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中国的由来

转贴

文:许宏

二里头,本是一个地处中原腹地洛阳平原的普通村庄的名字。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落名一样,她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就在她的身后,在绿油油的麦田下,却隐藏着3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辉煌的历史,这段历史也被其后人遗忘了3000多年,直到50年前她进入了考古工作者的视野,才从此跻身于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殿堂。我们也由此知道,在数千年华夏史前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这里产生了最早的“中国”。

什么是“中国”?

做学问最讲究概念的准确。要讲清楚最早的“中国”是怎么来的,先要与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国”一词的来龙去脉。
 

在古代中国,“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它又是以都城的存在为标志的。“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是它的简称,英文为CHINA;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金文中的“国”字

在金文(青铜器铭文)中,“国”字的原始字形作“戈”加“口”即或字。其中,戈是声符,也兼有执戈守城之意,口表示城邑。到了春秋时期,四周又被加上了外廓,表示国之疆界。最初的“国”并没有明确的疆界,最早的“国”字也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特征。

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从这个意义讲,“中国”的出现与东亚大陆最早的王权国家(或王朝)的形成是同步的。

图:崛起于中原地区的三代王朝

应当指出的是,早期国家在空间上是由若干“点”组成的,这些不同等级的聚居点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统治网络,现代观念中划定边境线的国界的概念,那时还不存在。最早的“中国”也仅是指在群雄竞起的过程中兴起的王国都城,以及以都城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实体所处的地域,尤其是它的中心区域。其后,随着东亚大陆由王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随着历代王朝政治版图的扩大,“中国”一词作为地域、文化和政治疆域概念,它的内涵也经历了不断扩大和变化的过程。同时,它的由来也逐渐不为人知,人们往往知“中国”而不知最早的“中国”在何处,它是如何崛起的,又有过怎样的辉煌。

看看文献怎么说

由上述分析可知,最早的“中国”应当就是最早的王朝都城和它附近的京畿地区。在古典文献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成书的《尚书》和《诗经》等书中。《尚书?梓材》是周公教导他的弟弟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训告之词。其中“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即皇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的先王治理。这里的“中国”应指关中至河洛一带的中原地区。而《诗?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中国”则与“京师”同意。殷墟甲骨文中也有“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带有文化本位色彩的、对本朝王都的自称,其含义应与西周时代的“中国”相当。

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朝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它们分布的核心区域不超出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一带也就是最早的“中国”。

西周金文把最早的“中国”指向洛阳盆地

在出土文物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级的重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到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就有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曾祭告上天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欲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这篇铭文把“中国”的最早地望确指为洛邑所在的洛阳盆地及以其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史记?周本纪》在记述这段历史时,也引用周公的话,认为洛阳盆地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国宝“何尊”

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铭文记载了周初成王开始营建东都洛邑时,在一次祭典上对宗室子弟宣布的诰命。这是最早出现“中国”字样的出土文献。

为西周王朝所青睐,被认为是“天下之中”而营建东都的洛阳盆地,在长达200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十余个王朝建都于此。司马迁的《史记》中即有“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的记载(《史记?封禅书》);其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此营建都邑。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其中,二里头遗址就是洛阳盆地这一最早的“中国”区域内的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

洛阳古代都城形势图

今天,在东西绵延30多公里的盆地中心部,由西向东排列着东周王城、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等五大都城遗址,被誉为华夏文明腹心地区的五颗明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