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说过了:信念形成了规则,感觉促使人遵守规则,而按规则行事就建立了行为模式。如果我们想改变行为,我们就要按照这个反应方程式进行努力,为了改变规则,我们要先改变信念和感觉。
当我们认识到行为是信念和感觉的产物时,我们的行为开始变得有合理。
下面我们讨论两组行为:屈服顺从性和攻击性行为。
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我的行为是:
屈服顺从性行为
*无论我的感觉如何,我经常向父母屈服
*我很少告诉父母我真实的想法
*我很少告诉父母我真实的感觉
*我经常表现的我们关系很好,既使事实不是这样的
*对父母,我经常是伪装的和表面化的
*我做与父母有关的事情时,经常是出于愧疚和害怕,而不是出于自由的选择。
*我很努力地偿试改变父母
*我很努力地让他们看到和理解我的观点
*我经常在父母间的冲突中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
*我经常要痛苦在牺牲自己的生活以取悦父母
*我一直要扛负着家庭的秘密
*等等
攻击性行为
*我一直与父母争论,以显示我是对的
*我知道父母不喜欢,但我还是一直要做,以显示我就是我自己
*我经常跟父母大喊大叫甚至咒骂,以表明他们是不能控制我的
*我经常不得不控制自己不去与父母发生肢体冲突
*我已经把父母从我的生活中清理掉了,没有任何关系了
*等等
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行为适合你,那么与父母的纠缠还是你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不难看出,屈服顺从的行为使我们不能独立起来,但攻击性行为的纠缠就不是那么容易看明白了。攻击性行为表现是与父母分离,这种抗争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攻击行为仍然是纠缠,因为这之间存在强烈的情绪。这种反应的重复性和可预期性,说明这行为不是自己的自由选择,而是想证明与父母分离的一种防卫性需求。见过一个案例,他就向反应经常与父亲冲突,因为他觉得父亲一直看不惯他的作法,他出看不惯父亲的观念,并声称父亲现在根本不会妨碍他,可是他在作梦还是与母亲吵架,虽然已经多年不见父母了。
所以屈服顺从性行为与攻击性行为是纠缠这个硬币的两面。
临床中常有人发现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或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还是与父母有着纠缠,这令他们感觉很不好,有生气的,有觉得耻辱的,导致的一个结果是父母在时有些会与父母有冲突,父母离世的人也很郁闷,没有机会去冲突以证明自己了。
实际这种冲动的行为并没有好处,可能反过来伤害到自己。所以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从治疗师的角度建议,还尽量避免与父母的冲突行为,因为那样会干扰当事人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我们都需要很长时间和努力去构建在生活中的觉察,但是我们要有个行动计划。
这仅仅是个开始,治愈是个较长的过程。这个探索行为的活动只是个开始。有俗话说:“远怕水,近怕火”。外出有水时,我们不知道水之深浅,不知下面是否有暗流,石头,水草甚至危险动物,所以探清水情下水才比较安全。在家怕火,已经熟悉家周围的情况,但起火会伤害到我们,打更的都叫“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自我的探索,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多年形成有行为模式。我们能做就是开始一点点挑战那些限制的信念,自我挫败行为,慢慢地但最终地抛弃它们,让真实的自我慢慢回来。
在找回自我之前,我们要知道: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