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也可以是祸害?

A joy man and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Working in the field to serve people.Enjoying my life and seeking the in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最近上了微信,得到转贴的内容挺多。注意到两个转帖,引起我一点儿思考,忍不住与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篇标题还是挺抓人的,为了不歪曲作者的意思,也不复述,请大家花几分钟读一下原文。



《好父母也可以是祸害》

人人都知道,坏父母是祸害,他们的漠视、暴力或者强烈的控制欲会给孩子带来深深伤害,严重影响他们的人生。但最新研究却发现,注重给孩子营造幸福童年的“完美父母”也会使孩子成年后的生活陷入迷茫和阴郁。为什么?一位身为心理治疗师的母亲剖析了个中原因。

如果说我大学里确实学到了什么,那就是诗人菲利普·拉金言之有理:“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当时,我生下儿子不久,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脑中想着孩子,手头却还要准备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当然,每个人都知道,麻辣老妈和慈爱的、家庭教师式的妈妈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我们多数人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而在这个区间,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做错。

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但是什么才是“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书店,立马眼花缭乱:布雷寿顿、斯波克、希尔斯,幼儿中心派、家长中心派、合作派……我到底该追随哪种理论?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国著名儿科医生、儿童精神学家唐纳德·威尼康特看来,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用他的话说,只须当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了。不过,过去所有研究———从约翰·鲍比的依附理论到哈里·哈尔洛的猴子实验———都表明: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你的孩子,错过了他们的敏感期,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坐在沙发上,靠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每周50分钟,有时长达数年。而作为心理治疗医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种“矫正性的情感经验”,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将早期的被伤害感觉转移到我们身上,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与他们童年时相比,更加调和、更具同情心的回应。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然后我开始接待病人。

特殊的病人

我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当时的委屈与后来成长的不顺联系起来。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姑且称她为丽齐。丽齐有要好的朋友、亲密的家庭,以及———极度空虚的感觉。她告诉我,之所来咨询,是因为她“总是不高兴”。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出色的兄弟姐妹,爱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病人。但她老是失眠,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老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为什么?

我被难住了。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乱七八糟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试图弄明白时,更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都是二三十岁,自述很忧郁、很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职业,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父母无可指摘。

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好的朋友”,一直支持自己,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

起初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而且,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为何会如此迷茫?这跟我学过的知识是违背的。

但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相信他们并无粉饰或曲解。他们真的拥有极棒的父母:给他们“发现自己的自由”,鼓励他们做任何想做的事,接送他们上学放学,陪他们做作业,当他们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看到他们对吉他表现出一丝兴趣就掏钱让他们上音乐课,在他们丧失兴趣时又宽容地允许他们退出,当他们违规时跟他们谈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一句话,这些父母很“和谐”,尽量引导孩子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作为一个力不从心的妈妈,我常会坐下来听这些父母讲课,暗自奇怪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直到有一天,另一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他们是否做得太多?

过度保护剥夺幸福感

在美国,育儿一直是个争议话题,种种理论多如繁星,争奇斗艳。不过,所有育儿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将孩子培养为有生产能力的、幸福的成年人。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不过,近年来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定义不同了。

如今,光是幸福还不够,你得更幸福。对幸福的追求已经从“追求一般意义上的满足”变异为“你必须任何时候、各个方面都幸福”。“我是幸福,”格雷琴·鲁宾在畅销书《幸福工程》中写道:“但我还应该更幸福。”

那她到底应该幸福到什么程度?鲁宾也不确定。听上去她和我一些病人的情况完全一样:有很棒的父母,爱着“高大、黝黑、英俊”(而且富有)的丈夫,生了两个健康可爱的孩子,有一大帮朋友,在上东区买了豪宅,拥有耶鲁大学法学学位和成功的事业……尽管如此,鲁宾仍不满意,“似乎缺了点什么”。为了消解“忧郁、不安、低落和游移不定的内疚”,她开始了一段“幸福旅程”:列行动清单,每周一买3本新杂志,不断收拾衣橱。在付出整整一年努力之后,她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幸福反而减少了。”接着她揭示了所谓“成人的奥秘”:“幸福并不总让你感到幸福。”

现代社会学研究支持了她的说法。“幸福如果作为生活的副产品,是很棒的一个东西,”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说,“但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现代很多父母正是不懈地追求着这个目标,我和同事由此开始怀疑:会不会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说,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在临床实践中,波恩发现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他说:当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扶起孩子,开始安慰,此时孩子还没来得及哭呢。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混乱,给他(她)一点时间,让他(她)明白发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让他(她)先跟那种挫折感搏斗,他(她)就不知道受挫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心中也没有底。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波恩说,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了援手。



不能说作者写的没有道理,作者对于幸福异化有很多思考,但所说的那样的父母真是可以称得上“好父母”吗?“真是无可指责”吗?那些孩子的“抱怨是无可报怨”吗?标题把好父母冠以“祸害”的名头,让我思考这结论是否经得起推理。

差不多也就是那几天两天,我收到另一个转帖:《伟大的教育33条,受益代代人!》,其中一条是:“在孩子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无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的、权威型父母。在孩子13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个消极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这里面并没有一味说要做“老好人”父母,而是行为上甚至可能是消极的父母,比如:无为,放任,权威,消极等。但凭我的经验这样的父母的确能有更积极的养育结果。

思考的野马还不能停止,因为我不想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这样我不得不提及ERIKSON的心理发育阶段理论。大致如下:

http://blog.51.ca/u-48172/files/2013/09/life-stage.png
临床中我一般简要解释给客人听:0-2岁是信任感建立的关键阶段;2-4岁是自主感建立的关键阶段;4-5岁是主动权建立的关键阶段;5-12岁是勤奋成就感建立的关键阶段;13-19岁是身份定位的关键阶段;20-24岁是亲密关系建立的关键阶段;25-64岁是养育下一代的关键阶段;65-生命结束是自我完善的关键阶段。

在人生的前五个阶段,一般情况下是在父母的养育下成长的。父母怎么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比如在婴儿期孩子哭不抱,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2-4岁时强制大小便训练,孩子可能会有困惑;4-5岁时抵制孩子的主动性,孩子可能会有愧疚;5-12岁没有鼓励上进,孩子会自卑;13-19岁父母不允许孩子进行身份探索,那么结果孩子可能有身份定位的困惑等等。

理想地说父母的养育要基本满足各阶段的生理心理社会发育,这样的孩子就能够健康成长。这些阶段是不是象那个女孩父母就能胜任的?如果仅仅是“好”,那么可能得到满足的是生命的第一阶段,在以后的阶段会不会有困惑,愧疚,自卑甚至身份不清的挑战呢?从描述上看,那女孩在自主感,主动权及身份定位方面并没有明显看出有充分的发展。“保护型”父母所难以完成的,比如在2岁以内,孩子摔倒了,当父母要把孩子扶起来;但2岁以后,在孩子需要建立自主和主动的时候,父母还要去扶孩子,这样只能压抑孩子的成长。其实这时候在无关安全的情况下,孩子自己爬起来,不会令孩子不幸福,反而会体验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做什么,做父母的可以帮助援手,但不是不经询问许可地帮助,只是帮助而不是包办代替。

在后一条转贴中,建议孩子不同年龄段父母要有不同的作法,这是很具体的指导,可以看出超越的第一条文字的疑惑,但没有明示背后的道理。如果引用ERIKSON的心理发育阶段理论,可以有深度和广度去洞察这些现象,从这个角度上看理论还是很有意义的。回头再看,以不幸福而大发“好父母也可以是祸害”感慨,确有误导之嫌,文中所述也不利于读者找到清晰的方向。



最近在辅导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从13岁起被诊断为抑郁症,其发病的过程还可以向前追溯,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大体属于拔苗助长的作法,欲速而不达,至今没有办法完成学业,现在只能呆在家中。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成年人的身体内,心理的发展仍处于幼年的阶段。从多次接触来看,没有看到充分成就感的发展,没有身份定位的探索,更不敢去发展亲密关系。我们的工作是帮助他心理去成长。被迟滞多年的心智要想发展,要有太多事要做,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看到那些案例的痛苦,真希望更多的为人父母,了解孩子成长阶段的特点,有地放矢地执行父母的角色,这是父母的成功,也是子女成功的基础。
graceisamazing18 发表评论于
不知道从哪里读到这么一段话,大意是:“母爱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世间其他的爱都是相聚,只有母爱是让一个个体成功地与自己分离”。

多么明知的一句话,道出了母爱的真谛。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要让他们尽早培养出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免要摔倒,但你还是要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哪怕摔得头破血流——这就需要你做父母的定力。
ily 发表评论于
好文,值得深思和借鉴。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