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市场经济和完全计划经济都不适应世界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最佳模式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结合。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论》创立了完全市场经济理论。他提出,政府不应当干预市场,而应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掌控经济发展。完全市场经济理论有助于消除封建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有进步意义的。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完全市场经济的缺陷开始呈现。
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了完全市场经济的三个缺陷:
1)工人贫困化。因为社会存在失业的压力,工人在和资本家的关系中处于劣势,资本家极力压低工资,使工人长期处于贫困地位。贫困工人将发动革命,夺取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2)市场的无序性。经济好时各公司疯狂扩大生产能力,造成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例如汽车销量下降使得汽车厂解雇工人。被解雇的工人住不起房,使得建筑行业萧条。汽车和建筑行业的萧条使得服务行业,原材料行业随之萧条。而服务行业,原材料行业的萧条又反过来使汽车销量进一步下降。恶性循环,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3)垄断。规模经济的优势使得小厂、小店难以存活。垄断对经济是有害的。
十月革命的成功、完全市场经济造成的多次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使资本开始正视马克思指出的三个缺陷,也找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1)针对工人贫困化,资本认识到工人太穷了就会造反革命,所以不能过分压榨穷人。要建立福利制度,设定最低工资标准,保证穷人有饭吃,缓和阶级矛盾,避免出现革命。
2)针对市场的无序性,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摈弃完全市场经济,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经济不好时,国家增加开支促进经济复苏。经济好时,国家减少开支防止经济过热。这样就可以使经济平稳发展,避免大起大伏。
3)针对垄断,各国纷纷通过垄断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贝尔根—贝尔森纳粹集中营里面堆积如山的尸体
由于西方国家摈弃了完全市场经济,转而通过政府参与、限制市场经济来化解经济危机,二战后60多年来世界经济比较平稳,没有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例如,
1981年至1982年,法国掀起了第三次国有化浪潮,主要原因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法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国内生产能力不能充分使用,使经济增长放缓。为启动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法国政府于1982年2月颁布了国有化法律,决定采取大规模的国有化措施。要求拥有2000名职工以上的工业企业都要收归国有,银行全部实行国有化。[1]
美国2009年金融危机,花旗银行和通用汽车濒临倒闭边缘。按完全市场经济的观点,应当让这两家劣质公司倒闭,使资源可以合理地配置到优良企业去。但美国政府反其道而行之,收购了花旗银行36%的股份[2],通用汽车70%的股份[3]。使这两家劣质公司得以存活,继续占有资源。由此避免了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经济危机。
苏联和中国曾经实行的完全计划经济也存在缺陷。主要是不利于基层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重视消费者的意愿和选择,以工农业生产总值为经济发展目标使经济过分向偏向重工业。
实际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各有长处和短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我们要做的是寻找二者共存的最佳比例:是三分计划七分市场还是七分计划三分市场。而且要找出二者的最佳结合方式:用计划经济的前瞻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用市场经济的灵活弥补计划经济的呆板。
那种认为政府只需宏观调控,则市场经济的规律就能使中国经济顺利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
计划经济并不意味着由中央计划委员会决定当年生产多少个螺丝钉。计划经济可以有多种实现途径。例如:
1)国家通过货币、税收进行宏观调控。
2)国家通过贷款、补贴等政策支持某些行业。
3)国家通过国有企业影响经济。
4)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影响经济,如近几年的调控房价。
5)国家直接投资重大经济项目,如高速铁路、太空开发、核聚变发电。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中计划经济的最佳比例会逐步增加。例如计算机比算盘更有助于计划经济。庞大跨国公司的规模经济和国家的计划经济有类似之处。区别是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利润,而国家的计划经济追求的是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中国的现在市场经济比例有些过大,以后应加强计划经济的成分。
[1] 《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东北亚论坛》 2004年01月20日 作者:纪玉山 张跃文
[2] 《美国政府将增持花旗股份至36%》 2009年02月27日 新浪财经
[3] 《通用汽车或被国有化 美国汽车业走向社会主义》 2009年05月27日 人民网-国际频道
上一篇:消费与投资 下一篇:私有制和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