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美女:李桂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文字被大众看到,必定要让自己的字变成铅字,然后出版发行。互联网彻底打破了这个规则,你不必是范文澜、翦伯赞或吴晗这样的大腕,甚至连吴相湘都不必,只要你会写字,会上网,你的读者就会长千上万,甚至更多。弄不好你一不小心就出名了,成了大腕。
这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从网络开始,一步步走进了公众视野。
李桂枝,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甚至有些俗气的名字,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注意,但是如果你说三糊涂,或者端木赐香,不少人就不陌生了,即便你没有读过她的文字,或许你也会听说这是一位“小资美女”。
 
 
李桂枝,怎么听怎么和“小资”不搭界,所以就该有个网名“三糊涂”,出了书也有了笔名“端木赐香”。至于是不是“美女”,见仁见智了。
无论如何,我喜欢这个糊涂小妹(68年生)的不糊涂的文字,她比之那些大腕儿更接地气,读来轻松愉悦。这年头读历史,太压抑了,大部头还是免了吧。
既然糊涂小妹不是什么大腕,也就免了什么读后感,摘几段她的文字,大家看看是否值得一读:
·         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恰恰缺少了最不应该缺少的现代化内核——公民及公民意识!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东西,单独站在审美的角度看,那叫一个漂亮!比如封建社会女人的小脚,让中国女人变成了一件件手工艺拼,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娉娉婷婷。

·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何种姿势滑过心灵的天空,早有定规。第一,学得权与术,货予帝王家;第二,远离权与术,采菊东篱下。中华文化五千年,中国知识分子都成精了,冒傻气的没有几个。

·         中国两个悠久的传统:用道德批评代替学术批评;用骂人代替论战。

·         中国传统文化,经线是伦理,纬线乃道德。伦理道德合成一张铺天盖地的网,这网并不能罩住全部人,甚至不能罩住一个人的全部。

·         中国传统,历来最重讲大道理了,从周公开始,就敬德保民,以德治天下,这一讲,就讲了几千年。讲不咸不淡的大道理,小脸儿还绷得那么紧。

·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那熬了几千年的老巷子的美酒,历史不能说不悠久,味道不能说不醇厚,这么一壶老酒,光凭酒香就能醉倒千万里之外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遑论酒坊中的自己人?

·         不知不觉间,酒就喝多了。比如辜鸿铭那样的,在我看来就是喝得烂醉如泥了;南怀瑾那样的,就是喝得有滋有味,微有醉意的;鲁迅那样的,就是一口酒也不想喝,急着让大家跟他一块戒酒的。历史走到今天,也许我们才可以更从容地说:美酒当然要喝,可是喝美酒也得有个限度,什么时候能喝,什么时候不能喝,喝多少,才能做到既热身又不伤身……一句话,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有个理性与科学的态度!

·         腐败与文化也有关系,腐败的程度往往是沿着文化的界线而变更。如果腐败成为一种文化,那么再好的制度也防范不了它;更严重的是,如果制度是文化的必然结果,那么制度本身就是反腐最大的障碍了。

·         比如书法艺术。老实说,我喜欢看漂亮的字体,就像我喜欢看美女和帅哥一样,甚至捎带着会喜欢上写字漂亮的人,觉得字漂亮了,人也跟着漂亮。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这类艺术爱好更多的乃是出于一种对于现实的逃避,因为书法永远不会犯什么政治错误。再比如文字狱当头,明清学者搞的那个繁琐的考据学。现实的热板凳烫得人受不了,大家就集体坐到故纸堆里,冷板凳凉快啊。

·         基督教徒来中国传教,要办孤儿院,咱国人想,呸,鬼子没安好心。肯定是想吃我孩子的心肝,否则为什么红头发绿眼睛,特别是那鲜红的大嘴,一看就是生吃孩子的鬼。洋人一看没有孤儿愿来,就张榜公布,送个孩子赏几文钱,呸,中国的人贩子就应运而生了,把那有娘的孩子拐了来,送到教堂,就为了赚那几文钱。

·         农业生产不需要时间的精确,效率的高效,相对应的,中国政治体制里才会出现官僚主义作风。一句话,小农与官僚是一对双胞胎,有小农,就有官僚,有小农经济,就有专制统治。

·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         有集权,就没有公民。公民关注个人自由,臣民关注整体的和谐。

·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这一逻辑放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似乎最成立了。农民发现不了穷困的根源,政府也发现不了倒台的原因。双方在较量的时候,不是你吃我就是我吃你,不像英国的农民领袖泰勒那样会与国王谈判,提出明确的政治与经济要求。

·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小农的理想就是温饱问题,那么民主啦,自由啦什么的,就永远不是小农们最切实的目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体制为什么在中国可以根深蒂固。

·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导致国人重天命,轻人力,无创新,怕变动。中国的政治格局中,最难过的,下场最不好的,一般都是改革家,所以一般官员信奉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         中国没有绅士,可是,中国的淑女在哪儿?没有淑女,哪来绅士?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把各种类型的社会文化、社会行为和宇宙秩序牵强附会到一起,宇宙秩序人际化,人际关系宇宙化,谓之天经地义。

·         中国与美国的生活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生活。只不过达到生活的方式不一样。美国为了生活,不断地改造思想,而中国为了思想,却是不断地改造生活。要我说,一句话可概括,人家削履适足,我们是削足适履。

·         道德更多的是上对下扯的幌子,上层人士可能根本不当回事儿……犹如老蒋时代,军匪混战不已,百姓苦不堪言,他老兄却倡导“新生活运动”,说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也不想想大家有饭吃没有。那时候的道德建设,常给人一种老妓女给良家女做思想工作的嫌疑! 

·         某种程度上,最高统治者希望手下有点小小的贪心,否则,统治者就寝食难安了。于和珅虽贪,却是很忠的,又英俊,又聪明,绝无二心,一生都在想着法子哄主子高兴,这样的奴才皇帝不喜欢才是傻冒呢。乾隆自己也说:我也知道和珅坏,可是没了他,谁陪我玩儿呢?

·         西方某些国家在走出封建社会的门槛时,之所以选择了三权分立的政体,乃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人性是恶的,不相信某一个政党,也不相信人民,将权力交给一个机构或一群人,只会导致完全的暴政,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暴政,对掌握权力的人,应该深怀戒心。而中国封建社会却永远不会自动地走到这一步,却恰恰相反,所有制度建设,都基于人性善这一前提,把希望寄托到读书人的忠孝贤良,寄托到帝王的英明决断。这种寄托,导致对专制制度与官僚体制温情的默许与浪漫的幻想,而贪污,又是专制与官僚体制下的必然伴随物。

·         正是由于受了法家的影响,英明的帝王们才不约而同地“乱世用人才,治世选庸才,太平盛世出奴才,政治标准第一,道德标准第二,知识技能其三。”

·         《淮南子》里有句话说得痛快极了:夫牧民者,犹畜禽兽也!哪有牧者不爱自己家禽的道理?可是,又哪有牧者不吃自己家禽的道理?这,就是民本政治的真实内涵!这内涵决定了,清官的内涵与民治法治相去甚远,一句话,民本不是民主,顶多是个“为民作主”!   

·         跪着的人民,才期待清官!正由于百姓都是跪着的,不会自己为自己作主,所以才会成全清官!人民对清官的感情越深厚,讴歌越热烈,法律的悲剧性也就越沉重!  
 
·         一句话,有没有清官情结是奴隶与现代公民的根本区别!

·         呼唤清官,就是呼唤黑夜。告别清官,告别昨天吧!

·         仁义一旦成为道德,它就变作了杀人凶器。比如“文革”里,文人最根本的悲剧不是来自上层的批剥,而是来自内部,自己人咬自己人。这导致中国知识分子没有正常学术批评的学统,现在这种毛病还很重。

·         权势者、执政者,顺势把自己打扮成仁义的化身,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向四处抡棒。就连张献忠杀人,也是拿德性为理由的: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总之,它导致我们非常不好的一个传统: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学统也是如此:道德评价先于事实评价,历史课干脆变成了思想品德课,而思想是可以定罪的! 

·         中国历史中,士大夫们殉道的也不少,但是收获不佳——只收获了一个忠君爱国!而且爱得稀里糊涂,君主、国家、政府、民族等概念都分不清楚。典型的思维逻辑是乡革命委员主任们创造的:你反对我,就是反对乡政府,反对乡政府,就是反对县政府,反对县政府就是反对省政府,反对省政府,就是反对中央,反对中央,就是反对毛主席,反对毛主席,就是反革命!

·         孔子曰: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第一句被统治者给废了,或者说丢了,只剩下第二句,这第二句也被糟蹋得面目全非:“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         最坏的一个传统,文人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也就是,官方可以随便跑你家里,收你的书信。这一传统,在“文革”时被发挥到极致。至于知识分子,更有把书信自动上交组织的。这种做法,在现代的中国家庭、中国教育界,遗毒还不少,比如家长、教师理直气壮地私拆子女和学生的信件。侵入私人空间,不但没有耻辱感,反而有很强的道德感,这种传统,也算是世界一绝了!
     
·         中国开门的过程,其实就是个被迫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正由于是被迫的,所以,它学习态度并不怎么样,与日本那个小学生比较起来,中国很像个差生。

·         中西两种异质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这种冲撞与交融是痛苦的,我害怕的是,一种,好了伤疤忘了痛;一种,伤疤始终未愈,一提西方文化,就痛得跳脚。一个曾经非常高傲的自视优越的民族,百年之内连遭打击,我们当然痛了。痛过之后,需要的是自省与反思。

·         中国人什么都信,但是什么又都不信。信鬼,但是更哄鬼,骗鬼,经常给鬼一点好吃的,烧烧香,然后直言不讳地要鬼上天给自己说好话,求吉祥。甚者,中国人自己还会装神弄鬼,闹起义都是这样。陈胜玩篝火狐鸣,张角玩符水治病,洪秀全玩鬼魂附体,义和团玩刀枪不入。

·         中国历史,似乎就是在不断的冤狱诬陷与平反昭雪中轮回的。

·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制造冤狱,再不断地平反昭雪。不断地吓人,再不断地安慰人!

·         中国最漠视的就是生命,这是中国的传统。从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降卒四十万到满洲人入关所制造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从朱元璋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再到满洲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政策的推行,我们都可以看出,不重视生命、不重视生命质量,乃是从政府到民间的主旋律思想。这一思想解我一惑,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质量,才导致中国人口的过分膨胀。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人重视自己与子孙的生命与生命质量,就不会过度生育了。

·         中国的佛教很善良,中国的道教很清静,中国的儒教很仁爱,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形成基督教的慈善与救济思想及其组织方式。

·         西方入侵者一直认为,中国政府是个野蛮的政府,他们说对了,但是他们应该知道,野蛮的政府统治下,臣民只有两种:顺民与暴民,而且顺民与暴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中国传统婚姻,它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大事。

·         中国传统婚姻身负着不能承受之重的社会负担,所以,其悲剧性就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传宗接代,为了繁荣家族,为了政治联盟,为了经济联盟,为了高贵血统,为了安抚蛮夷,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爱情的影子。

·         而中国古代流行的所谓的爱情小说,也让人不敢恭维,大致这样一个模式:美人救狗熊——后花园里,贵家小姐救落难书生,小姐除了以身相许之外,还给书生进京赶考的路费。小姐的父母嫌贫爱富,不乐意;小姐慧眼识英才,端的是郎才女貌。经过一番折腾,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也很浪漫,但浪漫的背后,还能发现那条不光彩的尾巴——落难书生中了状元!让人由不得怀疑:小姐当初所谓的慧眼,可能就是经济眼,发现的郎才,可能就是潜在的郎财。总之,经济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如此不可轻视,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婚姻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   
 
……
 
有兴趣的朋友可继续阅读《糊涂读史:明清的帝国偏执与盛世张皇》、《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