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二三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些年,当我还在英国Southampton念书的时候就深刻觉得中国留学生从普遍来说,不论是课堂上的活跃度,还是需要teamwork的report的开展情况,都是不如当地学生的。同样,在课堂上,当老师问“any questions?”,相比外国学生连珠炮似的站起来问些或长或短或刁或傻的问题,中国学生除了个别踊跃参与,普遍则是一副outsider的样子。同样,后来我来美国Boston读书,这个问题依旧存在。每当我看着教授和学生一轮一轮的提问回答,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看着他们师生融洽到任何一个不管brilliant或stupid的问答都能乐不可支的程度,我觉得我挺抑郁的。我有些不好意思对上外国教授那双闪烁着“启发性”光芒的眼睛,甚至觉得我都有点怕在课上听到“any question?” “any idea?” “discuss”这些字眼。因为这就意味着,课堂时间已经交给了外国学生……

关于这个现象,不论是外国学生还是中国学生,都是心知肚明的。从留学生里流传的一个小笑话就能看出来。笑话是这样说的:在美国一所大学内,教授跟他的各国学生说,请对世界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美国学生问:什么是世界其他国家?欧洲留学生问:什么是短缺?非洲留学生问:什么是粮食?中国留学生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就这样,在我整整7年的留学生涯中,关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idea,没有创新能力”这一略带隐痛的淡淡民族不自信感,就一直萦绕在我脑。出国的朋友多少都会发现,自己的爱国情怀是会被在异乡最大化的,于是,这一问题也成了留学生小圈子里必谈却又情不自禁想避谈的话题之一。然而,也是这样一种隐秘的心态下,我们一直鼓励自己以及身边的同学朋友,我们的经济还在发展中,我们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我们会better and better。

随着在美国的日子渐长,我还是能感觉到better and better的苗头的。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刷国内的微博还有bbs,即使那些地方有河蟹当道。那是因为,每当我看到国内网友越来越有才的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不管是牢骚满腹还是针砭时弊,不管是恶搞配音还是ps图片,都能看到创意的火光。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中国人渐渐有了自己的idea,民智已经渐开,有创造活力的表现。

更加坚定中国人创新方面“better and better”是在我读了一本叫《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书之后。这本书是一名远在北京的学者所写,里面悉数了一些跟美国硅谷往来密切的中国人在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奋斗努力史。从上世纪初的蒙昧混沌到如今的风生水起,其实也只用了几十年。书里面写道“中国改革开放后前三十年的创新是跟随性创新,如今我们要做原创创新”。这给我了很多温暖的希望,原来这么长一段路,我们只用了三十年。那三十年后,中国的留学生是不是也能在课堂上混得风生水起?

这本书里面亦有许多中国著名企业的创业发家史,像中国人熟知的联想柳传志、小米雷军等等。他们都是在借鉴硅谷发展的基础上,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适合中国人适合的创业路径——集结人脉的创业成功之路。读了这本书还是让我这个毕业好几年,已经初萌创业念头的人,从空想阶段到了有点明确的路子。也推荐大家没事读读,跟帖交流交流。此外,国内的类似题材的,还有《浪潮之巅》、《激荡三十年》这些,最近我也有读到。不过如果时间有限,我还是建议读第一本,感受和启发会比较直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