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 (转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

杨小凯,原名杨曦光,华人经济学家,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其在经济学上的巨大成就,杨小凯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2004年在澳大利亚去世,享年56岁。

中学时期的杨小凯,曾以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被点名批判,1968年起被判刑十年。这在中国的文革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杨小凯生平:天才与可惜?

年轻时代锋芒毕露

1966年,那时候杨小凯还叫杨曦光。升入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中部后,史无前例的“文 革”风暴开始了,这时候杨小凯是一个忠诚的红卫兵。1967年下半年至1968年初,杨小凯的“文革”活动已很大程度摆脱了当时的派性争执,开始认真严肃 的思考,并写出了一批在当时属“大逆不道”、而在今天看来却又嫌幼稚不成熟的论文,即《中国向何处去》。结果连康生、陈伯达、江青都知道了杨小凯,杨小凯 被认为是反革命,1968年起被判刑十年。

十年铁窗中的思想启蒙

杨曦光在狱中开始了人生中最为漫长而黑暗的日子。只有高中学问的杨曦光暗自选择知识作为 自己十年的主要生活内容。幸运的是,那个时代的监狱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学富五车却皆因政治问题入狱。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曦光拜当时关 在牢里的二十几位教授、工程师为师——他们成为杨曦光黑暗岁月中一团团温暖的光。

朱学勤教授在怀念杨小凯时,描绘了一个场景。1968年杨小凯入狱,他被推入了一个黑漆漆的牢房,看到墙角蜷缩着一个老人。老人抬头问道,你是杨曦光吧?小凯一惊,你怎么认识我?老人答道,我算着你也应该进来了。

老人劝诫杨小凯不要沉浸在法国大革命、苏联革命以及中国红色革命思想中,要学习数学,学习经济学,研究真正的科学——他叫刘凤翔,是杨小凯生命中最重要的思想启蒙者。

1968年至1978年,杨小凯在监狱服刑期间向与其共同关押的大学教授、工程师等人学习了大学课程,包括英文、微积分等。

从苦难中走出来的经济学家

1978年4月,杨曦光刑满释放时已是而立之年。杨曦光出狱后,没有一个单位敢录用这位著名反动文章的作者。他在父亲家闲居了一年。这一年,他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了不少课。也是在这一年,他决定埋葬“杨曦光”,同时埋葬那段苦难的历史。他恢复使用乳名“杨小凯”。

尽管杨小凯展示了他过人的才华,但由于没有正规文凭,社科院仍不能正式安排他的工作。1982年,当时任武大校长刘道玉得知杨小凯非常有才华,但由于户口不能进京而没有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用时,立即派人到湖南,把他和妻女的户口调到武大。

在武汉大学期间,杨小凯出版完成了《数理经济学基础》和《经济控制理论》两本著作。他估 计的一些计量经济模型未能在国内引起反响,却获得了当时来武大访问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的注意。1983年,在邹至庄的安排下,杨小凯被普林斯顿大学 经济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伴随杨小凯十几年的厄运在这一年才算最终结束。他没有选择学成回国,从此永远留在了外面。

在纪念杨小凯时,张五常讲了一段往事。1982年,张五常想要聘任杨小凯到香港大学任教。张五常打算让杨小凯先以讲师身份进入港大,此后再慢慢升为高级讲师。但杨小凯坚持不给高级讲师,就不会过去。最终张五常也没能劝服杨小凯。

2001年,正当杨小凯意气风发之时,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这对杨小凯是个相当致命的打击——他在平静命运里刚刚想做些事情。

杨小凯走后,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悼念和惋惜,包括那些学术上的“冲突者”。一位在学术场上和杨小凯常常剑拔弩张的知名学者说,“他的学术生涯只有二十年:满是火花的二十年。小凯不枉此生。”

一生关心“中国向何处去”

杨小凯并非一个纯粹的经济学者,在他的言说中透露着大量的政治智慧,也渗透着他对中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变迁并提出了众多观点,如开放户籍制度、破除行业垄断、允许土地自由流转等等。

1980年代在普林斯顿大学一起读书的一位密友说,“当时我对小凯的感觉是,他决心远离中国政治,潜心研究学问,但后来我发现最初的感觉是错的。小凯仍然十分关心‘中国向何处去’。”

户籍制度是一种歧视制度

杨小凯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一种歧视制度,它使不同的人权利不一样,任其发展是很危险的。中国喜欢搞双轨制,其实双轨制就是歧视性的。比如,中国加入了WTO组织,把机会让给了外国人,而中国人自己却得不到,这就不公平。

所有权是道德神

杨小凯认为,中国需正视企业的私人剩余权。今天之所以贪污成风,就是由于企业剩余权没明 确定义到私人。要消灭贪污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将所有的企业剩余权私有化,将政府垄断的种种特权废止,那时任何通过贪侵犯私人企业剩余权的行为都会遇到私人老 板的强烈抵制,不正之风也就刮不起来了。正如孟德斯鸠所言:“所有权是道德神”,当法律不保护私人企业剩余权时,社会道德是不可能有准则的。

中国面临后发劣势

大家强调中国后发优势,杨小凯却强调后发劣势;大家强调民主,他强调共和;多数人对中国 经济发展前景持乐观看法,杨小凯认为如果没有在基本制度上进行深入的改革,则经济发展难以长期持续。他认为,英国通过议会与国王之间的斗争,从大宪章、大 革命、克伦威尔专政、复辟、光荣革命等过程而实现民主宪政,论述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发生,这对中国有很大启示作用。

友人追思缅怀

小凯一生追求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他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学者。他希望经过自己理论的研究跟认识,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林毅夫

说认识小凯,我可能排在第二。第一位的当然是小娟。我1982年认识小凯,在全国开经济 学会,他在会上讲他的分工理论,这给我很深印象。跟小凯交往之后,他对我后来的学术影响也很大,包括介绍给我科斯的企业理论,我组织翻译的中文第一次发 表。还有很多新的理论,也是通过他才了解的,这都让我学到了很多。

——张维迎

杨小凯很勤劳,早上8点钟一定在办公室里,晚上11点还在。他根本上就是一个学者,从早 到晚都在做学问。我当时认为他是可造之才,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预感很好,二是他知道什么思想重要,什么思想不重要。这两样东西是最重要的。聪明和智商高 都是没什么用的,但是一个人有预感,而且知道怎么判断重要和不重要,这是很大的本钱,这种条件是很少有的。而我认为,杨小凯就有。

——张五常

在小凯的指引下,我才知道制度经济学怎么回事。当年出国之前我满脑子都是政治经济学,还不知道研究产权。90年代我去墨尔本,小凯启发我说要研究制度经济学,讲了很多。回去以后我就开始注意他们这些工作。

当时我在读经济学还是读神学两者之间犹豫。本来是去做神学的,后来放弃转而读了经济学。这其中很大是因为黄有光教授和小凯教授两人的鼎力支持和推荐。这令我终身难忘,不敢懈怠。也是我一生研究的动力。

——韦森

小凯是个工作狂。我们的秘书曾经说,小凯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7天。为了他的健康 和家庭,我曾经多次劝他减少工作。但他说,有时候(其实是常常)很难停。我说,有什么难停,你就停嘛!小凯写过一本六七百页的书,是用七个月写完的。我写 一本二三百页的书,却要用好几年。

——黄有光

我们家的经济大权,开始是小凯掌握——因为他是经济学家嘛。后来我发现,好几次买股票钱 都亏得一干二净。然后我就对他的经济研究有点怀疑了。就把经济大权掌回来了。我想如果我不改变方向,我们家可能就破产了。当时我准备做投资,买房产。每次 想去看房子的时候,小凯就说不去。“我一去,我会给你很坏的影响。”我当时不是很明白,后来明白了,搞经济学的,在实际上还是会有点差别。以后每次经济上 的决定小凯都不出面——其实小凯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人。

——杨小凯妻子吴小娟

从我们研究法律的人来看,觉得小凯是一个先知者。在全国那么多人都狂热地认为在奔向真理 和天堂的时候,他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且只有17岁。当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候,而且经济学者认为仅仅通过讨价还价我们就有可能博弈出一个新形式的时 候,小凯提出了腐败问题。当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时候,我们都非常自豪高兴。但是小凯这个时候,他去世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如 何让宪法得到尊重”。我感觉到他很多的思想,是超越于时代的。

另外,小凯在监狱那么长时间,出来完全变成一个在学术界、思想界领先的一个人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奇迹。

——季卫东

我经常和别人谈起小凯,我听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天才、可惜。我对这个两个词不是太认同、 太喜欢。因为这意味着你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按照学术的成功、事业的成功,或者是不是轰轰烈烈。而我认为,这个相对于人,作为人本身的意义是非常微不足道 的。小凯最后能够找到自己的信仰,能够皈依到上帝的怀抱。我觉得最后他真正找到了人生的目的,所以小凯一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杨小凯学生张永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