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国家的国歌连着另一个国家的《哀乐》,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一对文化的表兄弟之间,无独有偶,也发生在英国和德国,一对种族的表兄弟之间。
中国游泳名将孙杨2013年秋季无证驾驶一辆保时捷,并引发交通事故。
国歌与哀乐
在20世纪中国音乐不多的成就中,《二月映月》《黄河》《梁祝》和《哀乐》可称为四大名曲,它们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们都凝结有华夏古乐的风格,是华夏古乐向现代的伟大延伸,体现出民族性的伟大方面,故意义特殊而非凡。
前三曲的作曲者明确,独《哀乐》的作曲者说法纷陈不一,《哀乐》还和日本国歌《君之代》(君が代,Kimigayo)有明显的音乐上的相似性,有好事者挖苦日本偷艺于中国《哀乐》创作国歌,但《君之代》曲比《哀乐》早生半个世纪,这种说法说不通;有人反过来说,中国反日份子故意用日本国歌曲创作《哀乐》;也有人说,这是现代人牵强附会,硬拉扯在一起。我的看法是,二者相似性不是偶然,缘于它们共同的音乐血缘,是中国诗经时代,雅乐的现代流布变形。
关于《哀乐》的曲作者百度上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
是刘炽等人改编自陕北民乐唢呐吹奏的《风风岭》演化而来,乐曲1949年9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阅,被正式批准为典礼用乐曲。
1942年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音乐工作者刘炽、张鲁等随河防将士访问团到米脂采风,听到唢呐艺人常文青演奏的《粉红莲》寓意悲壮,特别动人。刘炽等人将其改编,成《哀乐》,用于成吉思汗安陵仪式和迎送刘志丹灵榇仪式
说法二,
大作曲家马可(1918-1976)为主,马可、安波、张鲁、刘炽、关鹤童五人组成的民间音乐研究小组对两首陕北民歌《绣荷包》与《珍珠倒卷帘》的主旋律改编,为刘志丹同志移灵而创作。
说法三,
《哀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首任团长罗浪根据北方一首民间吹打乐《风风铃》曲调改编而成的。是他影响最广、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三种说法的共同点是,《哀乐》是基于民乐的再创作,首用于迎送刘志丹灵榇仪式(发生于1943年)。那么《哀乐》的原本民乐到底是什么?很显然,只能是唢呐乐,《哀乐》有明显的唢呐风格,《绣荷包》《珍珠倒卷帘》《风风铃》和《哀乐》相差太远,谈不上有什么共同的音乐元素,从中能得到启发创作别的音乐有可能,但启发了《哀乐》太扯了。唢呐艺人常文青演奏的《粉红莲》是唯一答案。
唢呐是中国原生的民族乐器,是上古音乐的主要演奏工具。从周代到唐朝,长安大部分时间是中国首都,是贵族文化、贵族雅好的保存地。伴随王朝的更迭覆灭,皇家和大贵族家的乐师流落民间,他们把雅乐也带到了民间,其结果和法国大革命导致皇家厨师流落民间、使皇家厨艺推向民间、成就闻名的法兰西佳肴文化一样,许多陕西民乐实际就是原来失传了的宝贵的宫廷音乐。
《哀乐》的再创作主要作者是谁呢?中国人有一个恶习,就是把功劳归功于后来的当大官的人,其次归功于后来的大名人。分析三种说法,罗浪说一看就是因为罗浪当的官最大、最长,死得又晚。故马屁精们尽归功于他,罗浪最多是《哀乐》的再配乐人或配乐的最后定稿人,《哀乐》的原配乐人是刘炽,这从说法一中可以证明。说法二持集体再创作说,这一说法部分包含了说法一,因为刘炽也是集体之一。对刘炽说有利的是,只有这一说和唢呐艺人常文青的《粉红莲》联系一起,但对刘炽说更有利的是,刘炽后来成了出名的大家,一直站在舞台上。
说法二的马可说,最有可能和最容易符合中国国情。马可是个音乐天才,和刘炽等集体成员岁数相差不大,但早早出名成家,年纪不大就居于老师的地位。但出名早、倒楣也早,1955年起就不断受到批判冲击,死得也早,名声消失得早,其功易被别人截取。对马可说不利的还有,看不到马可与《粉红莲》之间的联系。
我注意到张鲁的特殊性,张鲁和刘炽一起与《粉红莲》关联,又和马可一起与《白毛女》关联。《白毛女》比《哀乐》早出,其中有明显的《哀乐》元素,这说明有同一个人在中间起了作用。张鲁是二大关节的唯一共同关联人。张鲁后来一直做老师,社会名头不大,在中国,这样的人有大功也须归于别人。也许,是张鲁的天才不够,需要天才的马可指导,这样《哀乐》是马可、张鲁二人为主再创作的。
日本国歌的出生谱系非常清楚,1869年,日本人得知国家应该有国歌,于是,比中国被西方列强开国晚20多年的日本,却比中国早20多年开始寻摩国歌。明治三杰之一的大山岩(Oyama Iwao)(1842-1916) 从公元10世纪的《古今和歌集》中选了一首歌颂君主的古诗做为国歌的词,(君主制国家的国歌几乎都选用君主的颂歌,这是一世界通例),作曲则由英国军乐团教师约翰.威廉.芬顿代劳。但西洋鬼子不识东方文化精义,其作曲缺乏东方之魂,日本人不满意,10年后重谱,由日本宫庭雅乐指挥林广守(はやしひろもりHayashi Hiromori)编曲,取雅乐风格。日本宫庭雅乐本身就是中国古乐的完整保存,而中国却早已失传。这样日本国歌和中国《哀乐》共同承接了中国古乐的音乐基因。
一个国家的国歌连着另一个国家的《哀乐》,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一对文化的表兄弟之间,无独有偶,也发生在英国和德国,一对种族的表兄弟之间。
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Queen (King)是世界国歌之母,其作曲曾被许多国家共同采用。它是参考日耳曼古乐而谱,保持了日耳曼古风。
著名的德国军队挽歌又名(我曾有一个同志),词由德国诗人路德维希·乌兰特(Johann Ludwig Uhland,1787年4月26日――1862年11月13日)于1809年完成。曲由作曲家佛利特立希·纪尔舍(Phillipp Friedrich Silcher, 1789年6月27日――1860年8月26日,)于1825年完成。在德语区(包括德国、奥地利、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以及智利的德意志人聚集区)至今依旧传唱广泛、深受喜爱、成为葬礼风俗。
该曲与英国国歌明显相似,其实都是缘于日耳曼古乐因缘。
中华上古雅乐也好,日耳曼人用于庄重场合的古乐也好,基本风格就是庄重舒缓、慢而低沉、心静追思,最终要体认到与天地通、与另一宇宙通之人生幽玄感,其优点是人生感强,缺点是旋律感不足。日本和英国的国歌都是很难唱的。而相应的哀乐版都是在的旋律方面改进极大,成为名乐。
因难唱而无知愤青们常嘲笑。
最近的事例,仁川亚运会,中国游泳名将孙杨夺金后感言:“日本国歌很难听”多无知啊,日本国歌是正宗的中国古乐。孙杨2013年秋季无证驾驶一辆保时捷,并引发交通事故。当时,他还正在为一汽车做广告代言……非同寻常的泳坛健将在生活中也可谓是与众不同。
而且,南北朝鲜共同的国歌曲《爱国歌》,中华民国国歌曲也都是师法中华上古雅乐,中华民国国歌也难唱,也一样常被无知青年嘲笑为哀乐。这也是无独有偶。无知青年嘲笑的是东方之魂。
前三曲的作曲者明确,独《哀乐》的作曲者说法纷陈不一,《哀乐》还和日本国歌《君之代》(君が代,Kimigayo)有明显的音乐上的相似性,有好事者挖苦日本偷艺于中国《哀乐》创作国歌,但《君之代》曲比《哀乐》早生半个世纪,这种说法说不通;有人反过来说,中国反日份子故意用日本国歌曲创作《哀乐》;也有人说,这是现代人牵强附会,硬拉扯在一起。我的看法是,二者相似性不是偶然,缘于它们共同的音乐血缘,是中国诗经时代,雅乐的现代流布变形。
关于《哀乐》的曲作者百度上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
是刘炽等人改编自陕北民乐唢呐吹奏的《风风岭》演化而来,乐曲1949年9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阅,被正式批准为典礼用乐曲。
1942年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音乐工作者刘炽、张鲁等随河防将士访问团到米脂采风,听到唢呐艺人常文青演奏的《粉红莲》寓意悲壮,特别动人。刘炽等人将其改编,成《哀乐》,用于成吉思汗安陵仪式和迎送刘志丹灵榇仪式
说法二,
大作曲家马可(1918-1976)为主,马可、安波、张鲁、刘炽、关鹤童五人组成的民间音乐研究小组对两首陕北民歌《绣荷包》与《珍珠倒卷帘》的主旋律改编,为刘志丹同志移灵而创作。
说法三,
《哀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首任团长罗浪根据北方一首民间吹打乐《风风铃》曲调改编而成的。是他影响最广、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三种说法的共同点是,《哀乐》是基于民乐的再创作,首用于迎送刘志丹灵榇仪式(发生于1943年)。那么《哀乐》的原本民乐到底是什么?很显然,只能是唢呐乐,《哀乐》有明显的唢呐风格,《绣荷包》《珍珠倒卷帘》《风风铃》和《哀乐》相差太远,谈不上有什么共同的音乐元素,从中能得到启发创作别的音乐有可能,但启发了《哀乐》太扯了。唢呐艺人常文青演奏的《粉红莲》是唯一答案。
唢呐是中国原生的民族乐器,是上古音乐的主要演奏工具。从周代到唐朝,长安大部分时间是中国首都,是贵族文化、贵族雅好的保存地。伴随王朝的更迭覆灭,皇家和大贵族家的乐师流落民间,他们把雅乐也带到了民间,其结果和法国大革命导致皇家厨师流落民间、使皇家厨艺推向民间、成就闻名的法兰西佳肴文化一样,许多陕西民乐实际就是原来失传了的宝贵的宫廷音乐。
《哀乐》的再创作主要作者是谁呢?中国人有一个恶习,就是把功劳归功于后来的当大官的人,其次归功于后来的大名人。分析三种说法,罗浪说一看就是因为罗浪当的官最大、最长,死得又晚。故马屁精们尽归功于他,罗浪最多是《哀乐》的再配乐人或配乐的最后定稿人,《哀乐》的原配乐人是刘炽,这从说法一中可以证明。说法二持集体再创作说,这一说法部分包含了说法一,因为刘炽也是集体之一。对刘炽说有利的是,只有这一说和唢呐艺人常文青的《粉红莲》联系一起,但对刘炽说更有利的是,刘炽后来成了出名的大家,一直站在舞台上。
说法二的马可说,最有可能和最容易符合中国国情。马可是个音乐天才,和刘炽等集体成员岁数相差不大,但早早出名成家,年纪不大就居于老师的地位。但出名早、倒楣也早,1955年起就不断受到批判冲击,死得也早,名声消失得早,其功易被别人截取。对马可说不利的还有,看不到马可与《粉红莲》之间的联系。
我注意到张鲁的特殊性,张鲁和刘炽一起与《粉红莲》关联,又和马可一起与《白毛女》关联。《白毛女》比《哀乐》早出,其中有明显的《哀乐》元素,这说明有同一个人在中间起了作用。张鲁是二大关节的唯一共同关联人。张鲁后来一直做老师,社会名头不大,在中国,这样的人有大功也须归于别人。也许,是张鲁的天才不够,需要天才的马可指导,这样《哀乐》是马可、张鲁二人为主再创作的。
日本国歌的出生谱系非常清楚,1869年,日本人得知国家应该有国歌,于是,比中国被西方列强开国晚20多年的日本,却比中国早20多年开始寻摩国歌。明治三杰之一的大山岩(Oyama Iwao)(1842-1916) 从公元10世纪的《古今和歌集》中选了一首歌颂君主的古诗做为国歌的词,(君主制国家的国歌几乎都选用君主的颂歌,这是一世界通例),作曲则由英国军乐团教师约翰.威廉.芬顿代劳。但西洋鬼子不识东方文化精义,其作曲缺乏东方之魂,日本人不满意,10年后重谱,由日本宫庭雅乐指挥林广守(はやしひろもりHayashi Hiromori)编曲,取雅乐风格。日本宫庭雅乐本身就是中国古乐的完整保存,而中国却早已失传。这样日本国歌和中国《哀乐》共同承接了中国古乐的音乐基因。
一个国家的国歌连着另一个国家的《哀乐》,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一对文化的表兄弟之间,无独有偶,也发生在英国和德国,一对种族的表兄弟之间。
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Queen (King)是世界国歌之母,其作曲曾被许多国家共同采用。它是参考日耳曼古乐而谱,保持了日耳曼古风。
著名的德国军队挽歌又名(我曾有一个同志),词由德国诗人路德维希·乌兰特(Johann Ludwig Uhland,1787年4月26日――1862年11月13日)于1809年完成。曲由作曲家佛利特立希·纪尔舍(Phillipp Friedrich Silcher, 1789年6月27日――1860年8月26日,)于1825年完成。在德语区(包括德国、奥地利、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以及智利的德意志人聚集区)至今依旧传唱广泛、深受喜爱、成为葬礼风俗。
该曲与英国国歌明显相似,其实都是缘于日耳曼古乐因缘。
中华上古雅乐也好,日耳曼人用于庄重场合的古乐也好,基本风格就是庄重舒缓、慢而低沉、心静追思,最终要体认到与天地通、与另一宇宙通之人生幽玄感,其优点是人生感强,缺点是旋律感不足。日本和英国的国歌都是很难唱的。而相应的哀乐版都是在的旋律方面改进极大,成为名乐。
因难唱而无知愤青们常嘲笑。
最近的事例,仁川亚运会,中国游泳名将孙杨夺金后感言:“日本国歌很难听”多无知啊,日本国歌是正宗的中国古乐。孙杨2013年秋季无证驾驶一辆保时捷,并引发交通事故。当时,他还正在为一汽车做广告代言……非同寻常的泳坛健将在生活中也可谓是与众不同。
而且,南北朝鲜共同的国歌曲《爱国歌》,中华民国国歌曲也都是师法中华上古雅乐,中华民国国歌也难唱,也一样常被无知青年嘲笑为哀乐。这也是无独有偶。无知青年嘲笑的是东方之魂。
作者:达之 2014-09-26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里写道:“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说的是: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
相关文章:
遥望故国
中日两国
有关日本
与日本有交点的中国人和无交点的中国人
“老爷”在中国
一生拥有两个祖国的“夜来香”(图/视频)
微博上发现:中国游客去日本要买的12种药品
访日与反日一样汹涌 中国访日游客时隔两年再创新
中国游客在日本最喜欢买什么?
游客大过天 读领事馆两篇告示有感
从图表中看到中日两国最真实的差距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不再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因
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的日本人(图)
日本最近的奇闻轶事一、二
日本是充满噪声的国家吗?
“无论如何都不要和吝啬的男子结婚”
“提前5分钟行动”:日本的常识,世界的非常识
中国记者:东京的垃圾哪里去了
日本女性的晚婚与晚育
孙文的女人
日本基督教血泪史 和一个中国人的传闻
前中超主教练冈田谈在华执教感受
回顾日剧三十年 你观看过几部?
走进鲁迅日本留学时的阶梯教室
日本大学的学生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