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 新北京 2 - 国家大剧院

人生如梦, 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 我愿意把自己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与大家分享.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4年6月在北京的日子里, 我们还浏览了一些新地方, 其中,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我们比较喜欢的新建筑之一. 人们习惯于把国家大剧院称为大蛋壳, 对它看法不一, 有褒有贬. 我的感觉呢, 还是倾向于接受它的. 我这样说, 有三个理由. 首先, 中国的统治者亏欠百姓太多了. 几十年大建楼堂馆所, 用尽了民脂民膏, 其中有多少真正是为百姓所用的? 别的不说, 当年各地为老毛建的行宫, 就多到两手两脚加起来都数不完.其中有些一直到毛上西天时才不得不停下来, 而以一个耗资无数的纪念堂做了个句号. 如今真是该建一些老百姓们用得上的设施了. 其次, 中国的统治者把文化破坏得太多了, 多年来左一个运动右一个运动, 几乎每次都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人首当其冲, 受尽残害. 这些运动, 尤以那个文化大革命为甚, 搞得一度只有八个样板戏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 来向老百姓灌输. 十年动乱对文化造成的破坏, 恐怕几十年都难以补救. 现在只建一个大剧院, 是还一点债, 其实还远远不够. 我觉得应该从那些贪官污吏手中收回来的财产,拿一部分出来, 在全国修建一些不同规模的剧院, 图书馆, 和美术馆. 这对恢复传统文化, 提高人民素质, 是会有潜移默化的效果的. 第三, 从北京的建筑风格来看, 天安门广场极其周围的地区, 都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 (当然, 不包括哪个不伦不类的纪念堂), 以阳刚的造型为主, 现在辅以比较阴柔的蛋壳造型, 引入一些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 不失为一种互补, 倒也不错. 而设计师的理念中, 有意无意地隐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 天圆地方的观念, 也是满有趣味的. 这与那个大裤衩子边上戳个柱状体的设计相比, 两者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国家大剧院, 是由法国建筑师 保罗 安德鲁 中标后主持设计的,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综合型剧场. 大剧院外部是钢结构壳体, 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的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 -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的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总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这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据说只有4块是形状完全一样的. 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可以15年不变颜色. 蛋壳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椭球壳体外环绕着浅浅的人工湖,面积有3 万多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以下, 观众需要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安德鲁曾说: “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时,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 他这样形容这个作品: 巨大的半球仿佛是一颗生命的种子.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 生命, 和开放.”

中国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最大的是中间的歌剧院, 东侧为音乐厅, 西侧是戏剧场,而南门西侧是小剧场. 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 又可以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 另外, 在内部还有许多与剧院相配套的设施. 剧院外部的人工湖, 四周是总面积近4万平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 大剧院的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疏与密之间的适度结合,融入了复层, 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 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 徜徉其间,这也为周围居民创造了繁华都市中的一片宁静. (这两段关于大剧院的介绍, 参考了百度.)

我们那天去参观大剧院, 纯属忙里偷闲, 临时起意, 没预期能看什么节目的. 乘出租车开到附近时, 司机错过了一个路口, 就只好多绕了点儿路. 他原是郊区的农民, 朴实憨厚, 现在不得已绕了路, 显得很不好意思, 于是在离大剧院还有一段路的时候就停了表, 不愿意多收钱. 我们被他感动, 反而执意要多付他一些钱, 人心换人心嘛. 这倒也让我想起另一个出租车司机的作为, 真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那是另一天, 我们要去晋阳饭庄吃饭, 虽然没多远, 可是因为累了, 不想在三伏天的大太阳下多走路去赶公共汽车, 就拦了一辆出租. 不成想, 那小子听说去晋阳, 就成心不打表, 也就起价十块钱的一点路, 楞跟我要了三十. 懒得跟这货多讲究, 摔给他三十, 走人 - 素质啊, 人心不古啊! 闲话少说, 快到大剧院门口了, 上来两个女黄牛, 跟我们兜售音乐会的票. 一问时间, 再看看手表, 已经开演半小时了. 我说, 音乐会已经开演了, 这票还有什么用. 她说, 你至少可以听半场啊, 还能省一张门票钱. 我听她这么一说, 有点儿道理, 就说, 我要两张, 多少钱? 她说, 只剩一张了, 40. 我们两个人, 一张怎么看? 她说, 一人看半场嘛. 我被她缠了半天, 有点恼火, 却还是想听一听这计划之外的音乐会. 于是, 干脆按照 "砍价拦腰砍一刀" 的基本原则, 跟她说, 20, 卖就卖, 不卖, 算! 终于成交了, 到了门口, 又买了一张参观票, 30, 和领导一起进了大剧院, 这才发现, 我买到的这张黄牛票, 其实是赠票, 那女黄牛做的是无本生意, 我们最终还是被忽悠了!

尽管如此, 这赠票还是有效的, 我们进了大剧院, 就直奔音乐厅而去. 按规矩开演之后是停止入场的, 可是我运气还不错, 不知什么原因, 又可以放几个迟到的观众进去. 于是我和领导商量好, 我先去听这残缺的上半场, 她在大剧院里逛一会儿. 半场休息时, 再换她去听下半场. 进去在楼上随便找了个座位, 安静地听音乐. 音乐厅里的上座率, 大概有七成左右. 在非节日非周末的日子, 这就算不错了. 上半场的表演, 是大提琴协奏曲, 我对那曲目不熟悉, 只知道是欧洲古典作品. 乐团是中央青年交响乐团 (大概是这个名字吧), 指挥和大提琴家也都不是我所熟悉的, 介绍上说, 都是在国际大赛得过奖的. 虽然对曲目不熟悉, 却也很动听, 整体演奏水平也还满好, 当然, 觉得比起马友友, 还是稍逊风骚. 观众素质也不错, 演奏进行时听不到噪音, 两个乐章之间也没有鼓掌. 优美的音乐, 在舒缓的慢板和激昂的快板交替中, 走向终结, 观众们起立鼓掌, 向年轻的音乐家们致意. 我也按照原计划, 把领导换进来听下半场音乐会, 那是一个西方古典交响乐, 我们都不熟悉, 干脆连曲目都不记得了. 无论如何, 这还是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 值得一去.

领导在听下半场音乐会, 我就用这段时间在大剧院里东游西逛, 欣赏建筑艺术, 和陈列的各种艺术作品. 音乐会结束后, 我们随着人流向外走, 在那长长的地下甬道里, 又仔细观看了很多近期创作出来的各类艺术作品, 感觉真不错. 下面的照片, 就是我们这次参观国家大剧院的一部分记录, 与朋友们分享.

1. 蛋壳外观全景




2. 大理石地面, 光可照人.




3. 京剧脸谱, 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晶之一, 具有永久的魅力.




4. 现代派雕塑, 大提琴演奏家. 美则美矣, 翘着兰花指的右手却显出了创作者的外行: 没有一个大提琴手会是这样握弓的.




5. 内部装饰设计, 简洁大方, 富含艺术气息.




6. 在大剧院门口, 看到三个英气勃勃的小伙子, 恰好构成当今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 不由得想起, 四十年前, 即使在首都北京的路上, 外国人的出现也经常会引起人们围观. 真不由得有恍如隔世之感: 这个世界已经是不可逆转地改变了!




7. 这是蛋壳的东北角.(这话是怎么说的, 蛋壳儿是圆的, 哪儿有角啊! 北京话有时候是挺别扭的, 经不住琢磨.)




8. 合唱团的小伙子们, 真是全身心地投入!




9. 包公, 与歌女唱对台戏.




10. 艺术家了不得, 楞能用细钢丝编出个贝多芬来, 有模有样的, 精气神十足.




11. 舞姿妙曼!




12. 这是我听到的那半场音乐会, 大提琴协奏曲.




13. 凝固的旋律




14. 大剧院的南端




15. 贝司手




16. 生, 旦, 净, 丑, 京剧的四大行当.




17. 小红帽和大灰狼, 携手同逛大剧院.




18. 先是看见了一条大木船, 走到了这一边, 才发现这是一个特大号的琵琶.




19. 扯起喉咙喊. 我猜, 是不是陕西的秦腔?




20. 京剧脸谱, 千变万化, 色彩强烈, 造型大胆. 现在西方艺术也开始借鉴京剧脸谱了.




21. 大师贝多芬, 大家都认得的!




22. 等待入场的时候, 也是人手一机.




23. 地下长走廊把大门和内部各剧场连接起来, 走廊里陈列着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品.




24. 金色和红色, 是大剧院内部装修的基本色调.




25. 贵妃醉酒.




26. 那一带红墙下面, 就是大剧院的入口处.




27. 大剧院内景, 这里空无一人, 只有我在东张西望.




28. 歌剧院的外墙, 设计新颖, 色彩热烈.




29. 玻璃钢雕塑 "白蛇传", 造型大胆而又奇特.




30. 碰巧了, 边上刚好走过一白一青两位美女.




31. 这一组雕塑讲的是什么故事, 我还真猜不出来.




32. 这是一小片蛋壳.




33. 没买到票, 或者因迟到而暂时不能入场的观众, 可以在音乐厅外面看直播, 这个设计倒是满人性化的, 我喜欢.




34. 用经过抛光的不锈钢材料来做包公的雕塑, 我觉得不是个好的选择, 还是青铜更好些吧. 你看这抛过光的曲面, 把周围一切花花绿绿的东西都收了进去, 再用哈哈镜的方式反射出来, 让耿直无畏公正明察的包公非常不堪.




35. 墙上的黑色大理石圆盘, 把玻璃幕墙的影像映射出来, 像一幅黑白太极鱼.




36. 现在这里有三个小红帽, 和两个大灰狼.




37. 雕塑 - 乐舞. 行人 - 人手一机!




38. 西藏牧童的短笛




39. 抽象派雕塑, 你觉得它是什么, 它就是什么. (我觉得它是个哈哈镜, 把我好好的形象给扭曲了, 哈哈!)




40. 大理石地面, 花纹精美, 色调柔和, 光可照人.




41. 半个蛋壳, 与大会堂遥相呼应, 中西互补.




42. 享受舞蹈的女孩, 面孔非常东方.




43. 话剧 "简 爱", 由女星袁泉担纲, 没机会看了, 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好多年没看话剧了, 现在这可能已经变成小众艺术了.)




44. 音乐会散场了, 观众们立刻开始打电话. (现在北京流行把包背在前面, 据说防抢防盗, 如果是 LV 之流, 还兼炫耀一把.)




45. 喜气洋洋的洋母女




46. "音乐之父 - 巴赫" 他真是留着这样的发型吗? 太潮了点儿吧!




47. 大面积的棕红色, 与金属和大理石的冷色, 对比强烈, 却又很协调.




48. 看看北京的时装.




49. 这里的大理石地面是另一种颜色.




50. 姐妹俩一起来听音乐会.




51. 蛋壳里也加入了太极图的元素.




52. 北京的时装 - 2




53. 从内部看透明的蛋壳, 另是一种意境.




54. 圆脸猴王




55. 长臂舞女




56. 大剧院的正门是朝北开的, 有水工的题词.




57. 进城卖蝈蝈的农民




58. 台基厂, 前面不远处, 是当年的西哈努克亲王府. (白白花了中国老百姓多少钱, 有谁统计过吗?)




59. 朦胧的她 (照虚了, 仍然显得青春靓丽,)




60. 累了, 也饿了, 得找个地方腐败一把. 走着走着看见松鹤楼, 成, 就是它了.




61. 馏炒鳝丝, 还挺新鲜.




62. 松鹤楼的领座小姐, 这会儿很悠闲.




63. 又点了一道菜, 还是鱼, 健康食品嘛. 现在人们都说, 荤的可以吃, 但有一个原则: 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 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所以, 猪牛羊兔之类的最好别吃, 那四条腿的桌椅板凳, 当然更不能吃了, 只能吃鱼 - 不过这也比六零年强多了! (看得出来吧, 我饿得连相机都拿不稳了, 赶紧补充正能量, 开吃!)




64. 松鹤楼里看到的却是梅鹤图, 名不副实哈 - 填饱肚皮是正经的!




音乐会听到了多半场, 大剧院逛完了一整圈儿, 海鲜饭又吃了个肚儿圆, 明天去哪儿? 且听下回分解.


(原帖链接:)

http://bbs.wenxuecity.com/travel/443266.html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yanlan' 的评论 : 谢谢! 北京永远是我们心底最珍贵的, 握手!
yanlan 发表评论于
走来走去,最后感觉有人文的地方最美!北京的胡同,北京的小吃,还有散居在北京的各方气息,更有遗畄在皇城根脚下的贵族气,不是诸如有小资情调的上海和白云故乡的新西兰等地方能相比的!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多谢好朋友! 能体会到你的细心和善感. 称呼夫人为领导, 是中文世界里已经流行了若干年的戏称. 我写东西有时侯喜欢开点玩笑, 就这样从笔端流出来了, 见笑了哈! :-)
噢颜颜 发表评论于
喜欢,谢谢。
估计现实中短期内不会去那里,文字和镜头一游知足亦。喜欢拍摄的这个蛋壳和里面的中国艺术元素,以及那外面一胡同的绿(也就是你说的亲王宫前),还有那小红帽和大灰狼,名字用的真贴切。印象较深的也有第六张和第五十五照片,前者让我想起一次在剑桥发呆时,一金发碧眼人过来攀谈,说的那中文味道和内容比我这外相是中国人的人还要顺畅和有内涵,问他之前有去过中国吗?他说,没有,看来康桥的水实在不一般;后者是第一眼的爱,灵动。翩跹。
有一个小小纳闷,似乎看过几个帖子把爱人成为领导(应该是爱人吧,????),这是为何呢?
多谢,今晚或会有一个真正的美丽的中国梦。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ppaloosa' 的评论 : 做好松鼠桂鱼(厥鱼)的关键首先在于它的刀工,要把它的肉划成小块,但是还要与骨头相连,油炸以后才会有漂亮的外形。其次它必须炸两次,才能做到肉松,骨头脆。最后才是调味,酱汁的味道要甜,酸适宜。现做现吃,现在的餐馆恐怕没有这个耐心和诚意,稍微一炸就上盘。以前的鱼都是野生的,现在由鱼塘人工养育也会有不一样的口感。不过珍珠翡翆白玉汤的效应也有可能。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ppaloosa' 的评论 : 哈哈, 您这可算是现代版的珍珠翡翆白玉汤, 太有才了! 谢谢分享!
appaloosa 发表评论于
上山下乡时期。听了兵团“战友”吹松鹤楼的松鼠鳜鱼如何如何。返京时吃了一次。大快朵颐。眉毛吃掉了一半。回兵团后,又添油加醋的大吹了一通。吹的连我自己都相信不疑了。2008年回京,专门去了一次。大概太早了点(4点多钟)堂中只有服务员坐着聊天。吃客了了。我们要了松鼠鳜鱼(也许是松鼠其他什么鱼)还要了一个狮子头。结果大失所望。从此断了我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松鹤楼的念想。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冬人' 的评论 : 多谢冬人的欣赏和鼓励!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炸弹鸟' 的评论 : 真是需要更多的绿,更多的蝈蝈. 多谢!
lento 发表评论于
独特的视觉,风趣的阐述!
冬人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你的全面细致的介绍,有意味。
炸弹鸟 发表评论于
台基厂的绿拍得真美
炸弹鸟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
挺好的,就是快餐的感觉,杂而单一
还是蝈笼的那张能找到经年的纯厚味道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如斯' 的评论 : 多谢如斯兄! 中国的城市规划败笔太多了, 长十只手都数不过来. 真还不知道松鹤楼是否苏州的分店, 不过确是南方口味. 我会努力去写续篇!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0862' 的评论 : 与你同感. 如有兴趣, 请参考我的上一篇: 景山视角. 谢谢!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哥XD' 的评论 : 你老兄略有夸张啊, 加拿大怎么说也还名列G8啊! 大剧院是花了不少钱, 毕竟还是老百姓享受得到的, 也算值了.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睿智与弱智' 的评论 : 哈哈, 我们同为一路吃货! 握手!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北京炸酱面' 的评论 : 有好朋友更热闹! :-)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lock60' 的评论 : 多谢鼓励!
如斯 发表评论于
真知灼见。
引进的蛋壳本身是件好作品,但和周边太不协调,于城规上是败笔;蛋壳里面的那些雕塑比较欠水准。
蝈蝈笼子还是老样子,行道树和从前一样绿。松鹤楼是苏州~的分店吗?
期待下篇。
0862 发表评论于
北京还是挺让人流连忘返的,这里有不少吸引人的名胜古迹。也有不少亲朋好友。只是她的城市规划有些不足之处。单位道路面积太少,马路和马路之间间隔太长,北京的交通阻塞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老哥XD 发表评论于
懒人国加拿大若弄出一套这样的基础设施,全国一年GDP不见得够啊。
睿智与弱智 发表评论于
我特别喜欢,你提到的爆炒鳝糊,溜鱼片,看上去就令人垂涎三尺,色香味一应俱全,若能大快朵颐岂非快乐无比?!
睿智与弱智 发表评论于
我在里面看到了你,哈哈哈.
老北京炸酱面 发表评论于
好山好水好热闹
block60 发表评论于
好机好头好文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