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选拔 好了,四位学员唱罢第一轮,该选拔谁晋级谁淘汰了。 我在这里稍稍打断一下,与大家回味一下这次好声音比赛的进程。本次比赛进行到后段,导师的选择引起了很大争议。有黑幕内定说,有人情关系说,有正邪PK说,有体制对立说,到底哪一种更接近事实真相? 这一切还是要从好声音这个节目与以往任何其他选秀节目的不同说起。我先定一个基调:好声音里面的学员选拔机制,更接近于职场晋升,而不是比赛。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比赛有游戏规则,看重的是临场表现。而职场晋升的特点在于,领导心中早有属意的人选,所谓的选拔不过是让领导心目中的人凸显出来的过程而已。 有些朋友看到这儿恐怕要嚷嚷了:我们追着看这么多场的选拔PK,就是为了让导师心目中那几个人上位啊,这是比赛呢还是电视剧? 这里我想强调,真人秀节目从来都是有导向的,夸大一点说就是都有剧本和表演成分的,只是剧情和控制程度不一样。这是电视行业里公开的秘密,而国内第一个真正注意到并全面利用好这一游戏规则的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从那以后,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就上了一个台阶。而中国好声音比起以往的歌唱选秀节目还有几大不同,在于: 1, 导师与学员的利益更加一体化。以往不是没有知名歌手或音乐人带领学员或团队进行PK的歌唱选秀节目,但一般只限于节目内的合作。而中国好声音的学员与导师是有利益分成的,学员的歌曲下载、彩铃等导师都能分一杯羹。这实际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打造选秀明星的机制。过去一般是主办方在晋级过程中就与学员签详细的合约,规定走到哪一步履行多少权利义务。最后的合约一般是主办方与选手的经纪约+唱片公司与选手的唱片约。好声音的模式是一个长期模式,其意义在于让歌手从相对强势的主办方和唱片公司那里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过去因为僵化的合同条款造成大家不欢而散的例子太多了,对很讲人情关系的娱乐圈来说实在不是好事。 2, 最终只有一名学员能代表导师,相应的导师也承担更多培训学员的义务。这实际就是中国古代的师徒继承关系,有一名大弟子继承师父全部的衣钵,并代替师傅传道授业。虽然目前好声音的学员能不能享受这一待遇还有疑问,但在赛后,他们与导师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却是事实。如果学员将来成了大腕大牌,对导师来说也是无上荣光。这样的方法也有益于让导师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发挥。至于组间PK,倒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导师的学员不会这么一届,日子长着呢。3, 好声音要做长久的平台。我之前总结过,以往选秀所受的两大掣肘一是广电总局的政策,二是主办方与选手的合约。选秀出身的选手在成名后,往往会急切的“去选秀化”,这不是内地特色,全球皆是如此。如台湾超级星光大道第三届的冠军徐佳莹,出道不到一年就拿了金曲奖最佳新人,但成名后却很少回去为星光班“站台”或以娘家的名义活动,搞得星光帮一票人都很有意见。而好声音如果真能形成产业链不断扩展上下游,那么就不是学员抢着要解约或“去选秀化”,而是抢着要借助这个平台来发展自己。这个目标实现的难度比以上两点要大,不过另一方面,导师位置的争夺可能会愈发激烈,毕竟好声音平台对导师的事业助力是不容小觑的。好,说了这么多,可以说出推论了:好声音这个选拔机制,注定了导师从盲选阶段就要注意挖掘种子选手,并着力打造。相关的倾斜和“偏心”其实是免不了的,毕竟除了精力有限,更重要的是出来的人就代表了导师的水平和颜面,岂能掉以轻心? 所以导师内心看中的人才,轻易是不会变更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四个组里刘欢,哈林,杨坤做的都是合格的,目标明确,该下手时绝不手软。从整体来讲,刘欢杨坤不用说了,这里补充一下哈林和那英。哈林虽然在盲选阶段一直收敛锋芒,但该下手的也是据理力争,并不轻易退让。而在battle站中力挺金池则充分体现了他临场应变的审时度势和冷静睿智。本来他内心的人选是魏语诺,在金池超常发挥后,迅速反转并力挺金池直接进入4强,这正是一个合格的导师(领导)的素质。较为让人看不懂的是那英,由于她的比赛还未播出,不好说她力挺的人没走到最后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没控住局面。不过作为盲选时唯一一个为梁博转身的人来说,她的直觉和眼光并不比其他导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