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漂和飘 -- 读小说《美漂》感怀
文/王青博士
去年年底,胡曼荻老师长篇小说《美漂》问世。因为参与促销时期的抽奖活动,有幸得到一本免费书,辗转邮寄之后,终于由一个春节回国探亲的朋友于今年三月带到了美国来,真是好不容易才“漂”到我的手里。一直到了昨天,才有机会认认真真坐下来看。既然是中奖得来的书,至少要把书评感想记录下来,不然成了白拿别人东西了,那是万万不可的。
我一直关注曼荻老师的博客,许多文章都是关于美国的,是我的兴趣所在。小说跟博客的文风完全一致,属于清新婉约一派,很细腻,很像她挂在博客和书的封页里的那张穿着旗袍的照片,“旧上海的小资情调”。《美漂》的主要剧情,竟然也是沿着主要人物的爱情故事在展开的,颇有点卿卿我我、男才女貌的套路,难怪网上有评论说那是一部琼瑶剧呢。虽说我在国内读的是中文系,因为本是理科转过去的,所以凡是碰到书评影评讨论这样细腻内容的时候,别人在往“诗的意境”开拓,我却总是在痛不欲生的状态中挣扎,欣赏不到其中的诗情画意。所以这一次虽然是静下心来看了这部小说,却不是真的跟着书中爱情故事的主线在走,我有自己的视角。
促销的宣传里把《美漂》跟《北京人在纽约》相提并论,这是吸引了我去参与抽奖活动的直接原因。《北京人》一书问世时,我正在做出国的准备,那可是一本看了又看、对我影响很大书,到临走还郑重地把它送给了另外一位准备出国的朋友。这一次看《美漂》,竟然看得很慢,第一天用了断断续续八个小时才看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十章还是今天大早起来又花了三个小时才看完的。看得慢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处处在拿它和记忆里的《北京人》在做比较。
二十多年前看《北京人》时,我还没有见过美国,也不懂得靠经营自己挣钱是个什么感觉。我那时的生活背景,更像《美漂》里的姬韶逦,纯粹的学院派背景。《北京人》里王起明在美国经历的艰辛和拼搏,当年读来感觉震撼和激励,却不是真懂。今天再看《美漂》,已是经历了美国的留学绿卡护照等等所有“关卡”,又海归生活了多年,正正反反里里外外地把中国人视角里的美国读了个透,再看姬韶逦,却似乎离我是那么的遥远,倒是那个几十年前的王起明闯荡纽约的好像细节,无端地要浮现出来。当年把那本《北京人》送了人,不是一个明智的处理,这么多年里常常有再看一遍的冲动,可是就再也没有机会找到这本“旧”小说了。
用“美漂”这个书名,大致是在和“北漂”之类的表达做类比,在形容那一批找不到根的寻梦者,永远过着漂浮的生活。我在字里行间仔细品味着虚构的姬韶逦的美国生活,一点也不漂。记忆中的王起明呢?不漂。我自己走过来的路呢?也不漂。
看姬韶逦,在全额奖学金罩着的情况下,拿到了法学位,随即进入大律师行,12万5千美金的起薪,拿到律师资格,再进一步到自己开业、买房,对美国法律十分了解,有美国的干妈男友,这分明就是要在美国扎根的节奏。再看王起明,白手起家,在美国闯下一片天地,买房置业,虽然尝尽了纽约的酸甜苦辣,却也是要在纽约做人上人的步调。说到我自己,朋友们揪住的一个小辫子最能说明问题,我到哪儿去都是说“回”,要么回美国了,要么回中国了。我们是一种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多元文化性格。我们不是无根地在漂,而是随风在飘。
北漂或美漂的一个关键成因,是这个群体闯荡新世界的时候目标不明确,就是冲着一个美好愿望去的,最后现实和愿望之间的无情反差,让他们“漂”了起来。《美漂》里顺风顺水的女主人公自己在勤奋地努力着,工作之外所有的心思大约也都陷入了情思,她的生活轨迹里看不到“漂”。可是这部小说的故事和文字,却是在真正诠释着这个“漂”字。我们看一个小小的例子。
姬韶逦辞职离开律师行临走的最后一道手续,财务给了她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是一张3万美金的支票,作为对她一年出色工作的奖励。对于这一笔完全预料之外的“横财”,她的反应竟然是冷漠平淡的。在回想王起明,认定了在餐馆洗盘子不会有出头之日,自己设计毛衣去推销,拿到第一个订单的定金,应该是一张6千美金的支票的时候,是多么的欣喜若狂,在纽约的大街上一路狂奔大叫。可惜的是,到了改编的电视剧里,姜文的表演同样是不能理解个中的苦辣的,成了一段贫嘴犯浑的戏。
姬韶逦的平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美漂》描写的这一批“知识分子精英”,他们的生活经历过于单纯,就是学校、工作、绿卡,上学去拼好成绩,工作等着好薪水,所以就是天上掉下了3万美金,也没有多大的了不起。到了现在的时代,大量的小留学生是依据家里的经济能力自费来美国留学的,他们的人生自我本身没有发展成熟,他们不但体会不到苦尽甘来的奋斗过程,也体会不到生存的艰辛。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机缘巧合获得成功,面对那样3万美金天上掉下来的支票,更是不会觉得动容。对于这个群体的大多数,现实与本来就很朦胧的梦想之间的巨大反差,可就很容易让他们“漂”起来了。大凡“北漂”“美漂”,漂起来的成因大致两类,要么就是没有设定实际目标,现实的反差导致了心理的漂,要么就是只打算做淘金过客,像《美漂》中浅浅点到的一批费劲心机跑到美国打工挣钱的人。淘金过客的心态,潜藏在中国文化的深处,由美国修大铁路时的一心只想攒钱带回“唐山”的华工发挥到了极致。
有网评为《美漂》不是纪实文学而感到失望,可是具有了对美国深度了解的我从来也就没有把它当纪实文学对待过。作者在书中融入了许多美国移民法的背景知识,还有不少美国生活的内容,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可是这些内容可只能当故事去看,没有自身的实际经历,是很难真正体会的。如果说《北京人》是血泪史、是奋斗史的话,《美漂》则是寻梦史,梦的成分远远大于现实成分。《美漂》书中的人物,要上清华上清华,要去普林斯顿去普林斯顿,一些生活中极小概率的事情,比如全额奖学金、比如中国学生拿到美国的法学位、比如几乎没有工作经验积累就在纽约这样的中心城市拿到十几万美金起薪的工作、比如通过非常困难的律师资格(BAR)考试、比如自己独立开业……这些,都只能当做梦去看。回头去看王起明,作为中央乐团的小提琴手出国,碰到一位街头卖艺的金发小提琴师,他反复驻足聆听以后,判断出对方的艺术造诣高于自己,这样自己的美国的艺术梦就要破灭。在商场成功之后,一次看到餐馆洗盘子的中国伙计满头大汗,就情不自禁地递给他了5美金的小费。没有经历过美国的辛苦和奋斗的人,是不会理解这5美金的分量的。
美梦,是没有经历过艰辛的梦,如果当真了,到了美国可就要马上漂起来了。要都是追着梦来,都指望能像《美漂》里那个除了学校的实验室以外什么都不知道的章杨那样,随手拿出一万美金积蓄买了股票,没几天就变成60万了,就等在美国无尽地漂吧。
《美漂》一书我虽然是隔夜才看完的,但是也算是一口气看下来的了,更有不少网评表示都是一口气甚至通宵看完的。说《美漂》像琼瑶的爱情剧,还真有那么点意思。我上大学时流行琼瑶,不过多是女生在追。我偶尔看一部吧,还别说,都是一口气看完的。《美漂》的文字细腻,在故事的交叉展开上处理的丝丝入扣,让人不忍释手,总是想一口气看到底,好知道书中人物们的最后结局,这是本书又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在当初作者就封面设计在新浪征求意见的时候,我的意见就是那紫红色的设计太女性化。看完故事和文字,似乎更女性化,姬韶逦跟着朦胧情梦走的美国路,更适合作者在跋里提到的早期书名:浮华美梦。是纯美的美国梦、美人梦。这一部《美漂》,更是“美梦漂”、“美女漂”,是有心了解美国的女生们的必读之作。
大风起兮。我自己这样在大树下、泳池边,一壶铁观音,一本美梦书的清闲,怕是就要没有了。随风而飘,又要去面对纷繁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