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The Shadow of the Dalai Lama: Sexuality, Magic, and Politic

"The Shadow of the Dalai Lama: Sexuality, Magic, and Politics in Tibetan Buddhism" 是批评达赖喇嘛与藏传佛教的作品。作者 Victor and Victoria Trimondi 夫妇身份并非泛泛之辈,Victor 成立的 Trikont 出版社出的书对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颇有影响,而在1976 年时,他认为光是政经的改变不足以解决西方社会的问题,还要心灵的转化,抱著以人为本的立场,他以出版与研讨会的方式,促成各种对话,包括∶宗教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神话与历史、神秘主义与感官经验主义、以及不同文化与宗教的对话。作者原先对宗教间的对话期望很高,希望能促成社会变革,认为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是如此对全球化挑战进行回应的一个大规模实验。後来因为感到一个问题∶宗教对话停留在表面层次,对核心的宗教教条与神话原型(套路)毫无影响,因此转而重视宗教与神话中不断使用的套路。作者重视的套路有三个∶

  1. 宗教神话中,性别扮演了什麽角色?
  2. 宗教神话与神秘经验对权力与社会的影响
  3. 牺牲仪式神话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作者认识达赖喇嘛,是从邀请他参与研讨会开始,後来大量的阅读与思考达赖与藏传佛教的材料。作者没有宣称自己修习过佛法,难怪作者对最基本佛教道理都弄错了。简单的说,是纸上谈兵,错了而不自知。这牵涉到研究宗教的一个基本问题∶宗教的核心,是超常的主观经验,不管这经验是佛法的觉悟,或神教的见到神、圣灵充满,没有经验的人要谈论,只能谈外在能看到的,要谈内心的经验,连瞎子摸象都不如;瞎子至少摸到象了,而没有宗教体验的人,除了自己的意见,什麽都没体验到。这种对主观经验的全然无知,会导致解释外在现象时严重错误而不自知,因为他没有更好的参考物。

本书对最基本的佛教道理-四圣谛的意义都弄错了。第一部的结语说∶「佛教从一开始就把女性特质看成与解脱相反。这种对女性特质的负面评价,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条。这是四圣谛不可避免的结论,因为第一圣谛就说生是苦,生必然带来老病死忧悲苦恼。而女性有生育与养育的功能,打开轮回的通道,因此是男人以及人类发展灵性的最大障碍。」这段前半部是对的,後半部不但没有任何经论的根据,而且违反了佛陀多次宣说的十二支缘起。佛陀说生的原因,是「无明」与「贪爱」,不是什麽女性特质。而解脱的原因,是「明」(梵文 vidyā, 巴利文 vijjā),或是「般若」(梵文 prajñā, 巴利文 paññā),这两个词都是阴性。大乘经将「般若」称为佛母,出生诸佛,正是解脱之因。佛陀时代,多名女性也达到最高的解脱-阿罗汉,与男性没有不同。南传的大藏经中,有一部「长老尼偈」,记载了多位女性的姓名与究竟解脱事迹。作者认为佛教最基本的教条鄙视女性,纯属想像。这不是说佛教中没有性别歧视问题,但是作者认为是本质问题是个严重错误。

其实原始佛教中一些厌恶女性倾向的问题,印顺法师早已研究过,主要来来自召集第一次结集的大迦叶,只是印顺法师的作品在本书出版後才翻成英文。本书主张佛陀的母亲在佛陀出生後死亡,是厌恶女性的象徵,而非历史事实。若说佛陀的母亲死亡象徵厌恶女性,那麽佛陀由姨母养大,後来姨母出家,达到最高的解脱,能说是厌恶女性吗?

本书最根本的问题,是作者念念不忘女性主义与权力关系,看什麽都不自觉的从「上、下」、「征服与被征服」的观点来分析。这种警觉性,对於希腊罗马与基督教文明有用,因为这是侵略性文化基本的套路,为对外侵略提供理论基础;用在亚洲重视和平的文化,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就适用。依作者的观点,大概释迦牟尼佛要是女性,生出女性菩萨,佛教才能不会被扣上本质上鄙视、利用女性的帽子吧。

至於作者写的香巴拉与时轮金刚,我只知道密宗主张密法很多象徵比喻,不应当依文解义,而要依上师传授。西藏从佛教传入成为主流後,一千多年并未对外侵略过,本书将香巴拉解读成类似回教的圣战,完全没有历史依据。本书望文生义的解释是否可靠,从其他的错误看来,是个问号。

P.S. 附佛外道萧平实写的一本书,大量引用本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