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以把厚厚的一本《张学良画传》读完。该书的作者是张友坤老先生,他也算军人出身,几次谈话中,我可以感受到,在其人生履历中,曾为吕正操将军的秘书,是他很是在意的一段经历。
因为吕和张学良是老乡,又曾是张的旧部,且交情颇深,在张学良的晚年,大陆方面和张学良的联络工作和表达问候之情多是有吕将军代劳的。从书中的照片和节选资料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得益于这段经历的痕迹是很明显的,我因此认为,这也是本书关于张学良研究的 权威所在了。
读完此书,不想多谈,一个很深切的感受是,一个人一生中坚持了自己的一个信念,作出了一个伟大的抉择就足以成就他伟大的一生了。无疑,张学良一生的辉煌给了西安事变和此前的几次事件了。现在来看,在民间的说辞中,关于张学良为什么当时选择兵谏蒋介石向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不乏诋毁之辞,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判断,而是在向读者点明,”息争御侮”"维护国家统一”成为张一生政治、军事追求的前提下,为我们从历史的纵向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事实,结果是让我信服的。
“东北易帜”可谓是张一生中鲜亮的第一笔。史实显示,作出这一决定的时候,并非是在张走投无路的投降之举,而是在张初掌东北军大权的得意之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张的气魄让我动容,他表示,”我张学良没有能力统一中国,但我有气魄让我张学良服从能够统一中国的人。”在当时张学良的眼中,能够承担统一中国大任的只有蒋介石——张学良帮助蒋完成了第一次中国统一。
再一次就是中原大战的时候,当时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地区投入大量军队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外敌难御,依照当时形势,张学良所带东北军的态度足以左右战局,所以,蒋方和冯方也确多次表达和诱导张帮助自己,但是,最后张学良选择了帮助蒋介石,从而是冯、阎溃败。张学良作出此举也并非是在受到胁迫的时候做出的。这是张学良第二次帮助蒋完成了全国统一。
第三次就是西安事变。为了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先前追随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张学良,毅然作出决定兵谏蒋介石,使其答应联共抗日,关于此事件的意义无论是在世界史还是在中国史中都是很重要的一笔,是有转折意义的,在此我不做详谈。事后,张不顾杨虎成将军和其旧部的反对,在没有通知周恩来的情况下,依然决定送蒋返回南京,按照他的说法,是为了帮助蒋恢复领袖的威严和荣誉,另外也是想亲眼看到蒋真正的和彻底贯彻抗日的部署。当然,历史演绎的是一出悲剧,张学良自此开始了54年的幽禁生活。张抛弃了一己的安危作出兵谏的选择并亲送蒋回南京,也并不是在自己身陷困境的情况下做出的,要是非要说张是有私心的话,我能给出的一点理由就是,自己的父亲在皇姑屯为日军所害,自己的东北老家惨遭日军洗劫,而评当时自己的一己军队实难收复失地以报家仇,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民族团结,共御外侮。就是这样,其也是国家统一,民族大义使然。
尽管此后,张在多个场合多次表示希望国家统一并愿意为国家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我们不防苛刻的认为,那些缺乏权威和实质的推动意义。我倒是更加坚信,在一个人作为强者,没有受到任何胁迫没有任何自保的目的的情势下,主动做出的选择才是最有分量的,才是最能体现个人的真性情的。上述张的三次选择就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完成的,由此,我们势必应该对张的”息争御侮”毕生信念表示理解的敬佩。
文章最后顺便说一下,张友坤老先生是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历史系毕业,我们既是老乡又是校友,他上次帮我联系陆学艺老先生的采访时,对我的介绍是,我是他的一个小学弟,我倍感亲切,本书的扉页是他给我的签名留念,更有幸的是,我是在该书没有上市之前的先睹为快了。所以,此文也表达一下我对张老师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