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用树漆(生漆)大概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舜时代,现在大多被化学漆所替代,只在红木家具上有所用途,就不多说了。
我呆过的地方东北和西北都不产茶,但远在西北高原上的人们对茶的讲究和需求似乎更多些。
在吃不饱饭的时候就没什么讲究了,毕竟吃比喝更重要。也许可以说建国后的头三十年古老文明戛然而止,人们又回复到最原始的追求,而在精神上却退步了许多。
我不记得小时候有多少喝茶的历史,在青海时(七、八十年代)记忆最深的是去当地农民家做客,他们待客是很热情的,端上的是茯砖茶。它是茶叶压成像大砖块的形状,用时掰下一小块儿,有点类似于普洱茶。
茶具就没法讲究了,用玻璃杯或搪瓷杯,没见过青花更没见过五彩,小时候我家也没有。
游牧民族有一个共同的饮食习惯,即喜欢喝茶,喝茯砖茶。这种茶,是用最粗陋的茶叶茶杆儿压成的,讲究的人,包括茶区的人,茶农,都不去喝。可在游牧民族包括汉族农民的眼中,这是最好的茶叶,比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强得多。茶的质量就没法说了,茶水里漂的是茶杆,粗叶,入口甚苦,跟现在的精品们比起来应该是天壤之别。
喜欢喝浓茶据说是因为蔬菜少而吃肉多, 为了补充维生素。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764×1024](http://file7.gucn.com/file/CurioPicfile/20130616/GucnP_U416241T848519091371352997972.jpg)
高大上的茯砖茶
农民们的午饭是在茶水里加些盐,就着干馍馍吃。
后来在西宁市的清真馆子里见识到“碗子”,正宗的名字叫“三炮台”。那时的民风尚纯朴,到馆子里要一个碗子,极便宜,要想续水的话,店主会给你一暖瓶的开水,自己照顾自己。
那时没见过专门的茶馆,这种小馆子就成了替代,约几个好友在里面喝茶聊天,或者逛街累了,喝茶歇脚是极好的。
![兰州三炮台](http://www.tlnews.com.cn/fashion/content/attachement/jpg/site111/20120824/bc305bc8fe4d11a116a529.jpg)
三炮台或叫盖碗子
茶具制作玲珑小巧,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故称为“三泡台”或盖碗茶。它与别的茶道最大的区别是茶叶等料是放在茶碗里, 而不是在茶壶。
三炮台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四川地区汉族饮茶习俗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其用上等的菊花、福建桂圆、新疆葡萄干、甘肃临泽小枣、荔枝干、优质冰糖为佐料配制而成,香而不清则为一般,香而不甜为苦茶,甜而不滑不算上等,只有鲜、爽、活才为茗中佳品。
就是说除了茶叶外还有很多添加物。
要把福建的桂圆运到西北,路可够远的, 怪不得西宁到处卖桂圆, 原来是喝茶用。
现在无论是茶具还是茶叶质量都应该比几十年前好多了,不知什么时候能再回去一趟, 在茶馆里来上一碗三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