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到手已经多日了,阅读期间总被泪水打断,以至不得不经常停下来,直到今天,才读完一遍。
现在我的心情仍难以平静,这种不平静,既来自《溯源》本身带给人的震撼,也因《溯源》诞生过程中的种种不易。
一言不尽,一言难尽,此时我只能再次回到书中,借用编辑的评语,为我对书里书外不尽的感动和感慨,做一个最为诚挚的概括:
“读过本书之后,没有谁能够不被前人所感动,不被他们所折服,不被他们所吸引;没有谁不向往他们的生活,不向往他们的情感,不向往他们的真知灼见”。
祝《溯源》的读者们五福,愿天下更多的人早日“溯源”!
从今天开始,我再次从头细读《溯源》,并将阅读心得作成笔记,同步发上,期望能与更多的朋友分享,也期望能有更多《溯源》的读者,不吝所得,畅所欲言,对我的这些不成熟的心得展开批评。这样,大家彼此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就更接近了《溯源》的初衷。
【读书笔记】
说明:虽然是按章节做的笔记,但因为已经通读过全书,所以笔记内容有时会超前一些。
【零】
作者题记、内容简介、创作动机和序言都非常明确,貌似不难读懂,但内涵极为丰厚,往往容易被人记住,同时又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所以非常有必要将其中重点复述一下,作为笔记的开头,以让自己常思常醒:
【题记】:当一个人沦落到了德薄福浅、五福俱失的地步,就算世界没有毁灭,他所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时刻,又何尝不是末世、末日、末时呢? ——红尘闲云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史前之史,记录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等人的前生前世在上一个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为世人所做的一切。这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哲学史,它屡屡打破人的惯有思维和认知,带人回归自然、回归自性、回归生命的源头。
【创作动机】:玛雅人对2012的预言,把一些人弄得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把一些人活生生地拉进了人间地狱。写这部《溯源》,就是要溯一下生命的本源,溯一下自然的本源,从而让人们真正地认识自然、明晰生命的真正意义,使人们回到正常的生命轨道。
【序】
读过《山海经》的人都知道,书中说有一座蕴藏丰富的丹穴山,那里生长着凤凰,其周身的花纹呈现出“德”、“义”、“礼”、“仁”、“信”的字样。书中还 说,看到歌舞的凤凰是吉祥之兆,因为那是人修得圆满的象征,也是天下太平的象征。这“德、义、礼、仁、信”,在地球之前的那个人类社会中,被合称为“五 福”,也就是我们将要进入的主题。
试想,当一个自以为清醒的糊涂人霍然而醒,发现自己竟然用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来忘记自己的历史,践踏自己的诺言,背离自己的理想,他该是怎样地羞愧和悲伤?
而今,正处于这样的情况下,但是,我既没有羞愧也没有悲伤。因为我猛地想起了老者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不是所有的过失都可以补救,但是,必须尽力去补救所有的过失。”
我深知,所有没有付诸行动的醒悟都是自欺欺人。一个真正醒悟的人,既没有空间用来哭泣,也没有时间用来忏悔,他必须即刻行动,尽自己所能去补救过失。
所以,我决定开始写《溯源》,我希望此书问世之后,能有更多的人懂得:不论有关2012的预言是真是假,我们都必须好好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仅要好好地生活,更要好好地活着,并且要活得更加清醒,更加明白,更加智慧。
【读书笔记】【壹】(第一辑:一~~~六节)【简述】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是发生在地球之前的星球上的故事,那个星球叫作石界。
故事发生在石界的末世,整个社会黑白颠倒、人妖混淆、道德沦丧,世态破败不堪。大多数人,对于至高的人生智慧哲学“五福法”,要么丧失了信任,要么愈加曲解,对于“五福法”的精义“德,义,礼,仁,信”的理解,已经偏颇和荒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那时,在鸿河岸边的一座小城里,有一座五福院,院里住着一位九十四岁的五福全,名叫德弘。他对当时的世态深感悲伤和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对五福法以及人 生的真谛从未放弃探索,却又无法得到清晰的答案。所以平时大多数时间里,便只好不断地读诵《五福经》,以此平和心绪,独善其身,为了他所坚信的、必将出现 的召唤和眷顾,独自守候,隐忍以待。
后面的事实表明,他的坚韧守候终于有了结果,老者(鸿钧老祖)从天而降,在送走小龙(龙隐) 后,给他上了一堂法课。这堂法课,使他如被剥皮一样,得以面对了自己对五福法的僵化理解和错误维护,得以面对了从小到大一直挥之不去却又百般掩盖的隐痛, 得以面对了自己不去主动寻找答案、不能对五福法身体力行的消极状态,从而使自己直面了最为真实的自己、直面了生命的终极困惑。
疼痛过后,当他的思维恢复正常之时,过去修持中所积累的种种疑问都已不是问题;过去那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都已化作虚无。虽然,他仍然无法证悟人生 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但是,他已经隐约知道,圆满者所达到的境界里,一定有比世俗所说的享清福更有意义、更让人幸福的事情。
他明白了: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一成不变,即使有‘永恒’也是相对之下的永恒。智慧的人,能让事物在变化中相对永恒地存在并跨越时空而存在。但是,做这些事时,他们追求的目标绝对不是永恒,而是利他。否则,这种相对的永恒也不会存在”。
“如果能够遵循生命应有的方向,尽可能地让生命的价值有所提升,自然就回归了本真的自己。人,往往因寻真而失本,也往往因拾本而得真”。
“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是慈悲!与慈悲相近,哪怕不知慈悲为何物,生命已然浸润在强大的能量场里;与慈悲相远,尽管爱重于山,也不过是滋养私小的“良田”。
“五福所要做的不仅是读经讲法,还要有能力看透世人最为缺少的是什么,然后要像那位老人一样,一棵一棵地种下新苗,也就是种下一个又一个的希望”。
“不是所有的过失都可以补救,但是,必须尽力去补救所有的过失”。
在老者离开后,他想起小龙临走时,老者对小龙说的,“小龙,空间广阔,时间漫长,一路上切不可因贪而妄,因妄而误前程”,还有刚才老者说的,“如果还有 机会见面,如果你还能见到小龙,那么今天他为你所做的一切,也就有几分值得了”,于是周身的疼痛更加剧烈。但他没有力气用来疼痛和哭泣,他只想用生命中所 有的念力为小龙祈祷,愿他平安无事。他也希望小龙能知道,他一定会努力争取再见到小龙的机会。这个时候,他已经彻底抛弃了小我的意识,走向了新生。
德弘走向新生的过程,是在病榻之上,历时七天。那时他“周身疼痛,整个身体像倒伏的山重重地压在床上,每翻动一下都极为困难和痛苦”;而他的心境“却越来越开阔和清明,就像雨后的山谷在彩虹的掩映下,吐纳着新鲜的空气,彰显着生命的活力”。
七天里,他放弃了一切固有的理论和个人得失,注视、倾听和感受着自然的律动,从而抛弃了所有的仇恨、厌恶和偏执,对所有人生出了悲悯之心,并渐次悟 到了五福法的自然真谛,让自己一层层地剥去了经年的结痂,蜕去了岁月的沧桑,仿佛枝头那簇嫩绿的新芽,在阳光的照耀下,慢慢地长大。
最后一天,他安然入梦。
梦中,他从当年出发,一步一步走向现在。所有的经历依然如故,所有的心情迥然不同。然后,他听到有人说,没事儿,没事儿,你们看,他在笑呢。有人说,我 才知道,他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也会笑。有人说,过去,我们怨气太重了,就算他笑,我们也觉得他的笑容背后藏着一把阴冷的刀。还有人说,看来,有时,生病 是好事儿。要不是五福全病了这么久,要不是接连多少天没有看到他,我都不知道我会想念他,我一直以为我很恨他。
他慢慢地 睁开眼睛,看到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看到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笑容,看到一颗颗同太阳一样温暖的心。一时间,他觉得他是一片大海,也是一片天空,更是 一个真正的五福。他笑着对他们说,以后就叫我德弘吧。人们幸福地笑,幸福地说,德弘好,您德弘,我们大家都德弘。
德弘终于回来了。他知道,德弘的归来是为了继续向前走。然而,路,在何方呢?
是啊,彻底觉悟之后,最为紧迫的,就是找到一条路径,以让自己的觉悟有的放矢,从而自觉觉人,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简述】(以及将来的【简述】和【简评】),大半引用原文,并且只是概要,有道是管窥难见全豹,因而想就此内容发表观点者,建议先去阅读《溯源》原文。
【读书笔记】【壹】(第一辑:一~~~六节)【心得】
1、世态背景
所谓世态背景,说到实质上,也就是该世界的信仰状况和哲学状况。
如《简述》中所言,故事发生在石界的末世,整个社会黑白颠倒、人妖混淆、道德沦丧,世态破败不堪。大多数人,对于至高的人生智慧哲学“五福法”,要么丧失了信任,要么愈加曲解,对于“五福法”的精义“德,义,礼,仁,信”的理解,已经偏颇和荒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书中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五福院”好比现世间的“寺院”,“五福”好比现世间的“僧人”,“五福全”是“五福院”里修持最高的人,等同于现世间“寺院”里的“住持”。当时, “五福”修行的依据是“五福法”,简单地说,修得“信”为一福,修得“仁”为一福,修得“礼”为一福,修得“义”为一福,修得“德”为一福,由“信”开 始,到“德”圆满。
不要以为五福法内容简单,很容易就能修得圆满。首先,当时“德、义、礼、仁、信”的内涵比现世间的内涵大很 多;其次,当时的人类社会与当下的社会状况相近,信仰丧失,道德沦陷,精神萎靡,不要说对“五福”的内涵知之甚少,就是对其字面的解释也偏颇至极。记得当 时世间最为流行的口头禅,用现世间的话说,就是:一个人说话算数,就是信。算数,不是指说到做到,而是有权有势。也就是说有权有势的人说什么是什么,你不 信也得信。一个人,傻到“二”了,就是仁。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就是“礼”。缩头缩脑就是“义”。一个人踩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一手遮天,昧着良心什么坏事 都干,那就是“德”了。
概括点说,那是一个信仰沦丧和哲学扭曲的时代。
那么,处于这样的时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将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或她)又能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不能不令人期待。
2、德弘之变
主人公随即出场,如《简述》中所言:那时,在鸿河岸边的一座小城里,有一座五福院,院里住着一位九十四岁的五福全,名叫德弘。他对当时的世态深感悲伤和 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对五福法以及人生的真谛从未放弃探索,却又无法得到清晰的答案。所以平时大多数时间里,便只好不断地读诵《五福经》,以此平和心绪, 独善其身,为了他所坚信的、必将出现的召唤和眷顾,独自守候,隐忍以待。
后来,他的守候有了结果,经老者(鸿钧老祖)启发、开导和棒喝,他明白了自己对五福法的偏执和错解,并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知道自己从走上神坛到遭受冷落,都是他对自己弱点的妥协所致,从而彻底清醒,面对并消解了一生中的执迷和困惑,从而走向新生,直至真正的觉悟
德弘的这些变化,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至少给我如下启发:
第一、坚守的重要。虽然法课上说的都是德弘的缺点,但跳开缺点,仔细想想,几十年间,他从未放弃过对五福法和生命本质的探索,并且坚决不因世态的颓败而 随波逐流,能够坚守信念,坚信未来一定能有出路。正因这样,才会如书中所言“我因为没有放弃信念和信心而等到了老者,等到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课,并因此 脱胎换骨,破茧重生”。
第二、人要谦逊有礼。如果当初德弘眼高于顶或讳疾忌医,拒绝老者的法课,那么后面的一切他都将无法获得。
第三、人要敢于面对最为真实的自己,敢于承认自身被人命中的不堪。否则,会将自我欺骗或自我谅解的叠加继续下去,直至积重难返。
总而言之,一个能够彻底清醒或觉悟的人,大致是需要有以上基础的,老者来教导德弘,正是因为他值得教导。
对照反观,我这样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能够坚守信念的人,要做一个真实的人,要做一个不去教导别人、但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且有能力接受高屋建瓴的意见的人。
3、问答之机
德弘之变,起于问答。老者相当智慧,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话说老者骑着坐骑到达五福院的时候,我正一心一意地诵念《五福经》……
老者很有耐心,直到我诵经完毕才开口问道:“五福全,你如此执著地念经,可否知道修持圆满的目的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修持圆满的人在死去的时候,会有凤凰前来接引。”
老者又问:“凤凰接引之后,又能怎样呢?”
我又不假思索地说:“凤凰接引后会把圆满的人送到齐天国。”
老者听罢,摇着头再问:“到了齐天国,又能如何?”
我结结巴巴地嘟哝了半天,终于红着脸回答道:“接到齐天国去享清福。”
听了我的回答,老者重重地叹息了一声,他的坐骑也叹息着流出了泪水。老者飘下了坐骑,抚着他的头说了好多我听不懂的话,最后说:“小龙,空间广阔,时间漫长,一路上切不可因贪而妄,因妄而误前程。”
送走小龙,老者在我的对面坐下来,语重心长地说,他要给我上一堂法课,至于能领悟多少,就看我的造化了……这一课,竟让我彻底清醒。】
当然了,把人问到结巴和脸红不是目的,目的是揪出结巴和脸红背后那颗不安的心。
德弘为什么不安?因为这时他发现,他对自己信仰的终极意义并不明确,并为自己给出的答案感到汗颜。
老者令德弘自曝其心,正是给他一个面对生命困惑的契机,因为多年间德弘始终存有困惑,但他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困惑是什么,或者说,他对自己的诸多困惑一直回避。那么,这也正是给他一个直面自己的契机。
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就这样被撕开了一条口子。而我的心也随之疼痛,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汗颜,泪奔。
4、世人之悲
书接前文,接下来的内容是德弘大段的内心独白,道出了世人之悲,原文如下:
【记不清挣扎了多久,记不清等待了多久,只记得此前的悲伤如同爆发的火山一样炙烤我不屈的心灵。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等待什么,但我知道一定有什么在召唤我,一定有什么会眷顾我。于是,我选择了隐忍,选择了独自守候。
我确信,没有人不渴望活得清醒,再在清醒之后了然轻松。只是,太多人宁愿沉醉在混沌当中,不愿也不敢前瞻他的未来是否清明。我确信,每一个人都渴望遇到 如老者一样的导师,再在远离导师的时候依然能够与他同念,同境。只是,太多人因为混沌而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又因为错过了太多而无力企盼下一个机会的到 来。
是的,在茫茫的宇宙里,我们不过是微尘,即便在小小的人世间,我们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可是,我们并不是无事可做,并不是除了及时行乐只能苟且地活着。关键在于,我们给自己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所疑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有所疑问:“我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
几乎每个垂暮之人都会有所感叹:“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越是拼命想得到的,越是戕害生命的。学会努力经营,学会淡然得失,也就能活得轻松一些了。”
几乎每个将逝之人都会有所感叹:“人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最后那一把黄土,既掩不住滚滚的红尘,也载不动缥缈的灵魂。我们从来处来,却未必能够到去处去,未必能够回到生命的源头。”
我有过以上所有的疑问和感叹,庆幸的是,我最终走过了自己。就在走过自己的那一刻,我知道了我们都来自各自的灵魂深处,来自本真的自己。我们因各种原因背离了自己,直到迷失方向,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模样。
迷失越久,生命越贬值;生命越贬值,距本真的自己越遥远;距本真的自己越遥远,内心越虚弱,越缺少安全感;越缺少安全感,越想抓住欲望,祈望由此得到一点慰藉。正因如此,人才会在彷徨中痛不欲生。
在我看来,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一边苦苦地寻找着最真的自己,一边在欲望的引诱下与本真的自己背道而驰。感谢老者,让我在将逝之年,得以清醒,得以回归。】
这让我想起了《醒园幽音》中的一篇文章《世态与心态》,现将全文录下,以与上面内容参合思考。
若世态如车轮,心态则应是车轴,以不变应万变。
世间如一架车,世人如马、如辕、如驾辕者。如马者劳力,驾辕者劳心,欲一手操纵者,必伤力伤心。心力俱佳者,心念应在车轴处。若此,虽劳心劳力,别样轻 松。然,常有人心向高处,脚下根断,攀援左右,自谓高处不胜寒。此者,实乃断根之树,必泄尽心力,腐朽而终。此等,皆心态使然。
上佳心态相交融,成上佳世态。上佳世态,众人力用一处,向往一方,轻车赶路,无所不达,心力之苦,亦莞尔。反之,则如五马分尸般将车撕裂,则世态惨淡,世人惶惶,伪饰相见,虽咫尺之间,心念相远。
倘有善而心态不佳者,面对苍茫人世,或悄声疑惑,自闭自卫;或仰天长叹,生于浊世,我心悲乎!惟有心念静定,方能智慧如泉,任世态万变,我自坦然。若此,何来惶惑,何必悲叹?若能会三两知交,纵观前路,横扫古今,任车轮滚滚、人马飞扬,我自逍遥者,何羡神仙?
世间之车,行至今日,已伤残累累,人马困乏,需渐歇渐行。
历数过往,毁世态者皆人心。或争战杀戮、或荒淫不德,皆因人心浮躁、欲壑难填。孰不知,心性不羁,涂炭生灵,终为自伤自残。
拭目而思,大灾大难大纷乱中,独自逍遥者,皆具上佳心态。上佳心态不漠然世态,不逃避世事,不唾弃世人,只以自心度之、量之、效力之。
今人悲呼世态炎凉、良莠相颠,却往往于大言不惭后苟且偷安,甚至是推波助澜。此类人正是破坏世态的暗流毒疮,垂死挣扎却施虐其他。
正觉者当时时自检,自成明镜,鉴照他人。若世人皆自律律他,世风必欣欣然,不下不败。
5、法课之初
法课之初,老者又问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对先前问题的拓展和深化,“那问题中的每一个字,都如钢钉一般直锥我心,让我疼痛难忍又无处躲藏”,使德弘放下了所有的旧知,向老者忏悔自己浅薄的认知和低俗的追求。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疼痛过后,当德弘的“思维恢复正常之时,过去修持中所积累的种种疑问都已不是问题;过去那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都已化作虚 无。虽然,他仍然无法证悟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但是,他隐约知道,圆满者所达到的境界里,一定有比世俗所说的享清福更有意义、更让人幸福的事情。”
老者的问题,原文如下:
第一,如果,修持的最终目标是享清福,你何必如此清苦修持?为什么不及时享乐?
第二,“五福法”中,有关修持的条目里,哪一条说了修持的目标是享清福?
第三,如果“齐天国”里居住的,都是凤凰接过去的为了享清福而苦苦修得圆满的人,谁来满足他们的清福?凤凰吗?
第四,如果“齐天国”里汇集的都是这样贪婪的人,你还要跻身那里吗?你的人生还会有动力吗?
第一次读到这些问题时,我已经不是汗颜,而是颤抖。
这些问题,相信在现世间,也同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希望更多人能够读到,并能够用心反思。
6、永恒与末日
老者问德弘相不相信有永恒的事物,德弘说不相信,老者点头,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一成不变,即使有‘永 恒’也是相对之下的永恒。智慧的人,能让事物在变化中相对永恒地存在并跨越时空而存在。但是,做这些事时,他们追求的目标绝对不是永恒,而是利他。否则, 这种相对的永恒也不会存在。”
此时德弘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如果能够遵循生命应有的方向,尽可能地让生命的价值有所提升,自然就回归了本真的自己。人,往往因寻真而失本,也往往因拾本而得真。
老者又问及世界末日的根由,德弘无法作答。
永恒与末日,这是《溯源》中一直提到的问题,也正是需要让人真正懂得的问题。而关于永恒以及永恒与末日的关系,老者将进一步作出诠释,于是有了下面的令人难忘的一幕……
7、拈花之意
老者掐下了一朵的兰花,用手指细细地捻着花朵,这深深地伤害了德弘,因为兰花是吉祥花,有“清静五福”之誉,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人如此粗鲁地对待过他们。所以德弘意识到老者不是智者,而是一个魔鬼,于是想与老者拼命。
但老者接下来的表现,把他惊呆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就在我准备扑向老者与他同归于尽的时候,老者把手指放到鼻子下,陶醉地嗅了起来。他的举止让我甚为诧异,就在我不知所措之时,老者咬破了手指,鲜血忽地涌了出来。
老者对着天空举起手指,虔诚地说:“末日将至,人的生命将尽,你的生命也将尽。我的生存之地距此地遥不可言,我无法将你连根带去,就让我用血载着你的芬芳吧。待回到家园,我将用我的鲜血浇灌花木,如果你愿意,可以在那里安家落户,芬芳了那个世界。”
说罢,老者闭息运气,使血回流。然后,他将手指含在嘴里,静静地吮吸着,仿佛吮吸着生命的精华。
目瞪口呆的我,心头猛地一热,泪水夺眶而出。】
由此,德弘猛醒,明白了慈悲与爱的区别,也明白了“智慧的人,能让事物在变化中相对永恒地存在并跨越时空而存在”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书中这样写道:
【原来,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是慈悲!与慈悲相近,哪怕不知慈悲为何物,生命已然浸润在强大的能量场里;与慈悲相远,尽管爱重于山,也不过是滋养私小的“良田”……
想我自己,做了七八十年的五福全,只因爱字当先,一直陷于繁杂的俗事,做的却是无用之功……没有谁知道,我是怎样艰难地走过了那段无所为的岁月。
眼前这位老者,却是慈悲为怀,只为可为之事。他没有为无法把兰花连根带叶地带走而感到遗憾,却要用自己的鲜血载着花魂、载着芬芳,带他们到另外的世界, 还要用鲜血浇灌花木,让他们在新世界里再度美丽而芬芳地存在。我豁然明白,慈悲就是五福法中所说的五福之爱。想到慈悲、想到五福之爱,我似乎明白了老者说 的,“智慧的人,能让事物在变化中相对永恒地存在并跨越时空而存在”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感言:老者的做法,通常人莫说做到,就是想也想不到的。因为这需要绝对地忘我和慈悲。不具备真正的忘我和慈悲,临事之时,想到的大都是自己的得失,即便是想着大局,但潜意识中也会对自身的损益极为庇护,从而无法顺应大局,将事情做好。
8、相能验心
就在德弘感动和震撼之际,院门开了,大量人群涌进,匍匐在他脚下,异口同声地说:“五福全圣明,五福全大人大量,请原谅我们过去的无知。从此以后,我们要好好地跟您学习,我们要自修得福。”
德弘愣神儿的功夫,靠近他的几个人死死地抱着他的腿。那一刻,他有世界末日已经到来的感觉,不禁扭过头去向老者求助。而老者正悠哉游哉地掐下一枝兰花的嫩芽,把她插入土中,然后聚精会神地看着她,好像根本没有看到我们这边所发生的一切。
这两段描写,结合前后文内容,带给人两个启发:
一是后文老者所说的“你盼望着人们围绕着你,可是一旦像刚才的幻象那样,成群的人来求助于你,你又会因为鬼胎在育、自心不静而战战兢兢,仿佛置身世界末 日一样。你以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弘扬福法而努力,事实上,你只是难耐苦寂,怀念浮华”。这类似通常所说的“叶公好龙”。
一是老者将兰花嫩芽插入土中,与前文用鲜血载起兰的精神魂魄。这些大致就是“不破不立”。
反思一下,在生活当中,自己爱着的人和事物,究竟有多少是出自真正的热爱?在所谓前进的过程中,又有几次,以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将自己真正的更新?
9、吃人事件
因老者插栽兰花嫩芽,德弘想起了《五福经》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灾难不 断的国度,由于物资稀缺,被迫开始吃人为生,起初,吃人与被吃的人都非常痛苦,但渐渐习惯后,人们爱上了人肉的味道,并开始挑肥拣瘦。有一位瘦弱的老人, 人们嫌他肉少味淡,从而拒绝吃他,并判他不许再吃别人,让他远离人群……老人在绝望中偶然发现,荒芜了很久旷野中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片新绿,于是他想起了国 度曾经富足安乐的情景,边回城对人们讲述,但没有人相信他,再次把他扔出城堡。
又过了很久,终于有人吃腻了人肉的味道,他们 爬上了许久没有人上去过的城楼,意外地看到了眼前有大片庄稼,还有那个瘦弱得只能在庄稼地里爬着侍候庄稼的老人。当人们终于想起过去的事情,纷纷跪在老人 的面前忏悔,并苦苦地追问,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到现在,种出了这些庄稼。奄奄一息的老人含着混浊的泪水,清晰地说:“我种下的每一棵新苗,都是一份希 望。”说完,含笑而去。
回忆到这里,德弘如梦方醒。终于知道了,五福所要做的不仅是读经讲法,还要有能力看透世人最为缺少的是什么,然后要像那位老人一样,一棵一棵地种下新苗,也就是种下一个又一个的希望。
这时,他的心静如止水,脑子清明,眼睛也明亮起来。然后,他发现他的周边根本没有任何人,才知道刚刚那些人只是幻象。
他连忙感谢老者的教诲,告诉老者他知道应该做什么了。
吃人的故事,带给德弘的启发,书中已经交待得非常明白,所以不再赘述。现在,只想就吃人故事本身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可能,有人会以为这个吃人故事太过离奇,但仔细想一想,这绝非夸大。不用说以权谋私、欺男霸女,也不用说造假贩假、戕害生命那样明显的吃人现象,单就普 通百姓彼此之间,不也是在咒骂着吃人者的同时,进行着吃人这一事实吗?只不过他们的吃人不见血痕,不吐骨头,不那么直观罢了。
另外,由吃人吃得痛苦到吃人吃得快乐,以至习以为常。这是此故事给人的另外一个提醒和警示,生活中,人们不也正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习惯着类似的习惯吗?
这些事实,实在令人不寒而栗,期望自己能因此对社会和他人少些忧怨,多反思一下自己,并做好自己。否则,很多时候,叹息和怨怒世道人心,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10、我是谁
就当德弘告诉老者,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老者庄重地看着他,问:“五福全,现在,你可记得一个叫德弘的人?”
德弘听到“德弘”两字,踉跄着倒退了几步,登时周身冰凉。因为,几十年来,人们都称他为五福全,他也早已习惯了自己是五福全,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老者这一问,包含了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
想一想现实,我们在步入社会之后,都会拥有一个主要的社会身份,譬如企业家,CEO,白领,蓝领,政治家,公务员,教授,教师,院长,医生,技师,工 人,村长,农民,局长,片警,某协会会长,某机构顾问,某寺院方丈,活佛,出家人,离休干部,退休人员,艺术家,学者,作家等等等等。按照道理来说,是什 么身份就要做什么身份的事情,并且需要做好,这是一种本分,而且各种身份在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有太多太多人,已经迷失在自己的 身份之中,有太多太多人,则为自己的身份而苦恼,他们有的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的觉得自己地位卑微,有的觉得自己是本领域的典范和代言,有的觉得自己是本 领域的既得利益者或受害者……
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身份的意义的人已经不多,能够真正知道自己这个身份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且不为地位羁绊的人则更少,能够清醒地正视自己的身份、同时又清醒地正视自己、并将二者有机平衡或统一的人,已经是极少极少了。
因而,人有时是需要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的,想一下“我是谁”,譬如,我是某学者或某局长或某教授或某工人吗?我是,但那只是社会身份,抛去社会身份,我 又是谁?抛去了社会身份,我不过是老谁的那个小谁,是社会的普通公民。那么,普通公民应该做什么?应该具备怎样的一颗心?确定了答案后,再问,我虽然是普 通公民,但我毕竟是有某种身份的,那么我该如何对待我的身份?我是不是该将公民的意识纳入我的身份之中,为我的领域乃至社会做我最应该做的事情?
总之,能时常能静下来想一想“我是谁”、“我究竟该做什么、怎么做”,应该不是坏事。
说了这么多,言之难尽,且非常浅薄,这个人生哲理的重大和精微,还有待于下文中,老者和德弘师父给我们开释。
11、走上神坛
老者的发问,令德弘浑身冰冷,他这时才想起来自己叫德弘,并因此打开了回忆的闸门:
德弘六七岁的时候,因得罪了村长的孩子(那孩子作威作福,品行不善),跑到了山上躲藏,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使他成了村子里唯一的幸存者。前来救援 的人们在山上发现了他的时候,认为他是听到了神灵的召唤。而德弘这时不知全村人已经死亡,为了不被恶人伤害,他承认是听到了某种召唤,于是他被恭敬地抬到 五福院中,并受到了比老五福全还要好的礼遇。
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师傅去世了,他临终前对德弘说:“人们都说他是修得圆满 之人,可他自己知道,读了几十年《五福经》,给人们讲了几十年五福法,自己并没有悟得五福法的真谛,也没有弄明白人生的真谛。师傅评价自己说,如果以普通 人的身份总结自己,他算得上一个善人;如果以五福全的身份总结自己,宽容地说他是一个废人,严格地说他根本就不算人。师傅还说,我是一个根基很好的孩子, 如果能够去除私心杂念一心修持,此生一定能够修得真正的圆满。”
那时,德弘才意识到师傅是如此清澈、如此明亮、如此慈悲。并且醒悟,自己的师傅,根本不可能因为人们崇拜他而耿耿于怀。
他很想扑到师傅的怀里大哭一场,告诉师傅他不是神童,也没有神仙指点过他,当年他跑到山上去躲过了洪灾,只不过是个巧合。但他又想,师傅不久就要离 开人世,这件事对不对他说都没有意义,只会让他伤心难过。并且,说出真相后,他以后的吉凶也无法预知。所以他决定保守秘密。
师傅叹息说:“有一些真相,一旦错过了说出来的机会,可能永远都无法说出口了。”
但他故作镇静,仍然没有说出真相。
师傅只好作罢,但为他取了个法号——德弘,希望他以“信”为基础,能自修其德,领悟乃至超越五福法的内涵。
师傅去世当天,德弘继任了五福全,并且坚信师傅已经去了齐天国,所以他并没有特别悲伤。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每当他想起这两次面对生离死别时自己内 心的平静,都会经历一场痛苦的自我博弈。好在,每次博弈的结果都是:“小小的年纪,能够如此超然物外,看来我的根基确实不错。”
在德弘二十几岁的时候,一天忽然发现师傅生前最喜欢的那棵兰花死了,这使他震惊和不安。因为兰花被誉为“清静五福”,就是因为兰花的生性与众不同。 首先,如果插栽的话,兰花非常不易成活。一旦栽活了,在没有孕育出新芽并待新芽长成壮苗之前,她绝对不会死,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孕育和滋养新芽的。其次,兰 花的生长不受季节的影响,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她都像世外仙子一样郁郁葱葱,花香不绝。只是,极少有人看到过兰花结籽。”
这时他才想起,师傅走后,他从来没有用心地祭奠过。于是,在负罪心理的驱使下,他决定组织一些人去全福园——也就是五福全们的陵园去祭奠师傅。这个消息刚刚发布出去就得到了人们的热烈回应。他不确定他们是真地如此怀念师傅,还是和他一样,只是为了消解内心的愧疚。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当倾城而出的人们浩浩荡荡地奔向全福园的时候,德弘的情绪渐渐高昂起来,他为自己比师傅更具影响力而感到安慰,他觉得自己总算没有愧对师傅对他的教诲。
结束了祭奠仪式,准备下山的时候,突然地震了,除了五福院完好无损之外,整座城市都被夷为平地。人们先是哭喊,继而庆幸跟着德弘来祭奠师傅,因此逃过了一劫;最后,所有的人匍匐在地,感谢德弘救了他们的命,感谢五福法法力无边。
这时德弘非常矛盾。他想告诉人们,他想起祭奠师傅是因为师傅的兰花死了,可他害怕因此而削弱了人们对五福法的信仰程度。为了五福法的权威性,他决定保守秘密,对兰花的事只字不提。而且此后,他再也没有考虑过,师傅的兰花为什么会死。
这以后的六十年里,德弘被越来越多的杜撰出来的法力托着,由一个普通人变成了活神仙。使得他忘记了师傅,忘记了师傅的教诲,忘记了自己的身世,真地以神仙的姿态逍遥于世间。
感言:
德弘前后三次隐瞒真相,主观上并不是想走上神坛,但在客观上,每一次隐瞒都对他走上神坛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次隐瞒真相,使他成为神童和小五福全,但在以后,为了自保,他也一直没有将真相说出。
第二次隐瞒真相,他一方面是出于自保,一方面是不想让即将去世的师傅伤心。
第三次隐瞒真相,则是怕削弱五福法的权威性。实际上,这恰恰是对五福法的歪曲。
当今世界,很多歪打正着,正是这样成为“的确如此”的;很多人正是这样,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丧失了面对和剖析自己、以让自己活得坦然的机会;而更为 严重的是,很多宗教人士、专家学者、各行业领袖乃至各行业人士,正是这样持续地回避着自己和真相、甚至很多是在刻意地制造假象、以“维护”他们的理念和个 性,走在自己的泡沫之中。
是啊,想一想人世间,想一想自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隐瞒真相,又岂止是三次?想一想,自己 有多少次,在自欺欺人之中,走上虚幻的“神坛”,驾起虚幻的彩虹,沉浸在虚幻的肥皂泡中,并将自欺欺人不断地延续,从而渐渐形成习惯,以为事实就是如此, 以为自己是在维护自己的信念、事业和个性?
如果,德弘在第一次时,能够说出真相,不仅不会使自己受到任何伤害,还会令自 己的内心踏实坦然,还会令老五福全感到欣慰,从而会成为一个普通的而又令人尊敬的小五福,从此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学习、实践和应用五福法。那么,后面的两 次隐瞒,也就不存在了。退一万步讲,如果第二次时,他说出真相……如果第三次……
但遗憾的是,生命不相信如果,隐瞒真相,必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12、走下神坛
又一场地震,让德弘走下了神坛。那场地震,比上次更为严重,整个城市中,只有五福院完好无损。
余震结束,幸存的人们已经失去理智,根本不去思考五福院没有遭到破坏的原因,完全忽略了五福院的建筑特点、建筑材料以及高度。他们包围了五福院,痛骂五 福,说五福们白白享受供养,在灾难来临时只知自保,不管他们的死活。后来,他们将五福院砸抢洗劫一空。紧接着,五福们离开了五福院,临走时怨恨德弘,并说 五福法是骗人的东西。
从那时起,德弘每天潜心念经,以求得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慰藉。十几年里,他每天都想找个人说说话,讲 讲他心里的秘密,可是没有人给他这个机会。他也想去全福园看看师傅,告诉师傅他非常后悔当年没有听他的话,可他又没有这个勇气。他一遍遍地自问,他到底做 了什么对不起五福法、对不起人们的事,可他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他觉得,虽然他真地把自己当作了神仙,可他并没有作威作福,没有违背五福法,他只不过是贪享 了较多的浮华和心理的满足而已。
德弘从头回忆到当下,已经虚弱不堪,这时老者直接棒喝,说出了他芙蓉全部问题所在,原文如下:
“你的师傅是位智者,他因无私而智,因智而无私。虽然,小小的你从来没有敬奉过他,可他丝毫也不怪你。他教你去除私心杂念一心修持,他让你凡事建立在信 的基础上,他希望你五福兼修,他送你福号‘德弘’。这些,都是他终其一生悟得的五福法,是宝贵的财富。可你,是怎样回报他的呢?你以维护五福法的名义,掩 盖自己内心的私小;你以不信为代价,骗取人们的信任与崇拜;你从自我安慰的角度出发,为自己的过失寻找貌似合理的理由,可你得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不安与 愚痴;你以潜心念经来说服自己,让自己坚信你是忠诚五福法的,却在掩饰真相的同时惴惴不安地践踏着五福法。你到底为什么而学五福法?为谁而学五福法?”老 者的声音并不大,却字字如雷,直击得我浑身战栗,心虚无力。
“每当发觉自己违背了五福法,你不是即刻修正自己的思想与行 为,而是没完没了地念五福咒,你以为这样就能抵消自己的过失,颠倒是非功过吗?还有,你时常去大街上拉人,劝人家来听法课,可你并没有想过,他们需要什 么,你又能给他们什么。你盼望着人们围绕着你,可是一旦像刚才的幻象那样,成群的人来求助于你,你又会因为鬼胎在育、自心不静而战战兢兢,仿佛置身世界末 日一样。你以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弘扬福法而努力,事实上,你只是难耐苦寂,怀念浮华。我问问你,私心不除,怎么可能生得智慧?心思不定,怎么可能证悟 福法?心念不正,怎么可能修得正果?一个一福都不具备的五福全,凭什么让人们相信福法?”说罢,老者重重地叹息了一声,不再言语。
这个时候,德弘仿佛被剥光了皮,抽尽了筋,掏出了五脏六腑,扯碎了浑身的血肉,所有的疼痛都真真切切,而他却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这个时候,他真地彻底 明白了,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能够修得信,是多么幸福而又享受的事情。如果一切重新来过,让他重新选择,他宁愿在这样的疼痛中真实而坦然地活着,也不愿在 浮华的笼罩下虚假地圆满而去。
此节内容,已经将前面内容都连缀起来,问题集中而又全面,寓意深刻精微,因而没有感言,只有在震撼中反复品读,并对照自身,洗涤自己的种种不堪。
13、觉悟
老者走后,德弘大病了七天,也正是这七天,使他不断地走向新生,直至于觉悟。德弘觉悟的过程,是大块、连续而又精微的内容,难以提炼和归纳,“简述”中虽有所提及,但也只是管窥。因而,对此过程,做不出任何概括式的心得,唯有不断地对原文进行阅读和体会。
原文如下(第六节全部内容):
【生命中,多少重要的事,在我们貌似华丽的转身之后,化作一缕清风;多少重要的人,在我们含泪回望的惆怅中,成为隽永的风景。为此,谁能说得清,世上多少伤心事?世间多少伤心人?
多少人,走过坎坷的生命之路,经历了崎岖的心路历程,依然对美好的事物有着不尽的渴望,于是人们时常在萌生希望的同时伴随着幽幽的感伤。其实,只有真正 走过雨季的人才能够明白,晴朗的天空都是人们自己用信念与信心撑起的;只有真正走过沼泽的人才能够发现,信念与信心是生命中永远的翅膀。
我因为没有放弃信念和信心而等到了老者,等到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课,并因此脱胎换骨,破茧重生。
老者走后,我大病了一场,在床上躺了整整七天。那七天里,我周身疼痛,整个身体像倒伏的山重重地压在床上,每翻动一下都极为困难和痛苦;我的心境却越来越开阔和清明,就像雨后的山谷在彩虹的掩映下,吐纳着新鲜的空气,彰显着生命的活力。
第一个夜晚来临的时候,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在月亮上升的时候潜心诵经,而是平生第一次静静地注视着月亮,看它慢慢地爬上树梢,再慢慢地爬向远方。那个时 候,我的心很静,也很净,没有任何得失之虑,也没有任何执著。当红彤彤的太阳出现在窗前的时候,我看到如太阳一般温暖的心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蹒跚地越 走越远,一个婴儿正咿呀地唱着生命的序曲。然后,我看到了父亲母亲,看到了村长和大福仔,看到了我们村子里所有的乡亲,看到了城市里所有的人们,还有赐福 院里,那些装模作样地朝天焚香为人们祈福的人。最后,看到了我的师傅,看到了小龙,看到了老者。
我所看到人们都慈眉善目,言语 温和,一举一动中都透出优雅的气质,这让我大为惊诧。虽然,赐福院的那些人,笑容背后依然暗藏着刀子,目光里依然有陋俗之气,可是,我对他们已经没有了仇 视,只有悲悯。我看着人们一个个走进我的心里,并在我的心中化作温暖、柔韧的气息,又坚定地向前走去,禁不住美滋滋地笑,竟从自己的笑声里闻到了兰花的馨 香。
第二个夜晚来临的时候,窗外响起了滴答的雨声。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雨打在树叶上发出的声音,我仿佛听到了师傅临终前的谆 谆教诲。刹那间,天地开阔起来,我的心胸开阔起来。《五福经》中所有的章节都像兰花一样,默默地孕育和滋养着新苗,再安详地回归泥土。或许因为我的心中已 没有了阴霾,或许因为我的心已经暖如太阳,我忘记了等待今天的太阳,忘了关注今天的阳光,却在心中种下了一个大大的希望。
第三 个夜晚来临的时候,我看到当年的自己,在毕恭毕敬的人们面前谦恭地笑着,谦卑地说,请叫我德弘吧,每当这样称呼时,既提醒了我,也提醒了你们自己。人们幸 福地笑,幸福地说,德弘好,您德弘,我们大家都德弘。当大家的笑脸映亮了天空的时候,有人指着天空说,今天没有太阳,却有朝霞。有人抚着胸口说,我们每个 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太阳。
第四个夜晚来临的时候,我开始一字一句地品味《五福经》,当满天的星星挤在窗前,窥看我对五福法的领 悟之时,我大大方方地对他们说,现在不行,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我在慢慢长大,五福法也在我的心中慢慢长大。然后,我猛然间醒悟,五福法的真谛,并不是让 自己修得五福后再去齐天国享清福,而是让五福们如同享清福一般地修持五福法,再将自己的清福与人们分享,把修得的五福种到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如此想着,福 室里的空气中都遍布着清福的味道,让我分辨不清,是阳光的味道,还是我心的味道。
第五个夜晚来临的时候,我继续一字一句地品味 《五福经》,当满天的星星挤在窗前,窥看我对五福法的领悟之时,我大大方方地对他们说,好吧,好吧,五福法的真谛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像星星、月亮和太阳, 像风、雨和雷电,在自然中走自己的路,却时时刻刻照耀、洗涤、温暖着别人,时时刻刻转换自己的功用,时时刻刻归属自然。那天的太阳,升得特别早,或者说那 个夜,实在太短。我还没有注意到黑暗的存在,天已经亮了。
第六个夜晚来临的时候,我安然入梦。梦中,我从当年出发,一步一步走 向现在。所有的经历依然如故,所有的心情迥然不同。然后,我听到有人说,没事儿,没事儿,你们看,他在笑呢。有人说,我才知道,他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也 会笑。有人说,过去,我们怨气太重了,就算他笑,我们也觉得他的笑容背后藏着一把阴冷的刀。还有人说,看来,有时,生病是好事儿。要不是五福全病了这么 久,要不是接连多少天没有看到他,我都不知道我会想念他,我一直以为我很恨他。
我慢慢地睁开眼睛,看到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 脸,看到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笑容,看到一颗颗同太阳一样温暖的心。一时间,我觉得我是一片大海,也是一片天空,更是一个真正的五福。我笑着对他们说,以 后就叫我德弘吧。人们幸福地笑,幸福地说,德弘好,您德弘,我们大家都德弘。
德弘终于回来了。我已剥下了经年的结痂,蜕去了岁月的沧桑,仿佛枝头那簇嫩绿的新芽,在阳光的照耀下,慢慢地长大。我知道,德弘的归来是为了继续向前走。然而,路,在何方呢?】
这节内容,除去觉悟的过程,有一个问题需要再着重思量一下:德弘为什么能够在七天时间里明心见性、返璞归真?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中最后一句话:“我知道,德弘的归来是为了继续向前走。然而,路,在何方呢?”
第一个问题,前五节的内容就是答案,德弘对此也作出了总结(此节的前三段)。简单点说,就是不放弃信念和信心。这个说起来是那么容易,然而对照现实生活 想一想,有几人能够经历着生命的繁华、孤寂与困惑,七、八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纯正的信念和信心,从而得以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生命活力?
第二个问题,也需要回顾一下前面有关永恒的内容、有关为什么修持的内容、有关真实诚信的内容、有关补救过失的内容,并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是德弘,我该怎么向前走?我该去寻找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读书笔记.贰】(第一辑:七——九节)【心得】
1、路在何方
觉悟了的德弘,将走向哪里呢?
七天之后,他拖着大病初愈后的身体,走在上山的路上。他要去已经六、七十年都没有去过的全福园,那里是前辈们的安息之地。为了提醒后来人不忘五福法、不 忘师傅的教诲,也为了让世人见证每一个五福全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弘法、有所作为,《五福经》中要求,所有的五福全圆满之后,其福塔只搭建好底座和第一层, 然后由他的弟子也就是新继任的五福全负责为他的福塔加高。为师傅加高福塔是有条件的,必须在自己证悟了什么并依此证悟影响并帮助了世人才可以加高一次,而 且,每次增加的高度是个定数,不可以随便加高。
一路上,回想几十年来,自己不但没有来探望过师傅,更没有想过如何加高师傅的福 塔,德弘悔恨不已,悲痛欲绝:“师傅,我醒了。虽然晚了几十年,但是,终于在活着时醒来了。就算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弥补过失,也要在有生之年现身说法,让 后来人少走弯路。”他每走一步就施一次五福礼,每施一次五福礼都为今后的人生设定了一个前行的路标。
来到全福园前,德弘浑身的衣服已经被泪水和汗水打湿了,他的心也被泪水和汗水清洗了一遍。当他准备向里面的各位前辈请罪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五福园里树木林立,福塔肃然,芳草青青,兰香四溢,井然、清静、祥和、美丽。
他在每一座福塔前施礼请罪,请前辈们相信,今后的他会像初生的婴儿一样茁壮成长,并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证悟五福法。他又在每一株兰花前顶礼道谢,感谢它们以不变的美丽和幽香,陪伴着先祖、先师们。
来到师傅的福塔前时,他的心已经渐渐地平静下来。他深知,过多的忏悔并不能抵消所犯下的过错,与其不停地悔罪,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辨一下,现世间,人们最缺少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合格的五福全又能为人们做些什么。
就在此时,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位年轻人,年轻人说,他一直在等他,相信他总有一天会来。
心得:
(1)觉醒之人,会由心地重新面对自己的人生信仰、人生理念或人生追求,会由心地省察和忏悔自己过往的一切过失,以及那些过失的根源。反之,便不是真正的觉醒。
很多人很多时候(包括我自己)都在说反思自省,也在做着反思和自省,但他们并没有因反思和自省使自己有多大进步,甚至会因反思和自省,使自己陷入烦恼之中。
《醒园幽音》说,“放人放物放是非,莫如放贪心静净”,可谓一语道破根源。
正是:反思不到位,心灵白受罪。
更有甚者,则是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屏蔽或转移,只抓住自身一点点微弱的闪光之处,将其放大N倍,把自己包裹起来,示人以纯净、淡然或宠辱不惊,从而走进了 另一种偏执、虚妄和贪婪。这种状况十分可怕,点之难醒,批之不服,鼓励乃至敷衍都会加速其贪迷,因而面对此状况,引以为戒的同时,唯有保持沉默。
(2)觉醒之人在由心地自察和忏悔之后,是要做事的,否则他的自察和忏悔便毫无意义。如书中所言,“过多的忏悔并不能抵消所犯下的过错,与其不停地悔 罪,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辨一下,现世间,人们最缺少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合格的五福全又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即,要找到一条切实的路,然后切 实地行走下去。
很多人很多时候(包括我自己)都在说要踏实、要努力、要学习、要感恩、要做好自己,然而事实上,很多只是说说 罢了,并没有踏实地努力学习,并没有切实地感恩,更谈不到做好自己。所以,这个世界上的空话越来越多,感叹和忧怨也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个体的、群体的、 家庭的、社会的矛盾和痛苦,自然就越来越多。
(3)这世间,很多路不是现成的,需要人走出来。那么,在确定了目标之后,便该在保持清醒的前提下,保持初衷不变的前提下,找到一个合适的起点开始行走。在行走的同时,要因地因时制宜,且思且行,且行且思,让理想和现实在不断地磨合中,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契合。
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只说那个具体的合适的起点,有时就不容易找到,找到合适的起点,有时是需要相当的智慧和胆魄的。因而,欲达成理想的者, 除了具备真正的自省之外,除了能够切实地做好自己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胆识,否则,很可能会空怀一腔热情,错过一个又一个机会。此时的德弘,虽没有找到具体 的点,但已经觉悟,具备了相当的智慧和胆魄,思维的广阔和灵动,已不是通常人所能相比,眼前和身边任何一个看似突发甚至偶然的事件,都会带给他启发。年轻 人的出现,便是一个大大的契机,其实,年轻人的出现,带给他的又何止是一个启发那么简单?且待下文。
2、厚德如石
这个年轻人,是秉承祖父和父亲的理念和遗志,从小看护五福园的人,同时也是在等待德弘的到来。如今他已经40多岁,终于等到了觉醒的德弘。
这令德弘大为震撼和感动,认识到“他们祖孙三人是信众的代表,是民众的代表,他们能如此信、仁、礼、义,能如此耐心地以德待德,这说明世人当中,修持之人必然不少,心性好的人也不计其数,只不过几十年来,我自闭于院里,以虚妄之念断然否定,以蒙尘之心妄然不悔。”
于是,德弘再一次向青年施礼,感谢青年和他父亲、祖父点醒了自己,让他知道了路就在脚下。
这时,青年提出了拜师的请求,他哽咽着说:“师傅,我的祖父和我的父亲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请您收我为徒,让我与您学法,助您弘法。”
德弘感到羞愧和惊骇,赶忙推辞,并直言了自己过去的种种不是。然而青年真诚地说:“师傅,您如此推辞,自有您的道理。如果,您是因为我不配做您的徒弟而 拒绝,我能够理解,也愿意继续努力,直到您对我满意的那一天再收我也无妨。可是,如果您是因为自己不配做我的师傅才拒绝我,徒儿冒昧地问一句,您觉得您什 么时候能有资格做我的师傅呢?”
这令德弘无话可说,并因此回想起多年之前,听过青年的父亲唱山歌的事。青年父亲的山歌,优美动 听、纯净尚德,打动了很多人,也曾令德弘反思,但他最终仍是回避了自身的问题。并且,此时德弘想起当中的几句歌词:“倏尔,我看到光芒,感到温暖,听到水 声,闻到兰香。可有君子涉水而来?似是故人,循了我的思绪,循了我的心迹,寻我而来”,看看眼前的景致,他忽然觉得,两者之间非常吻合。
于是他对青年说:“孩子,凭你祖父和你父亲的德行,加之你自己的努力,你的修持只在我之上,不在我之下。所以,虽然我们以师徒相称,我还是希望我们能彼此相教,共同修持,以成圆满。”
青年人向德弘行师徒之礼后,说:“师傅切不要说彼此相教,徒儿不敢。虽然徒儿秉承家教,不曾有违,但是我对五福法知之甚少,而且从没悟出一二。十多年前 那场震灾之后,我也曾怀疑祖父所言是否有误,差点因此弃全福园而不顾。之所以能守到现在,等到师傅的到来,除了耐心之外,与不想违背祖父和父亲的遗愿、不 想让他们的在天之灵为我伤感有关。”
如此谦虚、真诚、坚韧、孝顺、有德的青年,更让德弘心生敬意,觉得能做他的师傅,是自己的福份,而且既是师徒,也就不必过多客气,好好珍惜就是了。
想通后,德弘得知青年从小到大还没有名字,一直在等待自己出现后赐予福号,思来想去,他想起了小龙。觉得青年明明德过于他,却宁愿隐在他的身边,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于是便为他取名龙隐。
青年对这个名字有些疑惑,因为他不知道龙是什么。
德弘告诉他,前不久,一位神仙骑龙而来,那小龙模样特别,修持很好,应该是有智慧的神。并且说,神龙不飞不舞,只隐在全福园里,正是龙隐五福。
青年有了名字,非常高兴,与德弘一起下山去了,但在一路上,他反复地嘀咕:“这世上,哪有神仙,哪有龙,师傅您真是童心不泯。”
也正是龙隐的这番嘀咕,引出了德弘新的思考与感叹,已经觉悟了的他,希望通过一个实例,让龙隐明白之前无法懂得的一些道理。这个留待下节叙述。
本节心得:
厚德载物、志如磐石,这些都是很常见的词汇,也是很多人向往和尊敬的品质,然而能够切实做到的人并不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望德兴叹、望石兴叹的人数总是有增无减的。
那么,龙隐为什么能够做到呢?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其原动力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原动力是高尚的信仰,是因信仰而来的强大精神。
那么,他的信仰和精神又是从何而来?
文中已经交待,是他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就是说,他的信仰和精神,来自纯正、高尚、无私的家庭教育。
当然,这一切,与龙隐自身的宝贵品质也直接相关。
大致可以这样概括一下:纯正、良好的家教,开掘出了人宝贵的品质,宝贵的品质成就了人深刻的信仰,深刻的信仰造就了人强大的精神,而强大的精神又反哺和互补于良好的家教、宝贵的品质和深刻的信仰……正是如此良性的循环,才使人不断地超越自己,宽厚如大地,坚韧如磐石。
说起来,这似乎还是老生常谈?然而却不能不令人深入地反思一下自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