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是占卜书吗?
答案是既是又不是。周易在孔子之前是占卜书,在其后也是,但在孔子那里就变成既是又不是。就是这“又不是”才使得周易能成为万经之首。伟大的儒家文化竟然以一本占卜书为其经典之首,一直让我困惑不解,或者说很讽刺。直到我大致读懂周易时才明白为什么能称它为万经之首。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问题:孔子以及先贤们真的很迷信吗?我想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用一句王维的诗句来回答:山色有无中!先贤们对于神、鬼、天这些东西有着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说天知道时所说的那个天,似有似无。首先老祖宗们会祭天,而且祭天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所以应该说他们很相信有一个上天在主宰者人类。我们有很多事情也控制不了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样,笃信有个上天在主宰着他们。有两句很重要的话,能让我们明白他们对于天的真实态度。
一句是《左传》里的:“卜以決疑,不疑何卜?(桓公十一年) ”这句话很重要。这说明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大家讨论商量,如果最终大家达成一致,那么就按人的意愿来办;但如果大家无法达成一致,怎么办呢?那就占卜,按老天的意思来办。就像我们今天抓阄、抛银币那样。所以古人绝不是我们一些现代人所嘲笑的那样:“古人狐疑,遇事占卜。”现代人常常骄傲的以为我们比古人聪明的多。其实就普通人来说,这也许是对的。因为现代人,由于教育的普及,信息获取的方便,是要比古人更容易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但精英们的智力,古人和今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遇到重大事情不能达成一致时所作的占卜,往往是为了统一思想。而动不动弄一点迷信的东西,也大都是类似于陈胜、吴广准备起义时弄的那些把戏。他们并不真的信这些的。
另一句是《孟子》里引用过的《尚书。太甲》的话“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孟子》里是“不可活”,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说法)。” 这句话更不得了。如果你把它说给一个笃信基督教的人听,他会绝对的诧异你是不信天的。在他们那里,绝对是“自作孽,猶可違;天作孽,不可活”
除此之外,孔子在《论语·雍也》 的那句话“敬鬼神而远之 ”也透露出同样的信息。而且请注意,“敬”这个字在古人那里并没有太多我们今天说的“尊敬”的意思,它只是“严肃对待,不可马虎”的意思。这点我是从《荀子》里的一段话看到的:“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賢者則貴而敬之,不肖者則畏而敬之;賢者則親而敬之,不肖者則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 今天我们还在用的成语“敬而远之”就还保留这个意思。(顺便插一句,我们需要注意到,《周易》里的很多字的意思和今天是有一些微妙区别的,比如天尊地卑里的尊卑,其实更多的只是上下高低的意思,没有太多后世的道德伦理上的好坏。)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在先人们那里,天是个似有似无的东西,或者说,天的概念是游移的。有时是类似上帝的那个天,有时又是类似自然规律,或者民心民意的意思。
那么如何理解在孔子那里,《周易》是,又不是占卜书呢?我们知道孔子的最大特点叫做“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就是对已有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解,经过适当的编选,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道理。《春秋》和《诗经》就是代表。
我想作为鲁国史书的《鲁春秋》一定比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孔子春秋》内容要多得多,因为鲁国的历史不是从隐公元年开始,也不是到哀公二十七年结束。再比如看隐公六年的经文:“六年,春,鄭人來渝平。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于艾。秋,七月。冬,宋人取長葛。”我想鲁国的史官再懒,也不至于这一年,只记下这么一点东西。我甚至觉得,左丘明真如所认为的那样,是个鲁国的史官,他不过是挑选了一些《鲁春秋》的其它记载,加了进去,成了《左传春秋》。
孔子只是把实际的历史书当素材,编选了他自己的《春秋》以阐明他所想表达的意思,春秋三传里的《谷梁传》和《公羊传》就试图发掘出它的“微言大义”。现代学者们喜欢去嘲弄这点,我却以为不管他们分析出的“微言大义”本身对不对,孔子编写《春秋》绝对不是为了简单记录历史。
所以孔子的《春秋》之于历史书,也属于既是又不是。可惜的是春秋各国的史书都被秦始皇烧掉了,再加上有《左传》的配合,我们今天只把它当历史书来看了。但如果你愿意,还是可以去看看《谷梁传》和《公羊传》的。
《诗经》的编选也有孔子自己的意思。《毛诗正义》就是对这些“微言大义”的探索。但这点更是被后世所轻视和嘲笑。或许是因为《诗经》里的许多诗实在太美了,我们不愿意把它理解成素材,来表达别的“微言大义”,而更愿意接受诗歌原来的意蕴。
明白这些以后我们就可以理解,孔子作《十翼》来注解《周易》也同样是把《周易》这本占卜的书当作素材来讲他自己想要说的东西。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周易》本身就是在说这些意思,只是孔子把它讲明白了。有人说孔子办学,是办了个MBA学习班,那么孔子对于占卜,就如他在《系辞》里面讲的:“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一个“玩”字似乎透露出占卜是用来增加学习中的趣味,类似MBA教学中玩的游戏。他侧重的还是在他所讲述的那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