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交流(32)–道恒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关于自知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整个第33章都是在讲一个事情,那就是内在生命的认知,和外在生命的认知。两种认知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结果。一般来讲,外在的认知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我一出生就是生活在外在认知的世界里,教育,家庭,学校。在自己身上,我们用感官,思想,perspective来认识自己和世界,所以我们几乎是完全被外知的世界包围着。对很多人来说,发现和探索内在生命是一种机遇,而不是从小就有那样的环境。
当人们谈到自知,可能都会觉得我当然知道自己,我怎么能不知道自己呢?人们将知道自己的性格,习惯,和知识,看成是认识自己。其实这些自知还是一种外知,即站在生命本质之外,去观察自我之表象。自知的感觉可能用悟字更恰当些。悟字的甲骨文是心上有两个我,即通过内在的视角去发现生命之上的生命,去用心发现外我之上的内我。所以自知不是一种普通的认知,很多人一生都是围绕着外知而活。
一个只围绕着外知而活的人,一般会有种害怕自处的心理。因为生命的核心一直处于外,所以一旦失去某种与外在事物的联系,我们会突然感到生命的空虚,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空空的自我。但是我们一旦与外界联系起来,突然我们感到丰富活跃起来。而一个自知的人,当他独处的时候,他并没有隔断与真实的联系,而是更加走入真实和丰富。然后他带着一种丰富和深刻,去与他人分享,承担,和创造。当内知的人与他人接触时,并不是停留在外在娱乐交流的表面,而是交流于内在的“神通”,灵感,能量,智慧,爱,和光明。
精神探索的起源,一般是来自这种外知和内知的突然转换。这是非常关键,也是非常艰难的一步。对于一个完全生活于外知的人来说,他从来没有过内知的体验,所以当我们用内知的文字去交流时,他常常将一些自己性格和心理上的表象,当作一种内知来处理。对于思想和逻辑来说,它永远都是处于外知的角度,因为它的功能就是如此。也许自知这个词汇已经无法清楚的表达它的本质含义了。自知是一种being和experience,而外知是一种knowing and minds。文字在being and experience方面,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一旦用文字来表达,人们会立刻处于knowing and minds的视角。
当然我们不应该否定外知,而是应该将外知和内知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会给你一种新的生命。突然一个世界敞开了,你从旧有固化的外知中逃脱出来,于是你会不断的去挖掘内知的生命。所以这里的自知者明,不是指mind知道了什么,而是说自知者走出了黑暗,发现了永恒的光明。因为这种光明,那些曾经隐藏的突然显示出来,至于如何去分析这些显现,那是 知人智的功能。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明,那么智无法去实施知人之功。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同样,胜人者之力,只是一种短暂力的使用,而强则强调一种力的源泉,并且这种强不是来自外面,而是来自内在的生命。没有人能夺走这种强,并且只有自己才能发现它,呈现它,使用它。
死而不忘者,寿也。寿,甲骨文的字形由无限延伸和肉体组成,现代多解释为活的长久,但是在这里,我宁愿将其解释为永恒。不忘者寿,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有的人说,不被人遗忘为寿,有的人解释为“意识”没有亡者为寿。那么这种意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呢?我想这里有很多探索的空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