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如何帮助孩子学外语

 

如何帮助孩子学外语?
(2014-04-08 11:25:08)下一个

最近有幸参与了网上一个关于“我家这样学外语”的讨论,会上,众爸爸妈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畅谈如何帮助孩子学外语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分享自己的疑惑、焦虑、心得、窍门、和意见。看来这个孩子学外语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心腹大患。
 
我帮助我家孩子学外语也有好几年了。为了探讨学外语的方法,还找了一些专业文章读了读,和其他双语/多语家庭的妈妈也多有交流。我也来凑个热闹,聊聊孩子学外语这个话题吧,抛块砖,热烈欢迎各位爸爸妈妈参与讨论。
 
首先,帮助孩子“悉得”而非“学习”外语
 学外语这件事,是个持久战,短则十几年,长则一辈子。所以我们的指导思想一定要正确。依我看来,我们要帮助孩子走出“学习”外语的误区,而步入“悉得”外语的佳境。
 
“悉得”在英语里对应的词语是acquire, 而“学习”的对应词是learn. 两者的区别在于,外语悉得的过程,是外语作为一种新语言的语言元素,如词汇、否定短语、语音组件和语法结构等,经历了类似于婴幼儿获取第一语言(母语)的过程,是一个独立的不依赖母语作为中介的无意识的过程。
 

 

 


嫣嫣正从书架上取书呢。

 
 
 
而外语学习的过程,则是一个倚赖母语作为中介,通过正式的指导和教授,辅以大量的练习和记忆,而获得“关于语言的知识”的一个有意识的过程。
 
说白了,“悉得”外语就是让孩子像学母语一样学外语,其结果是获得语言能力本身;而“学习”外语就是以背单词、记语法的方法,用中文诠释的方式来学习外语,其结果是掌握了该外语的知识。
 
此外,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来自母语音韵,形态和语法的干扰会影响到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并给学习本身带来困难。孩子们可能发现,新语言的有些声音难以识别。或者,他们不得不用不熟悉的方式来移动他们的嘴唇和舌头,导致产生外国口音。
 
看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悉得”还是“学习”,这是个战略问题。
 
 
 
其次,如何帮孩子“悉得”外语?
 
战略上明确了,现在我们具体讨论战术了。
 
一, 外语要从娃娃抓起
 
麻省理工学院人脑认知科学系的Ioulia Kovelman博士,达特茅斯学院教育系的Stephanie A. Baker 博士,以及多伦多大学致力于儿童双语发展研究的“基因、心灵和fNIRS脑成像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Laura Ann Petitto博士,在2008年联合从事了一项关于最佳时间学第二语言(外语)的研究。
 
三位科学家从一家英语/西班牙语双语学校中抽出150名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孩子作为样本,把他们同另一家纯英语学校的150名孩子作比较。研究者发现,最早接触外语的年龄,联同外语接触的时间长度,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自身语言能力水平一起,对孩子的阅读、语音意识、且两种语言的语言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而早期双语者(首次接触的年龄为0-3岁),在英语和西班牙语的标准化语言能力/表达能力评估上的表现,均要优于其他双语组(首次接触的年龄为3-6岁)。
 
研究者认为,并非所有的儿童可以简单地“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的语言,而是接触外语的年龄越小,越有助于产生最佳的双语能力。
 
语言学家泰柏(Tabors, Patton O.)在其著书《一個孩子,兩種語言 : 幼兒雙語教學手冊》(One Child, Two Languages : A Guide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of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中也提到,对于6岁之上的孩子来说,第二语言的悉得不是发现语言是什么的过程,而是发现这个语言是什么的过程。
 
换而言之,6岁以上的儿童,已经意识到第二语言(外语)和第一语言(母语)的不同,而不是如同6岁以下的幼儿,将第二语言(外语)等同于第一语言(母语)来悉得。
 
当然万事都不是绝对的, 较晚开始接触外语的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也能使自己的外语接近母语的水平。只不过,相比于很早就接触外语的孩子来说,花费的时间要长一些,投入的精力要大一些。
 
所以,要帮助孩子悉得外语,父母们第一可以做到的,就是让孩子接触外语,越早越好。
 
 
 
二, 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毫无疑问,儿童必须接触语言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而这个“接触”, 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行为的全方位感官刺激的过程。
 
有了接触,就有了模仿。模仿是语言悉得的必然环节,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尤其是在学习语音和单词的过程中。
 
孩子出生后,肚子饿了要吃奶,妈妈过来给孩子喂奶,告诉孩子“我是妈妈”。经过几次重复刺激后,孩子的大脑中就建立起“妈妈”的形象和“妈妈”的语音的联系。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对“妈妈”这一语音符号的“条件反射”, “妈妈、妈妈”也就成为孩子最早模仿并发声的单词。
 
同样道理,依靠视觉和听觉,孩子们开始认知他们的周围环境,掌握了诸如牛奶、苹果、勺子、小熊、桌子、椅子、床、爷爷、奶奶等名词;依靠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孩子们学会表达甜、酸、苦、辣、香、臭、烫、冷、痛等形容词;依靠视觉、行为和听觉,孩子们了解到走、跑、跳、蹲、站、抱、亲、舔、吃等动词。
 
你也许注意到,所有这些感官的刺激,最终让孩子接触到语言的是听觉。没错,如果能让孩子们更多地听到别人说外语,更多地听到别人对他们说外语,他们就会更快更好地模仿,并最终复制该语言。
 
所以,要帮助孩子悉得外语,父母们第二可以做到的,就是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让这个语言环境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各方位的信息和刺激。
 

 

 


娜娜在玩拼字游戏呢。

 

一个办法是你可以尝试着模拟孩子获得母语的过程,用外语辅助孩子认知周围的事物(如瓶子,椅子,灯具,电话,冰箱,微波炉等)并用外语描述其具体功能(如椅子是用来坐的,电话可以用来沟通,冰箱的作用是储存食物), 或者用外语和孩子交流和互动。要注意将语音和形象、感觉和行为直接对应起来。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你所需的也只不过是日常词汇和简单的对话句型。我相信凡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都有这个能力,不是么?
 
Milk(牛奶)、apple(苹果)、spoon(勺子)、teddy bear (小熊)、table(桌子)、chair(椅子)、bed(床)、grandpa(爷爷)、grandma(奶奶)这些名词;sweet(甜)、sour(酸)、bitter(苦)、spicy(辣)、fragrant(香)、smelly(臭)、hot(烫)、cold(冷)、painful(痛)这些形容词;walk(走)、run(跑)、jump(跳)、squat(蹲)、stand(站)、hug(抱)、kiss(亲)、lick(舔)、eat(吃)这些动词,哪一个不是我们初中时代就烂背于心的?
 
“This is an apple. It is red. It smells good. It is very good for your health”. (这是一个苹果,它是红色的,它闻起来不错,它对你的健康非常有益。)
 
“It is so cold outside. Let’s put on gloves. Do your hands feel a bit warmer? ” (外面很冷。我们戴上手套吧。你的手感觉暖和一点么?)
 
“Could you please wash your hands and get ready for dinner? It is dinner time.” (你可不可以洗手,准备吃饭了?晚饭时间到了。)
 
这样的造句很难么?大多数家长中学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
 
各位家长所需要的,就是一点点勇气+恒心。实在有什么单词想不起,随身带个小词典,或用手机及时翻译,现拿现用。这样坚持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你会惊讶那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另一个办法是你可以借助大量的视频工具(比如DVD、网络)和音频工具(比如CD、MP3)来反复“磨”孩子的耳朵,让孩子听大量的歌曲、儿歌和童谣。
 
儿歌童谣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比如Rub-a-dub-dub, three men in a tub”,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Rock-a-bye baby one the tree top, when the wind blows the cradle will rock” 。
 
它们能帮助孩子建立对语音的知觉和敏感,而这种对语音的知觉和敏感,恰恰是孩子将单词细分成音节,判断语言节奏和模式的能力。而这种将单词细化成音节,判断语言节奏和模式的能力,又恰恰是学习英语语言非常重要的能力。
 
相对于汉民族的表意文字系统,西方语言(包括英语)属于拼音文字系统。汉语的每个汉字都是单音节,而英语单词的音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甚至更多音节。
 
例如,sun(太阳)是单音节,tiger(老虎)是双音节, computer(电脑)是三音节,alligator(鳄鱼)是四音节,archeology(考古学)是五音节。
 
再长的单词,被细分成音节后,也变得容易记忆。只要读音记住了,拼写基本上八九不离十。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孩子学单词,先练习读音,再纠正拼写的原因。
 
英语是一种典型的以重音计时(stress-timed)的语言。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的交错出现,使英语语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如果孩子具备了判断这种节奏感的能力,就意味着他具备了分辩英语语言发音形式的能力,这对他学会阅读和拼写有极大的帮助。
 
不仅如此,孩子长大后,儿歌童谣还可帮助他扩大词汇量,提高数字技能,增强通过语言表现自己的信心。
 

 

 


嫣嫣在用电脑学儿歌。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阅读。
 
美国儿科学会强烈建议家长从孩子半岁起,每天读书给孩子听,因为读书不仅会刺激儿童大脑的发育,而且助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情感关系。阅读同时将孩子沉浸(Immerse) 在目标语言中,让孩子接触到其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丰富单词、复杂句法和深奥概念。
 
依据我个人育儿的经验,我强烈建议大家给孩子读绘本。那些色彩鲜艳、精美绝伦的插图,连同丰富、有趣、令人回味的语言一起,起着愉悦感官、安抚情绪、吸引关注、引发妙想的作用。它们不仅为孩子提供语言学习的巨大资源,还帮助孩子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
 
 
 
三,让孩子反复接触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的不同用法
 
同一个单词或词组,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用法。比如说fall这个单词。它可以用作名词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罗马帝国的灭亡),也可以用作动词,带对象:she fell on her knees(她双膝跪下),或不带对象:raindrops are falling from the sky(雨滴从天空掉落)。
 
同时,其动词用法又受到人称(我,你,他,她,它,我们和他们),单复数以及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影响。举例如下:
 
Christmas falls on a Monday this year.
 
Mommy fell into sleep after baby fell asleep.
 
Ring-a-ring o’ roses, a pocket full of poises, A-tishoo! A-tishoo! We all fall down.
 
Rock-a-bye baby on the tree top. When the wind blows, the cradle will rock. When the bough breaks the cradle will fall. Down will come baby, cradle and all.
 
在语言学中,这种单词、词组、子句或句子的既定逻辑、结构特征以及构成方式叫做语法。传统教学法将各种语法现象整理成条,打印成册,发给学习者诵读默记。这种办法,适合成人,但对于儿童来说,就太过枯燥了。
 
那儿童如何掌握语法呢?
 
很简单,就是在反复接触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后,记忆并内化了。
 
先天派语言学家(nativist linguists)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就对自然语言结构的形式、节奏和时态具备敏感。他们会本能地注意到某些语言特征,如重读的元音或语序。只要接触的语言中包含这些特定的模式,儿童就会试图去复制它们。
 
这样一来,我们做家长的可轻松了: 我们只需要持续地向孩子提供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的不同用法,就行了。注意哦,一定要是正确的用法哦,否则。。。你懂的。
 
一个办法是从海量的童谣/绘本/故事中,选取那种精彩的、经典的、有趣的、孩子喜欢的,并浓缩了各种语法现象的/童谣/绘本/故事,反复地让孩子听/读/讲。当孩子感到厌倦的时候,就换另一批童谣/绘本/故事。一段时间之后,再将从前的那一批再换回来听/读/讲。
 
举个例子来说,苏博士的《Go, Dog, Go》将各种抽象介词的用法浓缩在一本薄薄的不足60页的绘本里,既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语法的变化和特征, 又不觉得枯燥无味。
 
One little dog going in,
 Three big dogs going out.
 
Some big dogs and some little dogs going around in cars.
 A dog out of a car.
 Two big dogs going up.
 One little dog going down.
 
The green dog is up.
 The yellow dog is down.
 The blue dog is in.
 The red dog is out.
 
One dog up on a house.
 Three dogs down in the water.
 A green dog over a tree.
 A yellow dog under a tree.
 
Two dogs in a house on a boat in the water.
 A dog over the water.
 A dog under the water.
 
我就是用这个办法让我家的孩子学语言的。几次反复后,孩子能自觉吟唱整首的儿歌或童谣,复述大段的故事,或者记住整整一本书。
 

 

 


Go, Dog. Go! (I Can Read It All By Myself Beginner Books)

 

各位家长也可以试着自己将各种语法现象浓缩在一个活灵活现的场景中,来,试一试:
 
“Be careful, Elizabeth! You are going to fall. Oh, my goodness, that is a big fall! Where did your button go? It fell. Aha, here it is. Give the fallen button to mummy. Give mummy the fallen button. That’s a good girl.”
 
怎么样?
 
如果你觉得这样时时刻刻保持对英语语法的注意,还有点难度的话(毕竟英语对我们来说是第二语言),不妨请一个家教(最好母语是英语的)。让他每周陪陪孩子2-3次,每次1个小时,主要是陪孩子玩、说话、做游戏、谈论话题或到外面逛逛,只说英语,不要夹带任何的汉语,也不要做任何正式的教学。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在假期带孩子出国旅行。把孩子全身心地空降到英语语境里,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四, 让孩子成为主动的语言加工者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学语言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用它听、用它说、用它读、用它写。而对于语言结构和规律的掌握,也只有在互动、会话、交流中才能获得。
 
丰富的语言环境可以帮助儿童更快更好地模仿,同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的不同用法的大量接触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语法的概念,然而,要让孩子的语言扩展,孩子需要从一个被动的语言训练的受益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语言加工者。也就是说,孩子需要参与到语言的互动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用fall这个单词做例子。尽管多次听到这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正确用法,孩子在使用时还是会犯错误。
 
他也许会忘了转换过去时态,将“I fell yesterday.” 说成 “I fall yesterday.”
 
毫无疑问,家长会纠正他说,“不对,不对,你应该说‘I fell yesterday’。”
 
过了几天,孩子发现很多动词都是用加后缀来表达过去时态 (比如 called, moved)。于是,他自作聪明地 在fall 后面也加个后缀 :“I falled yesterday.”
 
一而再,家长会告诉他,“I falled yesterday 也是不对的,正确的用法应该是 I fell yesterday。”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容许孩子犯错误并鼓励孩子提问题,“为什么其他动词可以用加后缀来表达过去时态,而fall 却不可以呢?”(你知道答案么?)
 
因为孩子的这个无数次地犯错误,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修正的过程,恰恰是孩子参与语言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帮助孩子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成为主动积极的一方。而在我们看来的频频犯错,其实正是孩子不断尝试,创造发明的结果。它让孩子对语言的结构知识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
 
除此之外,互动和提问为儿童提供与成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种声音、眼神、表情、手势的互换赋予儿童一种依存感,有助于建立温暖、安全、亲密的亲子关系。
 
还有一个办法是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复述故事、描述场景、甚至自我创作。
 
比如说, “Baa, baa, black sheep” 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英语童谣, 简单易记,琅琅上口。
 
Baa, baa, black sheep,
 Have you any wool?
 Yes, sir, yes, sir,
 Three bags full;
 One for the master,
 And one for the dame,
 And one for the little boy,
 Who lives down the lane.
 
我女儿依据其旋律和节奏,自行创作了一首“Black cat, black cat, looking for a witch”。在万圣节的家庭聚会上拿出来,自唱自演,一惊四座呢!
 
Black cat, black cat, looking for a witch,
 Black cat, black cat, where is the witch?
 Black cat, black cat, finding the witch,
 Black cat, black cat, goes with the witch.
 
 
 
五, 让孩子快乐
 
宝马的营销广告说得好:快乐是动力的源泉。不是么?情绪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言语和行为, 直接影响做事的效果。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 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情感因素对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有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动力不足、信心不强、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会阻止语言吸入(intake),即便存在着丰富优质的语言输入(input)也无济于事。这正像毛爷爷说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所以,要帮助孩子悉得外语,父母们最后可以做到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别逼孩子,自自然然,轻轻松松就是最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Kovelman, I, Baker, S, A, & Petitto, L.A. (2008). Age of first bilingual language exposure as a new window into bilingual reading development.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1 (2), 203-223.
 
Jean Aitchison (1997). The Language Web,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Clark, Beverly A. (2000). First- an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in Early Childhood,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er Education, &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Lilian Katz Symposium (Champaign, IL, November 5-7, 2000), 181-188.
 
Coelho, E. & Rivers, D. (2003). Adding English: a guide to teaching in multilingual classrooms, Pippi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anada.
 
Lindfors, J. W. (1991). Children’s language and learning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inner, E., McCarthy, M., Kleinman, S., & Gardner, H. (1979). First metaphors. In D. Wolfe (Ed.), Early symboliz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No. 3).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作者简介:

丽娜妈妈:三个孩子的母亲,旅居美国。乐于与您分享双语育儿的资源、经验、感悟和成果,探讨儿童双语教学的课题,提供美国儿童教育的信息,并推荐精美的英语儿童绘本。


微信公众号Best4Future。

关注丽娜妈妈双语宝宝(搜索微信号Best4Future)或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然后选“查看公众号”,点击“关注”即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