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国家安全部处长俞强声叛逃美国,直接导致中国在美国潜伏40余年最杰出间谍金无怠的被捕,金时任美国东 亚政策研究室主任,不但为美国政府制定对华决策提供决定性研究报告,还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底线等绝密情报源源不断的交给中国,使我在外交上从容不 迫,掌握主动。金的被捕是中国对美国情报战最重大的损失,三年后金在监狱中离奇自杀身亡。
要说明白这段历史,得先从俞强声其人说起。
1985 年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忽然接到了一个来自美国国内电话,有人自称是俞强声,要向美国政府投诚。这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人一听这人叫俞强声,又惊又喜,还充满了犹豫。这位大名鼎鼎的俞强声是中国安全部门负责美国情报工作的总负责人,北美情报司司长,外事局主任。有这样的重要人物来美国投诚实在是出乎美国情报部 门的意料之外。美国中央情报局马上就成立了特别部门,一定要重点保护好这位负责美国情报的中国情报官员,争取他的全面配合。经过特别安排,美国中央情报局 很快就见到了这位自称是俞强声的人,经过反复鉴别,美国中央情报局确认这位就是货真价实的俞强声。这样的人物向美国投诚可是第一次,而且他的身份又如此特 殊。美国政府国会马上就通过了特别法案,让俞强声的安全和身份得以安全的解决和保护。
俞强声这个人,身世十分复杂。 他出身绍兴世代官僚家庭俞家,历经百年而不衰。家族成员涉及海峡两岸政界、军界、学界、商界,人脉广阔,名人辈出不穷。其曾祖为晚清进士俞明震,堂叔为前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俞大维,俞大维之孙、蒋经国的外孙俞祖声,是俞强声的堂弟。而他的父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俞启威)。黄敬也曾大名鼎鼎。黄敬年轻时与江青有亲密接触,他们不仅是同居关系,且黄敬还是江青的入党介绍人,1958年病逝。
俞强声有个小名叫俞真三,小时候由康生扶养,算是其养子。他有个兄弟叫俞正声,曾任中国建设部长,后任湖北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全国政协主席。中国国家安全部实际上是于一九八三年才设立的,由当时的部副部长凌云出任第一任国家安全部部长。金无怠是国安部领导亲自操控的间谍,以俞强声的秘密级是接触不到金无怠的,但俞是原部长的秘书,其利用去部长办公室串门翻阅卷宗而推断出金无怠,进而献给美国作为变节见面礼。
由于俞的叛逃,凌云被解职。贾春旺出任中国国家安全部部长一职。贾春旺在这个职位上呆到九八年,后转任部长。
金无怠英文名叫纳瑞·金无怠(Larry Wu-taichin),他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前任分析家。于1938年在上海驻美国领事馆担任译员。1944-1981年,金一直为美国政府工作,二十多岁时,金无怠就已经成为周恩来手下的特工人员了,他在美军驻中国福州联络办公室工作时,于1944年被中国情报机构招收。在44年中国抗战时进入美军中国军调处担任美军翻译。1945年-1952年期间,他是美国驻上海和香港领事馆的翻译人员,还是驻朝鲜军队的口译人员。1952年后,他在中央情报局驻克纳瓦、加州塔罗沙和维吉尼亚的罗斯利的对外广播情报机构工作。后来又转道香港,进入美军成为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夏威夷情报处的工作人员。在那时,他娶了当时台湾最美丽最有人气的女播音员做妻子。并直接参与韩战中的情报工作,也是台湾情报当局与美国情报当 局的联系人,后来还成为美军与台湾情报网的联系负责人。在那时,金无怠就经常将美军和台湾的情报转交给中国情报部门。
朝鲜战争期间,金把大量美军情报转送到志愿军高层手中,其中包括志愿军战俘“反共”名单。这使当时正在与美方谈判的中国代表强烈要求遣返全部战俘。 美国历史学家及情报部高官说:金无怠的"叛变"及他的间谍活动是导致韩战的延迟结束的重要原因。
在六十年代末期,金给中国提供了有关美国对华外交政策方面的情报。使中国领导人提前了解美政府的各方意向。并为此作了各方准备。当时中国正处于最困难时期, 对苏联及其友邦邻国的交恶让中国处于孤立之中。他于1970年10月向中国传送了讨论尼克松总统希望和中国建交的机密文件,这让中国及时改变其对内对外政策以得到最大政治利益。尼克松政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华政策在一开始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让步。
金的活动还让美在越战中失去了许多战略上的优势。由于他的活动让中国及北越方面了解到美国对越政策的变化及所采取的行动。另外更清楚美对南越采取的各方政策。从六十年代初到 七十年代中期北越能清楚掌握美国对越的态度。在63年末越共已从各方情报了解到美国可能将全面介入南越。北越为此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这让美国在全面对越 开战后未能得到其所预想的结果。美国官员称金让中国及北越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北越于72年与美在巴黎签署了和平协定,但由于越共之后了解到美国政府不想再更多地参与越南的事务后,对南越开始采取攻势,并在数年后统一越南。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无怠先生逐渐成为美国中央情报局里的中国通,职位也逐步提升,最后升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亚洲部负责人,负责美国中央情报局对所有亚洲国家的情报监督和交换,包括台湾和倭国,韩国等。后来甚至差一点儿升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副局长。
另外,金无怠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兰利总部工作期间,由他亲手翻译了大量从中国转来的各类情报。其中有许多潜入大陆内的美台情报人员及已背叛的中国人员的转发材料及他们的名单。正是金无怠让中国在这些无法预见的危险发生前得以堵上这些漏洞。
作为分析家和中央情报局少有的通晓汉语的人,金能够传送各种信息:中国及东亚情报信息报道、中央情报局人员生平简介和评语、机构内秘密人员的姓名和身份。同 时还提供了有关中国被招收的情报人员的信息。由于中央情报局内部分类规定,金不知道他们真实姓名和身份,但能推断出他们的工作地点及权力级别。中国反谍报和安全机构便能据之确证其身份。
金主要运作活动,即传递机密数据和接受命令,通常在中国大陆以外第三国进行。金至少有六次在多伦多同一购物中心内将未冲洗的胶卷交给国安部信差李先生。金每次只花大约五分钟时间去这家购物中心。其他时候是由在香港工作的中国官员向他询问情况。金要传递情报时,总是先发信到澳门、广东或香港三个地点中的一个住宅地址。这种信只秘密说明他所去的第三国家的时间和地点。这种谍报方式不适合快速传递数据,但比在目标国内进行类似的活动要安全得多。然而,正如尼克松政策文件的案例所示,金也有紧急情况下迅速传递信息的方法。他的活动还让中国情报机构了解美国的反情报能力。
金无怠作事极为小心和专业,是天生的间谍,在几十年的间谍生涯中竟然没有一次失手,甚至到了他被捕之后,他的台湾籍妻子都不知道同床共枕了几十年的丈夫竟然是的高级间谍。在中国能看到金先生转交的情报的人只有几十个人,知道他真正身份的人更少到只有几个人。
金也是极为聪明的人,中国先后向他提供了一百万美元的金钱支持。他将这笔钱用于投资房地产,并发了大财。他在投资方面的活动让美反谍人员相信他完全没有可能成为间谍。
金无怠于1981年在中情局退休,情报局由于他的工作出色,让他继续担任情报局里重要职务。金无怠本可以功成圆满,就算直到死美国政府都不会知道他是美国情 报史上隐藏最深的间谍。但一切悲剧在1985年发生了。事实上联邦调查局和中情局对金的详尽调查于1982年就已经开始了。但由于金的出色表演及他的小心,使得对他的调查如同查空穴来风,调查早早停止。直到1985年安全部处长俞强声叛逃美国,才直接导致中国在美国潜伏40余年最杰出间谍金无怠的被捕, 金无怠三年后死于狱中。
俞强声获得了美国政府的保护,叛逃之后便销声匿迹了。但他最终仍是没个好下场:中国国安部展开全球追杀, 两年后被大陆5名潜美特工于海中溺毙身亡。事后指挥此次行动的大队长荣升重要职位。
从 1944年金无怠成为中国情报人员开始,金无怠就从美军中国军调处发来的各种情报给周恩来总理,这个工作一直延续到70年代中美建交,金无怠传送了大量的 情报。要知道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基辛格博士看到的有关中国的情报都是由金无怠处理签发的,他可是当时决定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影响者之一。
从建国以来,中国情报系统高度保密,一直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其中内幕从不为人知。就像金无怠被捕后所掀起的轩然大波一样,没有人相信这个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亚洲负责人会是间谍,更可怕的是这个人差一点就成了中情局的副局长。当台湾和倭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情报官员一听说金无怠是的间谍时,顿时是目瞪口呆。美国中央 情报局的工作人员知道后也是吃惊不小,怎么也不能相信监管美国亚洲情报工作的负责人竟然会是特工,至于金无怠在位期间到底向中国传递了多少情报大概只有总 参的几位高官以及金无怠本人知道。
谍报战线向来黑暗残酷,冷战时期敌我双方的高度不信任感更使谍报战到达一个高潮,即使在各国使馆这片狭小的阵地上,都会进行反复争夺,我方很多优秀情报人员在这些斗争中人间蒸发,从此再无音讯。
1985 年中国国安部负责美国情报工作的总负责人、北美情报司司长、外事局主任俞强声投诚美国政府有关。俞强声携带金无怠的档案叛逃到美国,从而使美国联邦调查局得到金无怠在中国国家安全局的代号和通信证据,金无怠面对这些证据,承认其曾给中国提供情报。但也有媒体认为联邦调查局早在1982年2月就开始了对金无怠的调查和监视,通过搜查其行李和监视其行踪得到部分证据,证实金无怠是为中国工作的卧底。
被捕后,金无怠承认了自己确有间谍行为,但坦白的唯一情报是在中美建交过程中,秘密提供给中国关于美国总统对中美关系决策的情报,并因此声称自己对中美两国建交有功。金无怠说:“我提供了美国方面愿意修好的情报,毛泽东才做出了邀请尼克松访华的重大决定”。
1986 年2月21日,在等待判刑期间,金无怠在狱中自杀,死因是用塑料袋闷头窒息而死。美国此后也没有对这一轰动的间谍之死做任何更深入的调查。其妻周谨予现居旧金山,1998年出版了《我的丈夫金无怠之死》一书。书中对金无怠的自杀提出质疑,提出诸多疑点,例如金无怠死时面容平和,不似窒息而死,作者认为金无怠之死是个谜,谜底要大家去分析。
(本文选自北美围棋,作者: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