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珍馐道道忆(7)--红薯粉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一段时间搁笔未写这个主题的回忆篇了。最近在私房里跟看【天天饮食】视频,深受启发。这个节目,不但生动形象地介绍每一道菜的做法,而且还对一些关键处理的方法进行解释;另外在节目结束前,还介绍一个“天天锦囊”,主要是有关一些小吃和凉菜的制作,一般跟节目的主菜所用的原材料有关。跟读过程中,激发了风风继续写以前吃过的“佳肴”的动力。

    很多记忆中美好的菜肴,都是与当时的心情和环境有关,所以才有【社戏】里无以伦比的蚕豆记忆。还有,隔家饭香。记得那时在一个暑假期间,风风准备上大学了。父亲就鼓励风风出去散散心。父亲有一个好友当时在乡村居住,好友姓袁,风风一般称作袁叔叔。他本来与父亲素不相识。早年父亲在县医院住院期间,与他同住一层,时不时有些交流。当时农村户口人员在县城的医药费用,必须自己承担;然而袁叔叔家中人口很多。交过医药费,以后日子很难。父亲听完后,就主动为他向当地民政局写申请补助的报告。虽然得到一些补助,不能彻底改变袁叔叔家的贫困局面,但是当时为他解了燃眉之急。之后,袁叔叔一直对父亲很感激,所以我们两家常有来往。袁叔叔家有七朵金花和一个儿子,所以常对父亲说,如果风风喜欢上哪一个,都可以娶了为妻。不过父亲觉得这是袁家一种感激的表达方式,加上风风离家上大学,回到老家的可能性很小。还有袁家金花一般上完小学就在家务农,所以风风也没有放在心上。最主要的原因是风风当时年纪小,不解风情。平时与她们交流很少,除非是国色天香或者非常可爱而讨人喜欢,很难引起风风的注意;风风发奋读书,心中对异性基本没有感觉。有时她们来风风家做客,也是来去匆匆,无法对风风产生深刻的印象。

    那次专程拜访袁叔叔,也是感谢他多年的要求。因为风风一直用心读书,所以迟迟未能成行。正好在暑假有时间和心情,就和一个亲戚坐上班车,在下午时分,来到了袁叔叔家。他家房子占地其实很大。前厅两侧各有一间20来平米的大卧室。后厅两侧各有一间12平米的房间,冬暖夏凉。紧靠后厅是一间巨大的厨房。做饭吃饭都在一起。一口硕大无比的铁锅,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油光。在这样强大的锅中,炒出的蔬菜,还泛着碧绿的色彩;任何荤菜,都是鲜嫩无比。



    记得当时袁家请了两个手艺人做凉席,一个师傅一个徒弟。这种凉席是用两年的毛竹为原料,通过破竹、裁细、浸水、削薄、打磨、烘烤等工序,使得材料颜色如琥珀、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每根竹片,厚不过1-2毫米,宽不过4-5毫米。师傅是一个离了婚、50出头的男子,非常健谈。记得他非常喜欢取笑袁叔叔的男孩,因为袁家大公子已经娶妻生子,所以也禁得起手艺师傅的玩笑。当然玩笑都是当地的黄色笑话,好在风风不是很理解,在一边一笑了之。风风是一个没有机会被黄色污染的宅男。记得后来风风在北京工作期间下到其它地方搞调查,那些基层官僚的黄色段子,风风也是一知半解。等到茅舍顿开的时候,人已经来到北美。看来,北美才是让人思想堕落的地方。当时在中国的研究单位,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很正直诚实的。弄虚作假,包N奶,与他人通奸的事,非常罕见。风风在出国前,兄弟单位有一位教授演绎了一个办公室的婚外情,被对手扩大化,才传到风风单位。女的是一个非常有风韵的人妻,打扮很得体,是一个很有品位的女子。舞跳得也很好,是许多已婚男人的梦中情人。男的是一个系主任,在其研究领域很有名气;对手下的人压制得比较厉害。所以被人抓住把柄,狠狠地被毁坏了一阵名声。后来女的被调到外系,继续过着美好的生活。男的依旧学术和权力并存。不正常男女关系在改开以后,慢慢成为无法撼动权力的一道风景。

    由于对手艺师徒包吃包住, 所以风风在袁家前几天,跟着大家一起吃大锅饭。袁叔叔一直想专门做些好吃的给风风吃,由于不方便,只好等师徒走后再说。记得袁家所在的村庄,三面水稻田环绕,一面靠山。村中间有一水塘。当时正是酷暑季节,水稻碧中泛黄,接近成熟。自留地,各种时鲜蔬菜郁郁葱葱。满目山清水秀,风风却不知稼穑艰辛。袁家儿媳,风风应该叫嫂子正好从菜地回来,挑了满满一担的各种蔬菜瓜果,笑吟吟地和风风寒暄了一番。袁家嫂子要负责洗衣做饭、照料自留地和自己的孩子,所以一天到晚总是很忙。袁家当时已经嫁了两女,还有一个已经定了人家。袁家老五老六基本上与风风年轮接近,所以她们就领着风风等人,到附近转转,顺便在村里的小卖部买些糖果小吃。袁家自从几个女儿出嫁后,慢慢家境宽裕些。当地嫁女要收男方一些礼金,对女方父母来说,也是养育儿女的一种回报。后来包产到户、允许个体经营,袁家日子比十年前已经富裕多了。因为当地工业很落后,所以自然环境非常不错。后来风风再回去,除了城市化的痕迹非常重之外,自然环境破坏得很彻底。风风也不知道是因为工业的发展还是人口的暴增。

    那时候猪肉在农村也不是随要随买,风风记得当天的晚餐好像没有肉,只是鸡蛋和一些蔬菜,还有就是粉团。风风老家的农副产品之中就有红薯粉。这种红薯淀粉风风以前提到过几次,主要用来做红薯粉丝和勾芡用。风风家调羹的时候也是派得上用场的,但是风风从袁家嫂子的烹调菜肴里,第一次知道红薯粉还可以用来做粉团,并且当一道菜吃。

    看过风风这个系列的网友知道,风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 不但爱尝各种菜肴,还愿意亲手烹调。所以当时也在旁边观赏学习袁家嫂子做菜做饭。当时还是烧柴做饭,嫂子不让风风帮忙,一个人管火同时还烧饭做菜。

    只见嫂子把调匀的水粉倒入锅中,当时锅不是很热,还放了一些油,估计是菜籽油,冒出一股生油的刺鼻气味。嫂子挥动大铁铲,不断搅拌。随着锅越来越热,粉团也越来越粘稠。所以嫂子用铁铲费力地拍打着粉团,以防夹生。等粉团基本上透明,就铲出放在砧板上。之后嫂子就忙着炒了其它几个菜,等粉团凉了,嫂子就在菜刀上抹了点菜油,挥刀把粉团剁成两口能吃完的方块。葱白炝锅,用当地产的酱油调好了汤,就把粉团下锅。记得嫂子用新鲜辣椒和蒜头把味道推辣,因为风风点头说爱吃辣来着。因为没有高汤鸡精之类的调味品,嫂子就用了一些味精,白胡椒粉。趁着热吃,是一道非凡的夏季菜肴。风风对其中特殊的酱油风味,记忆犹新。这是一种含有黄酱的醇厚和当地黄豆鲜甜的混合王道品质,非味精可以降服风风挑剔口味的。另外当地气候潮湿,潮流的辣携手鲜活的热浪见证了汗流浃背的一顿普通的晚餐,但是却留给风风一次“珍馐”的记忆。


    后来手艺师徒走了,袁叔叔就特别嘱咐其儿媳杀了两只新鸡慰劳风风及风风的亲戚。风风还特别坐了本村的拖拉机到镇里交公粮,以及其它一些活动。让风风体会了农民生活的一些方面,也让年轻的风风隐约体会到农村生活的变化和艰辛。这些活动随着时光的侵蚀,都淡漠了;但是对袁家儿媳做的粉团,却时时记起,并常常在家中实践。然而总难再现当年味蕾里那一份执着的味道拷贝,所以只好将这种霸道的袁家味道,流于笔端,弥补一点无法挽回的遗憾。

chunfengfe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北美君子' 的评论 :

写些往日的记忆,寻找一些生活的闪光点,激励今天和明天的信念。多谢君子鼓励!
北美君子 发表评论于
好朴实,好感动人的一篇真情回忆文章!
写得真好,赞一个!
问好风风!
chunfengfe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心雨烟尘' 的评论 :

多谢心雨光临,分享读后的心得,不胜感谢!
心雨烟尘 发表评论于
往日的珍馐回味在舌尖上,烹调在风风的文字里。

红薯粉团的情谊流淌着那份温馨的念想,使人感动,让人珍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