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貝爾獎的國度

本人喜爱旅游,各地风土人情在此与各位分享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先生(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 1896在一八三三年十月二十一日生於斯德哥爾摩的一個瑞典家庭,九歲時便跟隨家庭移居當時俄國的首都聖彼得堡,從那以後他在許多國家生活過,最終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個世界公民,即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他的瑞典公民權。一八九四年諾貝爾結束了海外飄泊生涯,回到祖國定居,住在如今的白樺山莊的房子,並且買了一座當年瀕於倒閉名為波福斯的軍工廠,並建了一個實驗室,決心為自己國家的國防事業作一番貢獻,但他在這裏只生活了兩年就與世長辭了。

由於他當年在斯德哥爾摩出生的舊居如今已經建成高樓大廈,白樺山莊就成了今天惟一保存完整的諾貝爾故居。自一九七五年建立紀念館以來,這裡已成為一遊覽勝地和諾貝爾學術活動的中心。諾貝爾是炸藥發明人,畢生精研炸藥,也因炸藥致富,享有無數專利權,逝世前留下遺囑決定,將價值三千三百多萬法郎的總財產(總遺產的百分之九十四),除部份贈與親友外,絕大部份皆留做基金,頒發給予在科學上、文學上重大成就及獻身和平事業的人,以促進科學及文化事業的發展。諾貝爾獎於1901年開始,按其遺產孳息所設立的獎項。初期包括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及和平五個獎項,一九六九年瑞典中央銀行再予成立諾貝爾經濟獎。諾貝爾獎於每年十二月十日,即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頒發,其中和平獎在挪威的奧斯陸頒發。諾貝爾獎是頒發給各相關領域中,具有重大發現、重要發明或特殊貢獻者,可由一人或兩人以上分享,包括金質獎狀及獎金。 一九六八年諾貝爾委員會修改規定,限制最多只能有三個人分享一個獎。諾貝爾獎是經過提名、審查、投票選出來的。委員會委員通常要花上幾個月時間審查提名人資料,最後投票決定得主,但是最後決定權還是在負責頒獎的單位,例如瑞典皇家科學院。至於諾貝爾獎頒獎的場地,是在文化中心附近的音樂廳。音樂廳建於一九二六年,設計師叫I.Tengbom,而在音樂廳前面,是建築師Carl Milles 的傑作《奧菲士噴泉》。奧菲士(Orpheus)是希臘神話裡的豎琴聖手,據說他彈奏的樂曲能令鳥獸草木感動。而 Orphic 一字,也成為了令人神往及迷人的意思。事實上,今日的斯德哥爾摩,確是很Orphic 的。每年的諾貝爾獎,都會在斯德哥爾摩的市政廳舉行宴會。市政廳(Stadshuset),是斯德哥爾摩的象徵。這是一座很具特色的建築物,由瑞典民族浪漫運動啟蒙大師奧斯柏格(Ostberg)設計,一九一一年起建造,費時十二年才完成。市政廳是以八萬塊攙有鐵砂的紅褐色磚塊建造而成,有一座高108米的方柱形塔樓巍巍矗立,從市區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其挺立的雄姿。塔樓頂端還兀立著一座貼有綠色青銅片的鐘樓尖塔,最頂則是向上豎起的三條冠狀臂,形成一個鍍金的風信雞。象徵瑞典光榮歷史的三王冠(十四世紀瑞典瑪格麗特女王統治的領土包括瑞典、挪威、丹麥三國),推向湛藍遼闊的天際,顯出傲岸不群的氣勢。市政廳大堂內,有個著名的金廳,鋪了二千萬塊金色鑲嵌畫,金光閃閃。牆上的馬賽克畫,嵌鑲著斯德哥爾摩的守護女神瑪拉。金廳之旁,另有一個藍廳,藍廳是市政廳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面積寬廣。列柱環繞的大廳,搭配闊氣的階梯,精緻的銅雕、石雕和磚雕,處處展現迷人的紅磚之美。據說,奧斯柏格原來的設計,是要用石灰塗抹在磚牆上,再以藍色彩繪,所以定名為藍廳。想不到紅磚呈現出來的色澤、質感和粗獷之美,讓他深感震懾,使他放棄原來的構想,決定整座大廳保留紅磚原色,並保留藍廳原名,因而名實不符。每年的十二月十日,即諾貝爾逝世的週年紀念,也是諾貝爾獎頒獎的大日子,必會在藍廳舉行慶賀宴會。數百年來,瑞典人所強調的日耳曼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畫上句號。戰後英語成為瑞典學校所教授的第一外語,美國文化入侵。美國學者歐戴爾在其著作中寫道:瑞典人是全世界最美國化的民族。瑞典王室深受瑞典人民愛戴,因為他們雖然位尊,卻以平民作風著稱,過著半君半民的生活。一九七七年七月十四日晚上八點三十分,瑞典國王夫婦正準備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根據當時的瑞典法律,如果這個孩子是男孩,他將是未來的瑞典國王。結果王后順利生下了一個體重點二五公斤的女嬰,取名維多利亞。在瑞典歷史上,一直遵循著長子繼承王位的制度,而維多利亞的降生在瑞典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震動。隨著男女平等意識普及,瑞典民眾和政府都呼籲摒棄已顯得過時的王位繼承制度。早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瑞典政府就已經著手考慮王室女繼承人的問題。維多利亞出生後,瑞典議會裏的絕大多數人都表示,願意接受一位女王。一九七九年秋季,瑞典修改憲法條款,公佈新的《王位繼承法》,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宣佈不論男女,只要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就可繼承王位的君主制王國。翌年一月一日,剛剛兩歲多的維多利亞公主正式成為瑞典第一位女王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