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生活的基调---前见古人,后见来者---是所谓教养。教养何来?是艺术教养出来的。艺术和生活是这样的关系。不相扰。但艺术教养可以提高生活。“文革”之中,死不得,活不成,怎能活下来呢?想到艺术的教养---为了不辜负这些教养,活下去。
(来自互动百科)
木心(1927年2月14日 --- 2011年12月21日),原名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诗人、文学家、画家。1927年生于乌镇东栅。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木心在故乡浙江乌镇逝世,享年84岁。木心是陈丹青的导师。
木心 - 简介
木心原名孙璞、孙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文原名的拼音为SunPu,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式大师,画家,作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
个人经历
1927年2月14日,木心(本名孙璞)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财神湾一家孙姓的富庶大家庭,孙家雕梁画栋的老宅,紧挨着孔家花园(茅盾夫人孔德沚的娘家)。
1946年,就读于刘海粟创立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20岁出头的木心因为领导学生运动,被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亲自下令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走避台湾。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才回到大陆。
1949年后,木心任职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
1971年,获罪,被关进废弃防空洞半年之久,然后又是劳动改造。
出狱后,前往北京,负责修缮人民大会堂,(因为他曾经是19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内设计师之一)。之后,木心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1982年,木心55岁,自费留学来到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1984年开始,木心的画作开始被收藏家买走,但一对法籍台湾夫妇力劝木心写作。也是在这一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行个展,哈佛的东方学术史教授罗森菲奥评价他的画作说:“这是我理想中的中国画。”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收藏家罗森奎斯收藏了他的水墨山水画30余幅,木心在绘画上的声望就此奠基。 木心的画成为20世纪中国画中第一位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作品。木心的文学作品最早在1980年代末陆续在台湾出版,此前,他的散文已经在美国东岸的华人知识分子圈流传开来。
1990年代初,木心应纽约一群大陆文艺家执意邀请,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5年,学生中有画家、舞蹈家、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听课学生最多时达到30余人,双周一课,每堂课4小时,寒暑假停课。每堂课的讲义,木心手写近2万字。陈丹青就是学生中的一位。
2005年,闻乌镇实施保护,在乌镇景区邀请下,回乌镇老家定居。
木心在年轻时代开始写作,从14岁起,木心创作了100多个短篇和8个中篇,写了整整20本,但在1970年的抄家中全部遗失。等到1980年代,木心来到美国之后,才再度写作。而他的作品却最先被美国大学所重视,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成为部分大学的课程读物,在那个年代,可能算是惟一的中国作家。到了1980年代末,他成为所谓“出土”作家名单上的一位,木心的名字和作品通过阿城、陈子善等流回大陆。[2]
木心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
作品
1984年至2000年,木心出版了12本小说、散文和诗集。
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
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划》《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
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会吾中》《我纷纷的情欲》
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