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人的本能,也是爱的本能。就性而言,它不应该脱离人的本性。如果单纯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性,那么除了对人性的贬低之外,也难以理解人在性方面的困惑,障碍乃至性的变态。
心理学说:性影响人的生活,改变人的生存,但它更深刻地影响到人的内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关系的角度来观察,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性。
性是一种超越肉体的情感,它体现了一种生命力的特征。但性同时触动的是人内心最敏感的神经,因此又显示出其脆弱性,以致性障碍,性变态等问题往往能够集中展示一个人内心的冲突。无论是性的节制还是性的放纵,在其背后都纠缠着内心的种种困惑。
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叔本华说:“除生命外,它是所有的冲动中力量最强大,活动最旺盛的,它占据人类黄金时代(青春期)一半的思想和精力。”
性的力量,不是道德或法律就能驯服的。性冲动、性幻想,都会对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生活带来多重的影响。
食色,性也。性,作为人的一种本能,是人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条件。人,是有意识的生命,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性行为,选择性对象。
然而,性相对于吃喝等其它本能,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性超越于个人, 而成为两性、家庭、家族,乃至社会的事情。因为性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性曾经占据在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道德对“性” 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性,不会因为主观的压抑或否认它就消失或不存在。作为一种本能,性与生俱来,不可排斥,如果我们排斥性,否认性,那么我们就在排斥自身作为人的存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性的意义从来不仅是生理的,更大程度上是心理的。性,是建立一种亲密关系的愿望和手段。“人的性欲不止是纯粹的性欲,它在人的层面上说,是性欲转化关系,人格化关系的工具。” 性是男女情感关系的一座桥梁。
性,在两性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性的和谐可以拉近两性的心理距离,增加亲密感,性的冲突也可以疏远两性的心理距离,激发怨恨感。
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下,性欲总是以爱的名义来要求。不过,对爱的渴望,不仅来源于性的欲望,还有与人建立关系的愿望。
传统文化,要求男人“英雄有泪不轻弹”,对男人的性从来是宽容的,性是男人征服和力量的彰显,是繁衍的需要。所以,男人有一种用性的需求来掩盖情感需求的心理倾向。
不难看到,有些男人拥有很多的性伴侣,风流成性,其实内心有对情感的巨大渴望,他有脆弱的一面,却又要故作坚强。女人和性只不过是男人对空虚感情的慰藉。
传统文化,要求女人应该是温柔的,多情善感,多思幽怨,女人应该是贞洁的,女人不能表露自己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在过去的社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女人的性都是压抑的,对女人的贞操都是严密控制的。所以,女人性的需求被隐藏了,代之而起的是女人对情感的需求。
因此,女人有一种用情感需求来掩盖性需要的倾向。很多女人,不断地追求新的情感,而这背后存在着没有得到满足的性欲。
男人需要亲密感的时候,往往用好色来掩饰,通过性来表现。女人却在性方面显得较为含蓄和羞怯,在女性温柔慈爱的背后,也许掩饰着对性欲的渴望。
透过现象看本质,男女在情感方面的差异并不是悬殊的。男女都是既需要情的,也需要性的,男女都希望情与性的圆满交融。没有性的爱情,是不存在的。这并非说,爱情一定要有具体的性行为,但爱情一定要有性欲的吸引。在几乎不会引起性欲冲动的异性之间,是很难产生爱情的。 当今社会,能够坦率地承认因性问题导致离婚的人越来越多。
性除了满足本能需求,解除身体的生理紧张,并带来愉悦感和享受的同时,也承载着连结感情的意义。性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更广泛的身体接触和情感接触,而不是狭义的性交动作。
因此,性不只是一种生理的本能。对性的强烈欲望,反映了一种情感的需求,性欲是一种心理呼唤。
“有一对夫妻,他们唯一的儿子遭受意外死去了,在儿子葬礼的当天晚上,他们发生了性关系,这是他们结婚以来最激烈的一次做爱。事后,他们都感到很愧疚――儿子死了,自己却沉溺于性爱。殊不知,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在此时此刻,他们最需要的是相互慰藉,以抵御丧子之痛,而性行为承担了这一使命,当两个人身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觉到双方生死相依,他们不再那么孤独和哀伤。”
真正持续稳定的爱情,它必须建立在性欲吸引的基础上,同时却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性欲。深沉的爱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性的欲望,受到抑制的性冲动才能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一种持久的联系。
人的情感在某些方面是超越肉体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性冲动,那么性关系会变得不稳定,也难以持续。
编辑: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