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GDP说明不了什么

文革留下来的平等思想对改革影响最大,阻力也最大。 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从平等开刀`,一方面集中一切舆论力量狠批国有企业“大锅饭”,另一方面对企业工人毫不留情地砸烂铁饭碗,让工人阶级从思想上到经济地位上彻底消除毛主度领导的社会主义年代对老百姓的所谓“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49-19781978-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指数之比较

在目前媒体上为了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经常引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与改革开放以来相比较。如:一种说法是前三十年GDP年均增长率是7.2%;另一种说法是1953—1978GDP年均增长率是6.1% 。而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GDP年均增长率是9.8% 。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改革之前;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长期缓慢等。

更有甚者,竟还有人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GDP世界排位是不断下降的。例如近期《学习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2/3(《学习时报》20089月,《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按照该文的说法,改革开放前中国的GDP竟然比世界各国的平均增长率都低。似乎是只有把改革开放前的成就贬得越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才越巨大!然而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从建国以来到1978年各种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都是以数倍、数十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到七十年代末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列世界前几位,有的是一、二位,在国防工业、核武、航天工业上跃居世界第三,而与此相反GDP却越来越倒退,甚至低于建国前的位次。这是可能的吗?这种GDP是怎样计算的?究竟依据的什么?该不是作者编造的吧!

每看到此类报道,本人莫不表示怀疑,感到可笑。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产品经济,即实物经济。那时安排生产指标和衡量经济发展都是按产品生产的产量,例如生产钢铁多少,粮食产量多少等等,而根本就没有GDP这种概念。而如今从哪里出来的所谓当时GDP是多少的说法?

人们知道,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经济方针就是发展经济,保证供应,多生产产品,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要,而从没有在乎过产值多少。那时期的物质产品和资源绝大部分并不进入市场交换,只是服从国家调拨和按排,价格也是国家规定的价格,根本不反映交换价值。因此对当时的经济增长状况最准确、真实、直接的体现只能是物质、产品的数量,而不是产值。产值概念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才被使用。即使当时的国际组织在说明各国经济总量时都采取市场国家计划经济国家两种区别的统计方法。在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在改革后的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的。既然计划经济时期原本就没有GDP的概念,而在目前媒体上经常出现当时的GDP是多少的报道,这岂不是怪事!

其猫腻究竟出在哪里呢?经查找出处,本人发现,目前很多媒体都是把当时的产值当成GDP使用,来说明改革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拿来与目前的GDP增长进行对比。这实在是极大的谬误!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统计方法上,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值与市场经济下的GDP,都是根本不同的。这里简单说明以下几点:

1.
价格体系不同。如前所述,改革前29年大多时间是计划价格体系,当时的价格主要是用于核算,而不体现商品的交换价值。如国家收购、配置的小麦原粮每斤只有八分至一角钱,与目前市场经济下每斤一元多的价格相比差别实在太大。居民凭票购买的消费品主要是一种实物分配的性质,价格定得很低。农村分配给本队社员的产品有些甚至根本就不计价。当时劳动力的报酬更是低微。三十多年来各种物价指数都发生了十几倍、数十倍的变化。价格体系不统一,那么用GDP表示改革前的经济水平必然造成对事实的歪曲!

2
、产值统计的构成不同。在目前GDP统计中,商业、金融、各种服务业等行业的价值占有很大比重;而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产值只包括工、农业生产,而不包括上述这些方面。更不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安全等这些本属于社会投入的公益事业而现在却被产业化了的产值;也不存在变卖土地、矿产、水源、出租文物遗产等过程中形成的产值。改革前的土地、矿产、水源等都是存量,不计入产值;而现在都是流量,只要一流转,GDP就大量增长。

3
、改革开放前的大量有产无值现象。即本应计入产值但却均未计入的产值。比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建没、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建造的遍布全国的水库和排灌渠等。这些都称得上是天字号第一大工程,也是合理的固定资产投入,但其中农民的劳动却只是记工分。生产队的工分是多了,但工分并不扩大产值,因为农业产值统计的是粮食产量和其它农业收益,而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是长久体现的,要用百年甚至千年来度量。工分记多了就造成当时劳动日值贬值,有的生产队劳动日值才0.2元,这就是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没有即时的经济收入为工分充值的结果;但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固定资产---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农业的稳产高产。还有在国家工矿建设中广大农民所进行的大量协作劳动等,也是靠生产队记工分。这就是当时的有产无值现象。如果要说明那时的真实的产值是多少,首先就必须把其中的劳动力价值完全补上。

4.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虚假 GDP 。现在每年的GDP数字庞大,但其中属于国外资本(独资、合资、股份)的却占有很大份额,这从确切意义上说并不完全是中国的。洋人拿印刷品花花纸钞,在中国的土地上消耗中国的资源、能源,盘剥中国劳工血汗,污染中国的环境,在中国进行生产和出口统计。最后把产品利润拿走,把垃圾丢在中国,买办们为之乐不可吱,而中国却只顶着GDP增大的虚名!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建造了大量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发生许多新建的楼房、桥梁垮塌及其他灾难事故,还有大量的投资失误工程、重复建设、产品积压、损坏、销售不出以及假劣商品等,这也是GDP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在改革开放以前却是没有的!

正是由于上述各种区别,因此用GDP说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水平必然是徒劳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当时的GDP进行测算。然而那是一个十分复杂、困难的事情。

改革开放前的GDP究意是多少?近期从网上看到苏拉密网友提出了一种实物货币的计算方法,即不同时期的工程量相当,投资也应相当的比较方法,很值得借鉴。如,三峡工程总投资为2000亿,工程总量为3亿立方米土石方,那么,改革开放前如果是3亿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也应计算为2000亿投资。这样可大体推算出改革开放前的GDP。以下转引苏拉密网友的研究意见:

截止五五计划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把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目前灌溉密度仅为13%[01])。同时还完成2.6亿亩的除涝和6200万亩的盐碱地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m3以上)型水库8.6万座,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水库的塘坝(10m3以下)不在统计之列。总库容4千多亿m3。人工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里。(《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 —水利统计资料》水利部计划司 1990年)

根据《水利部:建国40年水利建设经济效益》提供的数据:1949-1987全国水利工程总投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164.11亿元;劳动力投入折合1137.03亿元。

八十年代是中国水利建设的黑暗时代。水利建设投入占基本建设投入份额由1958-19797.08%降低为2.7%;这么低的投入恐怕连工程维护都完不成,就别提新建项目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1949-19872164.11亿元投入中,有1800亿左右、甚至更多为1949-1979的投入。特别是1137.03亿元的劳动力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靠生产队记工分完成的。

按当年国家搭骨头,群众填肉的建设模式,国家与各级政府的1800亿大致是用来完成占工程体积30%左右的核心、枢纽、骨干、框架、钢筋混凝土等项目施工,和规划、设计、组织、配套、后期维护等支出的;群众的1137.03亿劳动力投入大致是用来完成其余70%土石方体积的。根据史料,当年基建土石方的概算为0.45/立方米[04]。也就是说,靠群众记工分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1083亿立方米,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

3610
亿立方米这个天文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万里长城的工程量为2亿立方米;倾举国之力、历经15年建设还没有完工的三峡工程,到最后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为不超过3亿立方米。 

也就是说,在1949-1979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为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每年40座。

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为2000亿元。也就是说,1949-1979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总投入相当于目前的240万亿元,平均每年8万亿元。

我们还知道1949-197930年间水利投入占全国基本建设中投入的比例为6.6% 。以此我们推算出中国在1949-197930年间的基本建设总投入为3636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21万亿元。3636万亿元基本建设投入,可作为固定资产投入。

2007
年中国GDP24.6619万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万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对GDP的拉动率为180%,就是说固定资产每投入1,可产生1.8元的GDP

当然,目前的拉动率是比较高的,工程项目附近什么酒店按摩洗脚都被拉动了起来。而1949-1979年的拉动率没这么高,最多就是拉动一下炝锅面、小平头;就把拉动率按最保守的态度定在110%吧。那么303636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可拉动GDP4000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33万亿元。

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按主流的说法是7.2%;我们就按这种说法进行分布:五十年代(1950-1959)平均每年的GDP57.14万亿元;六十年代(1960-1969)平均每年的GDP114.24万亿元;七十年代平均每年的GDP228.48万亿元。

人们知道,2007年中国GDP24.6619万亿元;这就是说七十年代的平均每年的GDP2007年的9.26倍!(选编自苏拉密《毛泽东时代GDP估算》人民网,强国论坛200899

这个推算结果,虽然算不上精确,但我们看到,它大体上与建国以来的社会产品产量增长的统计结果相一致。请有兴趣的网友比较一下1949—1978年与1978—2007年,(前后都是29年)中国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会清楚地看出:改革前2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改革开放以来29年快得多,更根本不存在比后者慢的问题!
没理就别出声 发表评论于
现在 连捏脚的收入都计入“鸡德屁”了,在别说卖资源,买垃圾,把利润留在国外,污染留给国人的加工。。。。。。都计入了GDP。这算什么?
铁森 发表评论于
人口一亿以上国家建国初期(60年)经济(GDP,PPP)发展速度比较。
国名 . . . . . 建国, .前30年, 年均增长, 后30年, 年均增长
中华民国 . . . 1911, 1913-1938, 0.72%, 1938-1950,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1950-1978, 4.9 %, 1978-2008, 7.8 %
日本(明治维新) 1867, 1870-1900, 2.4 %, 1900-1930, 2.8 %
印度 . . . . . 1948, 1948-1978, 3.6 %, 1978-2008, 5.8 %
印尼 . . . . . 1949, 1949-1979, 4.8 %, 1978-2008, 4.9 %
巴基斯坦 . . . 1947, 1948-1978, 4.4 %, 1978-2008, 5.1 %
孟加拉 . . . . 1947, 1948-1978, 2.0 %, 1978-2008, 4.6 %
美国 . . . . . 1776, 1820-1840, 4.0 %, 1840-1870, 4.3 %
苏联 . . . . . 1917, 1928-1948, 3.0 %, 1948-1978, 4.8 %
俄罗斯 . . . . 1991, 1991-2008, 0.94%
墨西哥 . . . . 1823, 1820-1870, 0.4 %, 1870-1900, 3.7 %
巴西 . . . . . 1822, 1820-1850, 1.8 %, 1850-1880, 2.0 %
尼日利亚 . . . 1963, 1963-1993, 3.7 %, 1993-2008, 4.2 %

注:根据 "Angus Maddison: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8 AD" 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因数据不全,计算区间与建国年份不完全一致。
各国建国后头30年,重点是政权建设,制度建设,国防建设,经济多以发展较慢的农业为主, 如果加上战争及被封锁,经济发展相对后30年较低(中华民国例外)。
中华民国发展最慢。中华人民共和国前, 后30年都是最快的。
没理就别出声 发表评论于
精辟
常乐侠 发表评论于
本文对建国以来各时期GDP的统计方法给出比较合乎实际的科学方法,有理有据,可信。自八十年代始、九十年代盛行的GDP统计,多有彰显政绩、重复计算和尽量夸大以及将外资投入也一并算入的注水统计方法,自欺欺人,好看而不实在。有笑话称:两个大款因故打赌,输了的一方给对方五千万,旋后对方又被输方赢回五千万。他们的经济学老师就说:啊!你们为GDP增加了一亿元的贡献!虽然是笑话,客观反映出当今GDP计算中的弊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