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治未病”浅谈(初稿)

[原创]“治未病”浅谈(初稿)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由于中医的复杂性,其理论有很大空间被各种学说所利用,所以,社会上各种形形色色的骗子都在利用中医的不确定因素骗人,在当今功利思想泛滥,道德丧失的 社会中,许多御用中医盲目迎合领导之意,纷纷抛出各种理论误导后学,邓铁涛即是典型,他把中医说成是一种文化,将古中医的“治未病”曲解为现代预防疾病, 扬言要培养一百万“不治已病,只治未病”的铁杆中医,并以保健园的形式取代医院,邓国医的小粉丝刘世锋也拾邓的牙慧而在本坛乱解“治未病”。其实,不论过 去、现在及将来的任何时候,对疾病的防与治都是不可偏废的,古人所说的”治未病”最早见于《素问》《灵枢》,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 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如《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里所说的 “未病”并非现今所理解“未病”。要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应从古代的“疾”“病”二字去考查。先秦时多言疾而少言病,指对身体不适或痛苦而言。甲骨文及西周 金文文献中只见“疾”而不见“病”。随着医学的进步,始产生病的概念。 “疾”的发展或加重为称“病”,即由“疾”而“病”。在春秋战国时期文献里“疾”与“病”二字有区别,一般的病称“疾”不称“病”,重病称“病”。《说文 解字》卷七“病,疾加也”。《史记》里“疾、病”二字已经混用,区别模糊。查《史记仓公列传》中“疾”“病”二字的用法多为混用,“病”字共见173 处,而“疾”则见12 处,在用词数量上“病”字占绝对优势。在武威医简里“病”取代了“疾”的用法。可知“疾、病”二字用法发展历程:甲骨金文时期单用“疾”→春秋战国时期 “疾、病”区别相用→西汉时期“疾、病”混用→东汉时期多用“病”而少用“疾”,灵素中也是用“病”不用“疾”。在素问灵枢中已对病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与 疾的区别在于:“病”已包括病名,如《尔雅•释诂》曰:“痡(pu)、瘏(tu)、虺(hui)颓、劬(qu)劳、咎、顇(cui)、瘽(qin)、瘉 (yu)、鳏、戮、癙(shu)、癵 (luan)、(疒里li)、痒、疧(qi)、疵、闵、逐、疚、痗(mei)、瘥、痱、 、瘵(zhai)、瘼(mo)、癠(ji),病 也。”此外,病尚有病因、病机、病形(病状、病色)、病情、病处(病所)、病脉等内容。而“疾”无此内容。故灵素中的“未病”并不等于无“疾”,《备急千 金要方卷二十七 养性(凡八类) 养性序第一》曰: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这就是灵素中“治未病”。从经文理解:“无疾”之人,即常人或健康人,不需治疗。 有“疾”者,则为身体不适或痛苦,但尚未发展到“病”的阶段,即病之前期;疾甚则为“病”。故“治未病”不是指对“无疾”的健康人使用药物治疗。因此,用 一治字,“治未病”即“治未病之疾”也。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 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 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圣人为何不治已病呢?一是圣人已治了“未病之疾”已无“已病”来治了。二是圣 人已知此已病治不了,故不治,如扁鹊见桓侯。



  《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 病。”此段首先归纳了五脏之热病尚未发作时(也就是早期或潜伏期不明显时)面部的不同部位会有“赤色”,此时见有赤色者刺之,则是治未病。其实,见赤色已 是“疾”阶段,五脏功能已失调,只是尚未全部发作出来,故说“病虽未发”。那么此处的“治未病”也是“治未病之疾”,即“欲病早治”

此外,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在已病的情况下,与有病之脏相关之脏可能或必然被波及,故在治病脏之时,应考虑治 其未病之脏,以防病之传变。例如《难经•七 十七难》云:“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 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此为“既病防变”也。

   高明的医生,能够了解或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能在疾病发作之前,即预以治疗,从而遏制了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使疾病尚未明显时即被控制。

至于已病,则指病已发生,此时,不论上工、中工和下工,其治疗的结果有二: 或是治愈,或是不愈。

邓国医等乱解经典,将灵素的治未病与预防疾病混为一谈,误导大众。关于未病先防,并非治未病,属养生范畴,正如《吕氏春秋•尽数》所云:“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致矣” 以及《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以后有时间再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