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书的读法

“进道若退”……退一步——海阔天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老子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人物,《道德经》是一本千古绝伦的书。
 
  老子(又名老聃)是道家的创始人,为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位。孔子曾向他问礼,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咨询。孔子对老子极为推崇,赞誉老子其人象龙一样深高莫测。
 
  近代文人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我以为更为准确的说法应当是,“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的概念”,正如西方文化的根柢全在“上帝(Creator)”的概念一样。“道”的思想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民族潜意识中,中华民族的包容力与生存力正来自于此。虽有儒、道之争,但在“道”的概念上,儒、道却并不分家。佛教进入中国后,经过历代中国高僧、高道们的工作,佛、道在普通中国人的心目中早已并行不悖。而中国宗教界的大德先师们在理论与修为上,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并相互兼容,形成了所谓“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的大国宗教风范。而老子不仅是道家的创始人,也是道教所供奉的最高教主。
 
  《道德经》,又名《老子》,相传为老聃亲手所著。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简称“今本”),大都以魏晋王弼的版本为基础([注1])。《道德经》一书,其文字极为简要精炼,可谓字字珠玑。在仅仅五千多个汉字的篇章里,老子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道”与“德”的概念,勾画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
 
  其实,说老子的《道德经》讲哲学是不确切的。《道德经》开首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注2]),已经指出“常道”是不能用一般的或某种固定的名称或定义来命名或者描述的。《道德经》以尽可能普通简洁的语言阐述了“道”与“德”的思想,而没有涉及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可与《庄子》相对比)。老子的“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从而导致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体会来解释并应用书中的内容。所以有人认为《道德经》是讲哲学的,有人认为是讲政治的(古之所谓君王的治国安民之术),有人认为是兵书,有人认为是讲神仙修炼的,有人认为法家思想源于老子。近来甚至有人认为《道德经》是预言基督的([注3]),或是主张女权运动的([注4])。张道陵创道教时,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之一,奉老子为教主。《道德经》也许是与现代科学最为相容的宗教经典,所以现代物理学家也从《道德经》中找到灵感([注5])。
 
  老子说他的言行是“言有宗,事有君”,就是说他的教导是有传承的,并非完全他本人的凭空自悟(可与佛教对比);他的行事也是有主宰的,他自己并不是最高的神或上帝(可与基督教对比)。老子本人成就了他所倡导的“道德”的最高榜样。比如,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虽然没有任何直接的政治、经济、军事或艺术的参与,但他卓越而深邃的思想哺育了中国一代代的精英人物,也就是有道行的圣人们,包括政治家、军事家、神仙家、医学家和艺术家等等。通过这些圣人们的活动,老子的“道德”惠及中国的普通百姓,正是“其德乃普”。而通过世界文化的交流,老子已经并正在对世界的文明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说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是最大的,那么在以相对较少的言行而达到济世度人的效果上,我以为老子本人达到了“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最高境界。
  “不言之教”——老子所传,仅《道德经》五千多个汉字而已。但这五千多个汉字的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历史中,无有出其右者。而且看来《道德经》还会永远地、更加广泛而深入地传阅下去,正是所谓“子孙以祭祀不辍”,“悠兮其贵言”。
  “道隐无名”——老子的教诲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如此之大,而他传下来的生平事迹在所有世界的宗教和哲学的伟大人物中,大概是最少的。
 
  初学者对《道德经》往往闻而不解或望而却步。一者因为中文古文的困难,二者加上“道”本身的难懂。难道是老子故弄玄虚吗?非也。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道德经》理解的困难与歧义。
  其一,从逻辑学上讲,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表达上就越模糊,其外延(或者说适用的范围)就越大;而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具体,表达上就越清楚,其外延就越小。老子本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说:“大家都说我讲的道太不具体,什么也不象。但正是因为我说的道太大,所以它什么都不象。如果它象什么已知的具体的东西,那它早就过时或消失了。”(“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二,古人的教授过程,因书写成本高,以言传身教为主,加之老子强调“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所以他的讲义自然要简洁。
  其三,后人在传抄和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往往由于音误和笔误),以及有些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做的一些改正。有的改对了,也有的改错了。
  其四,对中国古文的生疏以及对《道德经》写作的历史年代缺乏了解,从而产生的理解困难或歧义。 
  其五,老子当时讲道的对象是针对所谓的圣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精英人物讲的。所以其语言恐怕也不是当时的通俗语言。
  在《道德经》理解上,可以从四个层次上考虑。一是字与词的层次,这有时需要训诂的帮助以确定某些字义和词义;二是语法的层次;三是语义的层次;四是由语义而产生的引伸义。尽管有难懂和歧义的地方,但不难理解和没有歧义的部分应占一半以上,而且《道德经》所讲的绝不是故弄玄虚或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妨用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做类比。相对论在物理学上的精确解释令一般人费解,但也可以做通俗的说明以至于小学生也能大致明白。相对论绝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而加以证实的物理理论。学道与修道亦然。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道德经》一书呢?以下就我对《道德经》的研读谈一些体会。期望能对仰慕老子,但闻而不解或望而却步的读者起一引荐作用。
 
  一、知难而进,受益无穷
  有的哲学书或宗教经书是入门容易,而越学问题越多。而以《道德经》入道,是先难而后易。正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任何人对大道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物质和精神的最根本的来源和最高的规律,“道”的难于理解,“德”的难于修为,更使“道德”的价值巨大,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得道则昌则久,失道则败则亡。这是学道的现世福报或实用价值。
 
  我们不妨把《道德经》看成是一本哲学诗。一方面,正如其他任何的哲学书一样,你需要平心静气地研究。哲学的东西不是廉价的致富秘诀或时事评论或花边新闻,叫人一看就懂的。一般的哲学尚需要认真研究,何况你是想懂得无所不包的大道呢!所以你首先不能有急躁或轻视的思想,不能自作聪明,师心自用。另一方面,读诗也不能用速读。读诗必须是字字留心,句句在意,由字句而及景、及情,然后得其意趣、悟其寓理。“得意忘言”(庄子语)是学道的高级阶段,初学者不可冒仿。
 
  目前的社会,无论是经商还是做事,急功近利的人太多,浮躁不安似乎成了主流,甚至连宗教信仰的选择也受到这种影响。要知为人一世,想要幸福与成功,除非天资淳厚加幸运,非理解和掌握大道而不能自主与持久,尤其是在如此复杂而多变的时代。而一旦大道在握,真心自显,天道地道人道,自然一通百通,正如张三丰所言,“以真心理事,千条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
           
  二、从易如手,阶及神明
  《道德经》虽然难懂。但其中有很多章节是比较容易懂的格言,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中不少词汇演变成今天的成语,如“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和光同尘”,“根深柢固”,“宠辱不惊”与“大器晚成”等等。初学者如果自学,开始可选择一个精读本,如有困惑,再参考其他版本。两千年来《道德经》的注释者很多,从皇帝到道士到和尚到学者,注释本大概不下千种。英译本也很多,而每一种英译本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释本。我读的第一本《道德经》就是没有任何中文解释的中英对照本([注6])。
 
  我的经验,《道德经》不必按章节顺序读,可先选容易理解的章节读,然后再慢慢求解难懂的章句。难懂的地方,正如前述,可分为几个层次。对每个层次上的困难,不妨暂时存疑。也可以设想几种可能的解释,然后参考多种版本及相关书籍(如《庄子》、《列子》等),加上求师问友和自己的深入思考与实践,久之自然领悟,阶及神明。
 
  三、把握要点,谨守大道
  司马谈(太史公,司马迁之父)指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德经》里谈到了世界观、人生观,修身养性之术,“圣人之治”,用兵之道,法律及历史发展等等。但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是理解《道德经》总体思想的关键和要素,学者若能先大致理解,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试列举并解释如下:
  “道”:是宇宙的本体和根本规律,也是最高的方法学。
  “德”:道在人、在物谓之德。或者说,你身上有多少“道性”,就是你的“德性”。一般来说,人有德而不自知,却因欲望而日损其德,故修德尚焉。
  “一”:道或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始性、连贯性或专一性。得一者,返朴归源,神气混然,精神专一,为事“慎终如始”。
  “虚”:是说道的包容性。炼虚者,外以求大,内以求无。
  “常”:是说大道有永恒不变的特点。人大多以妄为常,故不能久。
  “玄”:是说大道有隐蔽的特点。大隐者,不求名,也不逃名,朝市山野,“惟道是从”。
  “善”:不仅仅是“善良”的意思,而且是指对道的善于把握和运用。
  “仁”:老子批评“有为”的假仁或受时空制约的仁,并指出真正的仁应当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无为”:并非无所事事,是说人应当修炼自己的心性使其与道合一而不“妄为”。这不仅是一种学道的要求和得道的状态,也是修道、传道的方法。
  “无不为”:不是说上天入地,肆意妄为;是说善人的行为完全与道合一,不该做的不做,该做的做了而且也都成了。
  “朴与器”:大道未散谓之朴,大道运化而衍生的具体事物和方法为器。修道者当以大道统领中道、小道乃至末道,而不可执小道而失大道,即执器而失朴。   
  “柔与弱”:是道的功用和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不言之教”:并非闭口不言,而是相当于佛教的“不妄语”。“行无为之事”在言谈上的表现就是不言之教。
 
  四、反复诘难,用之精深
  比如说,你可以诘问,“不言之教是指完全不说话的教导吗”,“老子的柔弱不争完全否定刚健吗”等等,然后再通过实践和思辩而不断加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正所谓“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道教的特点,以修真为主,忌讳勉强相信自己未能理解或体验的东西。
 
  道谚曰:“闻道难,学道难,悟道难,行道难,得道难,守道难,传道难。”这个过程并不完全是第进式的,而往往是螺旋式的。正如物理学上“统一场论”的发展一样,学习和理解“大道”需要不断地思考、实践和验证。悟道、得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甚至不是一生的事。与科学研究类似,道的理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各种诘难。不仅如此,道教尤其强调“性命双修”,即修道的实践是一步有一步的验证,不是仅靠口头辩论或拜佛求神所能得究竟的。
 
  总而言之,《道德经》一书和老子之“道”,正如古人所说,“卷之不盈一握,舒之其弥六合”,“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老子是“道德”的最高典范,学道者的先师。学道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注7])。
 
  ——后记  
  虽然有不少朋友一直希望我写一篇介绍《道德经》的短文,但因为自感德浅才疏,恐上误圣人之意,下增读者之疑,故一直迟疑下笔且不断修改。当面谈道,尚可相互触发,随时纠正;而文章发表,往往是单向交流,故成文之事不敢不慎。谨献此文于有心读者,错误及不足之处,欢迎道友及同好批评指正。
 
======================================
[注1]1973年12月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写本(简称“帛书甲本”和“帛书乙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与今本没有太大的差异。1993年湖北郭店又出土了更早的楚简《老子》(简称“简本”),其内容只要今本的约三分之一。
[注2]可参见拙作《“道可道,非常道”试解》:http://www2.bbsland.com/articleReader.php?idx=148723
[注3]见远志明的《老子 vs. 圣经》一书及其传道录像。
[注4]近读网上一文《老子:第一位女权主义者》。
[注5]见物理学家如汤川秀树、卡普拉与李政道等关于老子与现代科学的评论。
[注6]《Tao Teh Ching: Lao Tzu》,Translated by John C. H. Wu。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英译本。
[注7]借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教授太极拳之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