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一切随缘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随缘」还是「随习气」

文 ∶ 超然法师


学佛人最常用的一个词是什麽?


不是「阿弥陀佛」,就是「随缘」了。
「随缘吧!」 —— 当我们无可奈何的时候,会这样安慰自己;
「随缘啊!」 —— 当我们想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会这样包装自己;
「随缘啦!」 —— 当我们懒散而不想精进的时候,会这样开脱自己。
其实,这些都是在随顺习气,而不是在随顺因缘。
什麽叫做「随缘」?
—— 就是「随顺因缘」的简称。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随因」 ,二是 「随缘」 。
所谓的「随因」,就是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牢牢地跟随著它,就如同向日葵跟随阳光一样。
对於学佛人来说,这个目标就是我们的菩萨愿。
—— 它就是我们一生,乃至於生生世世当中要跟随的目标与方向。
菩萨愿不是空洞的,它应当落实到自己的这一生当中。就在这一生,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修学的目标。或者是开悟自性,或者是证悟法身,或者是往生净土,等等。
「随因」是根本,「随缘」是方便。
有了长久的菩萨愿,也有了今生修学的目标,人就有了主心骨,有了一股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也有了佛菩萨与三宝的加持和拥护。
—— 虽然看不见,但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不思议的力量就会逐渐显现。
有了「随因」的目标,就可以实践「随缘」的方便了。
所谓的「随缘」,就是对於外在的一切,凡事不强求,心中不挂念。有什麽样的外在缘分,就随顺著它而生活,随顺著它而学习,随顺著它而修行。
—— 随顺著它而一步步走向「随因」的人生目标。
可是,如果外在因缘无法提供简单而基本的生活,或者无法提供学习和修行的空间与自由。
—— 那麽,就不应当再随顺它了。
「良禽择木而栖」 —— 这时应当选择「随缘离开」。
哪怕对方是是亲人和朋友,哪怕那里有看得到的富贵荣华与锦绣前程。既然已经没有了学习和修行的自由空间,就应当果断地选择离开。
—— 这才是真正的「随缘」。
因为「随因」,所以「随缘」。
也许有人会问,你这不是执著吗?为什麽一定要随这个因呢?难道不能「随缘」放弃它吗?
—— 是的,它是一种执著。然而,它是觉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执著。悉达多太子,要是没有这种执著的话,怎麽可能会圆满佛果呢!请听太子是如何说的吧∶
「不成正觉,不起此座!」
—— 多麽强烈的执著啊!然而,正是它,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随因」,引领著太子走向了最终的觉悟。
十几年以来,从出家以前,一直到现在,因为我给自己树立了人生目标,我不曾怀疑过它。 无论自己的习气烦恼是如何的粗重,我都坚持著 「随因」,然後「随缘」 。 每一次「随缘离开」,都会有很多亲人和友人不理解,他们一次次地因为我放弃看似优厚的条件而惋惜,一次次地看著我从城市堕落到乡村而摇头。
—— 只有我自己明白,我是一株跟随著阳光的向日葵,我的福慧资粮於无形之间,正在茁壮成长。
承蒙三宝的加持,内心的执著与烦恼正在消融,如同北方初夏的寒冰,我看到了它们的末日。
如是「随因」,如是「随缘」,是名「随顺因缘」。
反之, 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生活享受,就放弃「随因」的人生目标。虽然他自己美其名曰「随缘」,可实际上,他是在 「随顺习气」 。
—— 不要说什麽菩萨愿了,就是他当初的修学目标,也绝无实现的可能。
在漫漫的生死长河当中,他将流转不息。
—— 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如经中所说,他将「为智者之所怜悯」。
但愿大家都能够树立菩萨愿,都能够树立今生的修学目标,都能够「随因」地坚持这个目标,「随缘」地去实现它,不要「随顺习气」而放弃。正是∶
「一句随缘太随便,其中滋味少人知。」
但愿大家都能够如是「随缘」,而不要「随习气」。

备注 :(词语说明)

【随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外界之事物来,与自体以感触,谓之缘。应其缘而自体动作,谓之 随缘 。如水应风之缘而起波。真如之於诸法,佛陀之於教化,皆然。最胜王经五曰∶「 随缘 所在觉群迷。」又随其机缘。不加勉强也。齐书陆法和传曰∶文宣赐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尽免之,曰∶各 随缘 去。

【佛学常见辞汇】 随著各种的因缘。

【俗语佛源】 是佛教根本理论之一。「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 随缘 , 随缘 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教观纲宗》)理性不异不变名「如」,循业发现( 随缘 )为「来」(色法与心法)。「如来藏」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绝待统一体。「 随缘 」之义,谓「如来藏」中一切清净法,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众生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诸佛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楞严经》卷三、卷四)。後以「 随缘 」表示随其机缘,不加勉强。《北齐书 · 陆法和传》:「文宣赐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尽免之。曰:各 随缘 去。」又表示听任环境安排,如言「 随缘 度日」。(禹振声)

【习气】

【佛学常见辞汇】 坏习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 习气 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 习气 。舍利弗既断嗔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嗔惑 习气 尚存之现证,三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 习气 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 习气 。」

【俗语佛源】 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如宋 · 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 习气 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陆游《抄书诗》:「书生 习气 重,见书喜欲狂。」「 习气 」多含贬义。如谓「官僚 习气 」、「流氓 习气 」等。「 习气 」一词出于梵语 Vasana ,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 习气 」、「我执 习气 」等。正如唐 ·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 习气 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 习气 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後,还存在烦恼的「 习气 」。「 习气 」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隋 · 智《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 习气 究竟尽也。」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 习气 」,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 习气 」。(李明权)

备注∶文章仅供参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