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游记之五:葛底斯堡战役和葛底斯堡演说(中)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7月2日:大战第二天

如地图:7月2日实际战况:


     7月1日晚上,北军增援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十二军均已到达墓地岭的鱼钩状阵地集结,总兵力9万余人,米德也到达并负起全局指挥重任。他把两翼防线向左右延伸,东线(右)扩至卡尔普岭;南线(左)扩至墓地岭南端。担任最南翼指挥的第三军军长薛考斯率军到达防地后发现更南方一公里的圆丘岭地势更险要且利于炮兵布防,于是自作主张地派兵占领了这一制高点及其前方的魔鬼坑。这一违反命令的决定恰恰在当天粉碎了南军的偷袭计划。


     南军的七万人马也大部到齐,与北军平行, 相距约一英里。李将军的如意算盘是:中线希尔军主攻墓地岭,左翼艾维尔军佯攻卡尔普岭(万一侥幸得手则转为主攻),右翼龙斯特里特军偷袭小圆丘岭并转向北直捣北军背后。但他的兵力明显不足,战线太长且向上仰攻。偏又碰上小圆丘岭已被薛考斯先占领,偷袭变成强攻。薛考斯的第三军本来就较弱,防线又被他擅自拉长,在龙斯特里特的猛攻下几乎伤亡殆尽,防线也被突破,薛考斯的右腿被炮弹击中,战后只好截去。幸好米德看出南线的重要性和危机,紧急调第五军,第十二军和第二军的一个师共二万人增援,最先赶到的第二军明尼苏达团在军长汉考克死命令下进行了自杀性的肉搏冲锋, 为后续援军到达争取了极为宝贵的时间。援军强力反扑夺回阵地, 南线终于化险为夷。


     傍晚7时,艾维尔率领南军又猛攻北军右翼卡尔普岭,防守在这里的第十二军的大部已南调支援危急中的第三军,阵地上仅有格林将军率领的纽约旅。格林把工事做得很牢固,艾维尔只冲上卡尔普斯山的斜坡,北军一时出现险境。罗伯特·李认为机会已到,命令艾维尔加强攻势扩大战果。 但是南军援军尚未赶到,艾维尔不出一个小时便被北军在第一和第十一军的支援下击退。天黑后,艾维尔又率两个旅进攻东墓地岭,防守在这里的第十一军损失惨重,但在第二军的支援下终于守住了阵地。由于北军是内线作战,部队调动较方便,所以这一天虽然出现多次险情,终能东填西补勉强支持。
                        
             7月3日:大战第三天
大战第三天地图:

      这一天是大战的高潮。天一亮北军右翼的第十二军便炮轰南军昨天占领的卡尔普岭阵地,企图夺回这块眼皮底下的钉子。南军反击,经过7个小时的恶战,双方均无建树。午后1点,南军中线170门炮突然猛烈轰击墓地岭北军阵地。守在这里的第二军军长汉考克准确地判断南军将在炮击后发起冲锋,而他的炮弹不多,所以只进行极有限的回击。李将军误以为北军的抵抗能力已被严重削弱,立即发起早已准备的“皮克特冲锋”。由刚投入战场的龙斯特里特第一军皮克特师为主力,加上希尔军的六个旅共12500人从中线向墓地岭南侧冲击。他们要穿过1.2公里的开阔地向上仰攻。汉考克命令炮兵向冲锋的队伍轰击,远在南线小圆丘岭的北军炮火也及时增援,守在阵地上的士兵也向敌人射出雨点般的子弹。此次战役北军刚刚装备镭汞撞针的新式恩菲尔特步枪 。这种枪射击的速度从老式燧发的前膛枪每分钟只能三发,提高到每分钟十发的水平;而且可以半姿装弹,防守士兵更加安全。等到南军冲到墓地岭山脊的北军防线时,他们的人数已伤亡了一半。接着就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南军已到达北军最坚固、也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北军的伤亡也很大,几乎有些支持不住了。当时,南军将领阿米斯特德把军帽挑在指挥刀的刀尖上,跃过石墙跳进北军的工事,跟在他后面的还有100多人。蓝色的弗吉尼亚军旗在墓地岭脊峰上飘扬。这时北军迅速向被攻破的缺口合拢过来,将这100多人包围在里面,阿米斯特德的那些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作了俘虏。墓地岭阵地终于守住了。南线小圆丘的北军骑兵旅看到敌军退却,马上组织追击,但由于南军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旅长范斯渥斯阵亡。这一天,远离主战场的斯图亚特三个南军骑兵旅终于西返接近葛底斯堡,但在城东被北军骑兵部队截住。双方进行马刀互砍的激烈肉搏。北军成功地阻止了这支劲旅投入主战场。

“皮克特冲锋”地图:


   由于兵力损失甚大,进攻已无希望,李将军只好命令全军撤退。

                          
  7月4日夜下了一场滂沱大雨,波多马克河水位暴涨, 南军无法渡河南撤。林肯总统命令米德率全军追击。但米德召开了一夜作战会议,因各将领对追击缺乏信心,坐视波托马克河水位退落按兵不动,此举后来为军事评论家认为错失提前结束战争的大好机会。李将军带领余部顺利撤退。(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