儿一会儿再严肃回来,再玩儿一会儿再严肃回来,故而令人感觉失去真实观感。

除了喜剧片以外,影片对历史故事的集中的凑巧的甚至夸张的艺术表现也要让人认可那表现起码在基本逻辑上是可以产生的真实,《十三钗》对教堂之内的无数欢歌笑语打情骂俏的镜头表现不能让人认可是基本逻辑上能够产生的真实,因为如果换上你和我,躲在1937年12月的南京那个教堂里,你相信你能看到那样一种轻松,那样一种欢笑,那样一种闲情逸致,那样一种载歌载舞。你相信难道因为是秦淮性工作者就能拿得出那种战时的洒脱和会心的微笑么?是导演要求非要那么做作出来嘀。
字句皆全 发表评论于
捏着鼻子以12万分的耐心看完了那个电影,评价四个字:纠结郁闷。 最后那个镜头13钗带着灿烂的笑容走向日本兵营。。。
zxs8888 发表评论于

浮出水面说两句~

感觉这里很多人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的这部电影,再或者是带着对老谋子的成见, 亦或根本就没看电影、人云亦云的写评论,我认为该片绝对是大师级作品。电影:究其 本质上来说是讲故事,每个导演都是一个讲故事的人。10年以来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的巅峰之作当属陆川的《南京南京》,几乎每个人看完都很抑郁,更有不少 人连看都不敢去看,我的一个朋友就坦白承认这一点,其实我的这位朋友不去看的原因说出来也挺有道理,他说自虐很痛苦,不敢也不愿意去体验。陆川自己也说拍 完南京之后自己也差点走不出来~

坦白说陆川的是直面战争的残酷,风格类似纪录片,很直接,也很震撼(其力度可让普通人几天都回不过神来,几年之 内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影片的某些画 面)。而老谋子此片讲故事的角度显然是旁敲侧击型的,但更能打动人心。某些桥段亦显编剧风流,如贝尔与日本军官在教堂里的对话,如该日本军官只说执行军令 而其余一概不解释并快步走出教堂等细节的刻画皆在暗示些什么,而影片直到最后结尾,也没有告诉我们那些妓女的最后结局(因为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一切,让 人去思考吧...

老谋子的镜头感很强,有些画面也很夸张,色彩对比也用的极其强烈,语言也激烈,颇有话剧效果。该片整体给我的感觉是:话剧的骨,电影的面,戏剧的范儿... 看似冲突的各种元素结合的近乎完美。

骂人有嚎天喊地指着鼻子骂的,也有指桑骂槐阴阳怪气骂的。显然后者的技巧及水平需要更高素质,而这部影片做到了。所以,我的观影感受及评价是:高手之作。

lianggeren 发表评论于
从英雄之后,我就没有看过张大导的东西了。。。一部不如一部啊
ilovefriday 发表评论于
老谋子拍得出这种金陵傻叉片,愧对惨遭杀害的三十万南京同胞!
瞪着呐 发表评论于
评论的很好。这真是一个四不像的片子,不合情理。
midway123 发表评论于

经过大脑的, 不知道是不是也只想简单的来发泄?

楼主的文章, 以感官的刺激为噱头,可我看到的电影却是中规中矩的《金陵十三钗》,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欺骗?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旁观者223 发表评论于
回楼主,别介意这么多无厘头的回贴,他们只想简单的发泄,根本不需经过大脑的。
紫萸香慢 发表评论于
里面有“我有一段情呀”这歌?我的天,只有十三点才有心情在惶惶不恐终日的情况下唱这种歌?没安排一首“十八摸”太可惜了,这才是妓班的 NO. 1 HIT.

地上人间风俗大店搞的开业庆典, 这形容词挺好。花花绿绿一大堆,内容没啥。
albert88 发表评论于
还有这部13x的英文名字:the flowers of war.
有这么脑残的?你想让人家西方人怎么通过这部电影去看南京大屠杀?
albert88 发表评论于
你评说的很好!
俺觉得,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大制作电影可以拍得这么烂,是一个奇迹.
俺也懒得多说什么了.从此以后,俺不再高看老谋子.
albert88 发表评论于
你评说的很好!
俺觉得,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大制作电影可以拍得这么烂,是一个奇迹.
俺也懒得多说什么了.从此以后,俺不再高看老谋子.
Okiwoi 发表评论于
以后张导的电影我都懒的评了。越来越不是人看的了。。。
老哥XD 发表评论于
回复DUMARTINI的评论:就是电影里的镜头嘛,杜玛姐google一下就出得来。帮我找找片头啊。
清清雨桐 发表评论于

文汇报 (邵岭 黄纯一):

《金陵十三钗》引起很多中国观众对导演“动机”的猜疑乃至不满,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它的营销。尽管很多观众在看过之后都说影片没多少情色意味,但“情色”二字仍然犹如 笼罩在“十三钗”头上的一朵乌云,至今挥之不去。

让观众产生此等“第一印象”的,是制作方的种种“营销手段”,比如贝尔偷瞄倪妮胸部的大幅海报,又比如《我与贝尔演床戏》之类 的花絮文章。就连一家美国媒体不久前也刊文指出,《金陵十三钗》在前期宣传中处处流露情色意味,令人反感。

“不恰当的营销真有可能毁了一部电影,但遗憾的是,国产影片普遍缺乏成熟、专业的营销团 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如是感叹。

DUMARTINI 发表评论于
第二张!!

这些踩在鲜血般大红色块上的灿烂笑容,真的是正式海报?还是你自己PS做的呀?

pach 发表评论于
金陵十三钗; 艺谋十三点。
小刺猬9 发表评论于
想拍香艳片就拍香艳片呗,干嘛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
XQQ 发表评论于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flager 发表评论于
张1毛,你欠中国人民1个解释:为什么大屠杀下13钗的笑容如此灿烂?
flager 发表评论于
看了13钗,鬼才相信南京有过大屠杀,看看13钗的幸福样。
flager 发表评论于
13x告诉全世界:南京的日军比德军强多了,没有恐怖感,市民其乐融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