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在刚开始接触时,是最难识别的,但人们却都自以为有识人之明,以自己的标准来观察他人,品评他人的观人之法,经常造成识人的盲点,因为人们往往看得见与自己同类人的优点,而看不见与自己不同类人的长处。
庄子曰: “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对话,大意是说;庄子和好友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欣赏江水风光,看到河中鱼儿自由嬉戏,庄子感叹说:“白鱼自由舒适的游水,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反驳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他们快乐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你也就不知道鱼,这还用説吗?”庄子很聪明,不上惠子的当,说:“还是顺着开头的问题来讨论吧。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就表示你已知道我知道了鱼的快乐,因此才问我‘怎么知道的’。而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
观看鱼儿的快乐自由是这样,鉴察人物时也是这样。这样的错误就叫“以己观人”,而这个错误往往是最普遍的识人错误,可惜并不为多数人所察觉。
以己观人,就是以己心度他心,以个人的经历、学识、观点、想法为标准,用来判断他人的观人之法。
兴趣、嗜好、经历、学识相仿的人往往比较容易谈得来(也有例外),容易看到对方的优点,甚至可能扩大对方的优点。而不同类型的人亲近程度有限,还可能产生排斥心理,无意间贬低对方的优点,夸大对方的缺点。
以己观人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就连三国时的诸葛孔明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他觉得自己与马稷性情相投,兴味相合而夸大了马稷的优点,忽略了他的缺点,以致痛失街亭,北伐无功。
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往往造成重大损失。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容易扩大所喜欢人的优点,夸张所厌恶人的缺点,或是在喜欢时,将对方的缺点当成优点,一旦生厌,就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这样的识人法。。。自然容易亲小人,远贤助,使得家不靜、国不宁,人生的大好河山就在一念之间断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