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灯光

专栏作者,工作狂,心理学者和大学老师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刚到英国的人,最难适应的东西之一,大概是英国的灯光。特别是留学生,夏末时候来,一个月之后,到了10月份最后一个星期天,就改成了冬令时。六点钟,天就暗了,以后暗的越来越早。这个时候,回宿舍路上,看到住家的灯光,就会觉得温暖。这灯光起初是召唤,当你凝视越久,却发现离你越远,分明是一种客气的拒绝,连一丝诱惑都没有。

这个感受,我曾经有一次在西南部坐车时候体验过。那还是初夏,英国夏天晚间温度低。我和朋友开车去海边,中间经过的是萨姆赛特郡和多塞特郡的乡间小路。所谓小路,等到天亮了,你就会吓一跳,刚好两辆车宽度,而且还是小排量的汽车。交汇时候,远远地就会看到一轮暖色的光,错过之后,又是在漫漫暗色中前行。那天,车上有个朋友不舒服,临时停下来,透口气。傍边就是一户住家,老房子,是乔治亚时代的房子。门口是一盏感应灯,我们走近了就亮了。我们不敢靠得太近,只是看到窗户前空地上有一张长椅,也不敢坐下。

等到感应灯暗了,我才看到那房子的客厅里,漏出一点光。英国很多人家,都喜欢挂大窗帘,房间里也许是灯火通明的朋友聚会,或者老友谈心,在外面看过去,毫无声迹,却如最后一槌暮鼓般地宣布,夜色降临,你要回去自己的地方。

那漏出的灯光,把我曾经在北京的一段经验给点亮了。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到处跑,从海淀到亚运村,在当时已经算是远的了。我打车时候,看到当年亚运村里的灯火,常常感到某种难以名状的距离感:北京的万家灯火,没有一盏是属于我的,而且我也相信任何一扇门,自己都敲不开,连做客的资格都没有的。每每想到这样经历,我看到国内报纸上常常算租房的经济帐,就觉得好笑。租房是比买房子便宜,但拥有一座房子或者公寓,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还有着心理价值,代表着你和一个地方的交往的程度。

曾几何时,那样温暖的灯光,我只想过坐在客厅里,慢慢地翻阅报纸,为一句有趣的评论,独自发笑,一口一口地嘬饮着英国啤酒,就好像浇花一样地,给自己心里某个念头润一润,是何等惬意的时刻。

如今才慢慢明白,拥有这样一盏灯光,并让它一直点亮下去,是多么辛苦的事情,它的存在,就好像心跳一样,需要一刻都不停地劳作来维持下去,支付房租或者房贷,忍受着每日的通勤,应对周边的人事,事业也好,工作也罢,其实都是要来把这盏灯给点下去的。

因为对英国的灯光,习惯了,熟悉了,我才有信心和经验向国内朋友家人,解释自己现在没有应酬和夜生活的日子。在英国,饭局偶尔是有的。餐厅里的,灯光也不如国内亮,有时候还是烛光,并非是刻意的浪漫,而是这样的色调,会让我们有秉烛夜谈,或者守着篝火相聚的气氛。在这样的亮度里生活久了,你就多少会喜欢上了木地板或者厚地毯、棕色的皮鞋,巴伯(Barbour)外套,薄片的西班牙或者意大利火腿,配上一点红酒,或者英国苦啤酒,它们都是与亮度契合的,连汤都是稠的,与中餐的清汤大大不同,好像配合着这流转不动的昏黄的灯光。

没有饭局的日子是多数,是正常的。你在家里,只想守住这灯光。灯亮着,就好像,这个人世间是一个无比漫长的隧道,你要靠它走完,走到下一个出口。而这个时候,我也会把窗帘拉起来,让这个家像是深海的潜水艇,缓缓地前进,让外面的人不知道里面的动静。而我猜想,也许窗外,也有一个十年前的我一样的少年,或者青年,在好奇那偶尔泄露出来的英国灯光里,有着怎么样的生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