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班



(1)

送孩子去补习班之前,我们蹉跎了几年。几年中,孩子们被送去学各种文艺体育项目。隐约间,我们码农一家改朝换代的梦想,都寄托在这些家族世代不曾参加过的各种活动中了。

或许,孩子们就在哪个领域里一头扎进去,从此走上新生活呢。我们如此盘算过。

后来,我们醒悟了。看上去,他们往哪个领域也不会一头扎进去。退一步说,就算他们想扎,我们也说服不了自己,陪着他们去义无反顾。

那乱哄哄的后台,稍微有点儿逻辑癖好的人,待十分钟就得发疯。那拉拉扯扯的比赛,孩子嘴上不说,心里的厌恶也偶尔挂上眉梢。

(2)

我们觉得醒悟得不晚。也不早。孩子13岁了,玩儿啊闹啊的,也都过了一水。或许还是应该看看功课是不是已经拉下了些许。

(3)

去理发的时候,居然要等。等的时候,只好拿起一本父母必读之类的杂志看。看了一下,居然有一家补习学校离家不远。

就带孩子们去了。

哦,不对,是我先去了。

我去跟负责的老师聊了聊。谈话间,我跑出去给停车表加过四次钱。每次加钱的时候都觉得再聊几分钟就该完了,结果一聊就又得去加钱。

也怪我和老师都善聊。

(4)

老师的中心思想是说:你已经来晚了。

我咬咬牙,心里说:才13岁,就晚了,他说不定得活到113呢。

老师说:这里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表现出色的,都是父母有要求的。

我说:啊,这个,我们还真没什么要求,他们也还天真。我们是想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

老师说:家长还是要世俗一点儿,功利一点儿。

(5)

我感觉还是有收获的。老师很有经验,看得多了,知道孩子如何与社会接轨。给出的答案虽然略显艳俗,却也还算是直接、可靠、经济。

我们养孩子的方式,有着许多浪漫的情怀,不自觉地装小资。当然这也是一种奢侈的生活,真有经济压力袭来时,还是会回头怀疑、更正的。

(6)

带孩子们去。他们好奇地听老师讲带中国口音的英文。关键词,我琢磨出来就翻译给他们听。他们问老师问题,包括“既然AP课程是大学课程,为什么大学招生的时候要求学生已经学过大学课程呢?”

老师拿来大学规定的AP换学分的换算表,向孩子们解释,也表达诚意。

孩子们完全不知道还有学分这回事。

(7)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来老师说,他们学校开有旧金山部和南湾部,而南湾的学生,普遍比旧金山的学生成绩好20%。

我跟孩子们解释,南湾吧,有很多读书很优秀的家长,比方说,当初在中国的大学里,有专门给年少、聪明的孩子上大学的“少年班”。那些小大学生13、4岁左右,就都上大学了。他们是人群中的聪明人。如今他们也把这种基因传给了孩子,所以南湾的孩子平均水平高一些。

儿子,还小,还不知道跟自己妥协。他回答说:我不同意这种观点,你说的这些不能证明他们遗传到了更好的基因,但是能够证明他们都有比较极端的祖父、祖母。

(8)

他莫不是在暗示我,现在就开始注意自己作为祖母的形象?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