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 如果有时间可以到电影院看一部刚刚上映的电影 The Lorax,有点环保题材的意思,但比起来说教的公益广告, 电影可能更有趣味性, 而这部电影的原著者, 则是一位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图画家之一-------Dr. Seuss。
Dr.Seuss 105岁诞辰, google页面
该Doodle可谓独具一格,没有Google字眼,全部以苏斯博士所著童话故事的形象所创作而成,Google的六个字母分别来自苏斯博士作品《戴高帽的猫》、《一条鱼 两条鱼 红色的鱼 蓝色的鱼》、《在爸爸身上蹦来跳去》、《鬼灵精》和《穿袜子的狐狸》。
有趣的是,苏斯博士并没有真正获得过博士学位。他开始写儿童文学作品时,要用个笔名,就好玩地用上了“苏斯博士”。后来,他说:“我爸爸一直希望看到我的名字前能冠上‘博士’,我就加上去了。我这样做,我想至少省了他上万块钱”。
这位儿童文学领域中的“博士”,1904年3月2日生于美国麻省斯普林菲尔德市。他的父亲是动物园园长。苏斯博士1925年自达特茅斯大学(dartmouth college)毕业,又去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念书,毕业于牛津大学林肯学院。1927年从欧洲返回美国后,一直从事广告漫画工作。他为美国几家杂志作漫画插图以及广告设计,同时还为好莱坞撰写电影脚本。
1936年,苏斯博士去欧洲度假,听到船上引擎的运转声而引发灵感,写出他的第一本童书《我看见了什么》。可当他把书送给出版商时,出版商却说这本书不会有任何读者。面对打击,苏斯博士并不灰心,他认为他的书一定能取得成功。他又去见另一位出版商,一位接着一位,人家都说不行。他一共遭到二十七位出版商的拒绝。但是他的第二十八次成功了。1937年他的一位朋友出版了此书,结果一举成功。苏斯博士也由此而书写了儿童读物历史上的新篇章。
1938年,他又出版了幽默童话《库宾斯的五十只帽子》。
二次大战爆发后,苏斯博士加入陆军并派驻在好莱坞,期间因制作动画片《gerald mcboing-boing》而获得奥斯卡奖。
1954 年5月,《生活》杂志报导美国小学生的语文程度低,可能是因为教科书太无趣,无法引起阅读的兴趣。于是,在兰登书屋(random house)的邀请下,苏斯博士与他的妻子一起策划了“小孩学读书”(beginner books)系列,用最少、最简单的语汇写成十分有趣的故事。
苏斯博士在1957年出版的《戴高帽的猫》一书中只用了223个字汇,并得到极大的回响,也因此对儿童教材读本造成革命性的影响,直到现在仍受到美国学生的欢迎。迄今,发行量已达722万册。美国邮务署为庆祝百年邮票和教育计划,曾经选用了“戴高帽的猫”图案作为纪念邮票。
1957年,他开始为兰登书社撰写一套大型丛书《给孩子的书》,其中第一本是《戴高帽的猫》。
1960年,苏斯博士和友人打赌50块美金,必须用50个字汇写成一本书,结果他赢得了赌注,这本因打赌而创作的杰作《绿鸡蛋和火腿》,可能是苏斯博士所有作品中最畅销的。迄今为止已经销售814万册。
在苏斯博士逾半个世纪超过五十本的童书创作中,他创造了好几位与米老鼠同样有名的明星。它们的造型特异,不是身躯比例夸张,就是行为举止前所未闻,但苏斯博士赋予它们鲜明的个性,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图像方面,饱和、明亮的色块,外加以黑线勾边,则是苏斯博士式画面的典型表现。此外,苏斯风格也表现在故事构架上。许多故事情节均包含次第累加的夸张、狂想,形成一种典型的苏斯式情节模式。有人曾经以“吹气球”来形容苏斯博士说故事的方式:他不断替故事吹进空气,使得情节不断膨胀,张力增加,几近爆破,等到读者快受不了,期待气球“砰”的应声而破时,苏斯博士却又出乎众人预期——只将气球放了气!另外,节拍明确有规律、易记易诵的韵文,更是苏斯式故事的正文标记。
来看看这部电影说些什么————————
泰德是一个有着理想主义的青年人,他住在一个小镇子里。这个小镇子里的居民们和一群智者生活在一起。镇子上所有的景观都是人造的,塑料的、充气的。也就是说,除了人,这个镇子里没有其他的生命。为了赢得自己梦中女孩的芳心,泰德离开了家乡,去找一颗真正的树。
在寻找树的路途中,他发现自己的镇子被人为地隔绝了开来,事情显得更加蹊跷了。不久之后,他碰到了隐居的智者,这个智者和他说了老雷斯的故事。老雷斯是一脾气暴躁,但心地善良的生物,守卫着土地、树木和一群小动物。但是当外地的商人带着一些“革命性”的发明来到这里之后,树木被看砍伐、动物们失去了庇护。然后,就直接导致了泰德所在村镇的孤寂和落寞。
在说完老雷斯的故事之后,这个隐居的智者给了泰德一颗树的种子,他希望泰德能回去,把生机重新带回村庄。回到了家乡的泰德并没有受到欢迎和礼遇。村长和富商们把他给逮了起来,因为这些人并不想让外人知道还有一个老雷斯的存在……
On March second, Hollywood releases a full length movie based on a well-loved children’s book, “The Lorax,” by Dr. Seuss. Movies based on popular children’s books often face a difficult audience. Many people are offended by changes to the stories that touched them in their youth. However, change is unavoidable when a short book is turned into a ninety-minute film.
But “The Lorax” as movie is especially complex. Dr. Seuss’ book is a clear appeal for enacting environmental measures on business. But the business of movies may affect the message of “The Lorax.”
A young boy lives in a polluted, treeless world. He wants to know why the environment is this way. A character called The Once-ler tells the boy the story of a once green and beautiful world and the Lorax, a creature who tried to save it. The Once-ler destroyed the world when he cut down all the trees to make a product that nobody really needed. Other victims of the destruction include all the happy creatures that depended on the trees.
Dr. Seuss wrote about the destruction of habitat in “The Lorax.” It is a boo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ing the needs of nature with the needs of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