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君子与小人有感

观君子与小人有感

老几 2014.6.22

君子与小人是儒家特定的说法,两千多年以来,在中国社会普遍被用来作为衡量一个人伦理道德的标准。曾几何时,被人称为君子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而被称为小人则是耻辱。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如今人人不知不觉地争当小人,君子等同于伪君子。呜呼哀哉!人类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还真是难说。

难说也得说。在孔子那里,“有教无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与小人在圣人面前是“平等”对待的。

君子与小人,就其内在根本来说,是相对于“仁”的远近而言的。孔夫子对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子夏的话在《论语》中被直接引用的不少,当是贤者中之贤者,尚且被孔子如此敲打,说明小人之儒易为,君子之儒难成。

君子与小人,就其外在表现来说,具体的判断标准,则是通过“礼”来体现的。所以《论语》中一开始就是讲“礼”的重要,这是成为君子的起码要求。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夫子说:对别人的无知,不表现出恼怒,不正是为君子的证明吗?做到这一步,才算是入门的君子。反过来说,“学”再多,“不知礼,无以立”,无“礼”则难免为“小人”。

君子一词《论语》中出现了108次,其中大部分引用的是孔子的原话。老几很长时间不理解,孔子为什么用君子和小人来划分人?既然四海之内皆兄弟,干嘛不用类似基督教的比喻,都是戴罪羔羊,君子为获救羔羊,小人为迷途羔羊?

这个问题是读了斯宾诺莎《伦理学》才恍然而悟。在《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部分中,斯宾诺莎专门讲了奴役:“人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的软弱无力称为奴役。因为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有时虽明知什么对他是善,却往往被迫而偏去作恶。”

孔子把有地位和有道之人称之为君子。韩非子的《解老》篇解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有地位者是对外“有得”,掌控别人;有道者是对内“有德”,是自己的君主,掌控自己。两者都是“君”,用“子”以示尊重。

“君子”明白了,“小人”自然就清楚了。  小人或在外“无得”可与人分享,或在内“无德”被情绪所奴役,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软弱无力。换句话说,小人就是没长大的人,完全就是情绪的奴隶,是个可怜虫。再换句话说,与小人置气,就是想去争当可怜虫。你想吗?肯定不想!那么你想想为什么平时动不动与小人置气,去争当可怜虫?!是不是没有智慧?是不是不会做人?!

学不懂老子就学不懂孔子,不是随便说说的,这里是一个例子。不学老,无智慧;不学孔,不为人。君子与小人,不在学问在为人。君子心胸宽广,仁心包容;小人斤斤计较,自以为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诚然也!

晨曦东微 发表评论于
很合理,客觀的論述。
忘世間多君子,少小人。
謝謝分享
极乐净土 发表评论于
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