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出门去打工(2)

正直、善良、宽厚、心存感激、珍重友谊。嗯,还有,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海盗 ...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的奖学金可以让我们在英国过上简朴的生活。即使两个周末人一起出去,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至于女儿来英国,那不是问题,90年代的英国,给所有的小孩发“儿童福利”。(现在早已取消)我想,这种留学生状况一般也就三年、最多四年。到那时,我再不济,也该完成我的学位,找到一份工作了。要是她现在就去中餐馆工作,我毕业后她会还是这样,不会有任何改变。宝贵的时间反倒浪费了,以后要变,可能会更困难,因为人多少是有点患得患失的习性,在一个状态下习惯了,就不太愿意去冒风险寻求改变。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当时的想法,多少蒙对了一些。不少在我前面来英国的大姐姐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闯过低于5%高考录取率,有些甚至毕业与国内名校,几年下来,棱角就磨掉了。她们大多现在生活得很幸福,但她们的才干,多少令人有点惋惜地浪费了。

我把我的想法与她谈了谈,另外无关痛痒地说了一些到真正需要时,两个人周末一起出去工作的话。她是个很聪明的人,这种浅显的道理不用我多费口舌。但下面要怎么安排,也不那么明朗。

一个选择是到大学去重修一个学位。这听起来很好,但在那时实施起来有点困难。主要是学费很贵,这大概也是来英国留学的一个缺点。(至少以前是这样)那时一个留学生的费用有三个主要的部分组成,海外(Overseas )学生费每年约五千镑,本国(Home)学生费每年约三千镑,再加基本生活费。这对刚改革开放不久的普通中国家庭来说,说是个天文数字不为过分。要在英国读书,得把前两部分解决了。另外,她对再去花那么多时间重读一个学位也没什么兴趣。在中国不是已经读了一个了么?

那时最大的问题实际是语言障碍。因为语言不利落,限制了许多发展。她跟我一样,都是到了初中才开始学ABC,读完大学再工作几年,英语几乎忘得差不多了。想想也是,一个能为一百万(1,000,000)平米以上的建筑做设计的人,到了英国,因为语言不行,只好做点简单劳动。这多少有点让人郁闷,但那时谁会想到到英国来呢?

我的太太在周围打听了一下,得知附近有一个政府办的“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re)。为了提倡多元文化,他们为外国移民提供免费英语课程。她很高兴,马上就注册上课,另外告诉其他来陪读的女孩们,大家一块去,热闹么。奇怪的是,当时很多来早来“呼啸山庄”的人,包括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个中心的存在。

在“学习中心”时,她结识了许多从不同国家来的陪读女孩。多了一些朋友,也有了一些非得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这让留学陪读的生活变得不那么枯燥,也让她开阔了视野。她打听到,就在离我们住的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为帮助妇女就业、由素负盛名的“妇女协会”(The Women’s Institute,www.thewi.org.uk)开办的职业培训中心。

女孩出门去打工(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