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位于外白渡桥北岸的浦江饭店, 是上海最老的一家现代式旅馆-查理饭店,的确气度不凡。
不知有多少人记得这家旅馆在文革中一段时候“香火”特别旺盛?那时全国各地均有一个机构叫做“上山下乡办公室”简称“乡办”,上海作为最大城市作为“出”人最多,这个“乡办”的级别就高起来了, 而有“出”必有“进”,由“组织”安排的上山下乡之“去处”计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安徽江西云南贵州,一些自找出路投亲靠友钻尖打洞不算, 那是“个人行为”,虽政府不反对但也不负责安排, 因此, 那几个计划收留上海知青的省自治区,就得派人到上海做安排准备,市“乡办”不知何故, 就把这家帝国主义给我们留下的旅馆当成了各地来沪下乡知青安排接待工作人员招待所了。
时间应该是1970年开始吧, 到什么时候这个“招待所”的历史使命完成的我是不知道了, 但只记得1970年的下半年, 这个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地口音各色人等交错, 像骡马市像茶馆像.....欲
下乡的准知青跑来闻讯要去地方的情况,父母跑来和接受人员套近乎,这已经是1970年下半年了, 政治空气已淡化,高知大多已“解放”,资本家处境大为好转,这两类人的“上只角”习性略有恢复, 瞧不起“低层次”人等的“劣根性”不时自然显露,可为儿为女的性情,什么也不顾了, 我就亲眼看到过一位气质极佳的半老徐娘,低三下四地在一位不知来自哪省公社干部之类面前, 坐着半个屁股上身前倾地说着点什么,当时的我觉得此人有点“下作”, 毫无疑问,这位“高贵”的女士,若是文革前,大概理都不一定会去理个“公社级干部”,现在我无意评说其行为的对错,只是自己过了六十为人父母后, 真正体谅到了这位母亲的苦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事过多年,去年回国,到此一游, 感慨万分,不堪回首。那些日子在这个旅馆来回走动为求“出路”的哥儿们姐们儿, 有没有能记起一点两点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