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头圈子”是以猪的下水“大肠”和同样低贱的野菜“苜蓿”为主要食材烹制而成。是上海本帮菜的代表,它带有鲜明的本帮菜特色-----浓油赤酱。非常适宜当时上海跑码头讨生活的草根一族。位于十六铺码头的诞生于光绪年间的“德兴馆”是品尝正宗“草头圈子”的菜馆。
“圈子”是因大肠改刀后之形而起的雅称,“草头”乃是江南对苜蓿嫩苗的称呼[1]。两者虽同属贱类,但贱性相反。圈子出油,草头吸油。吃进肚里,圈子肥腻,草头刮油。正是相得益彰。呈上盘来,红烧的圈子配上清炒的草头,正是倚红偎翠。
我在烹制大肠时,女儿循味下楼来,问道:“烧什么,这么香,现在可以吃吗?”我回她说,“大肠,想不想尝尝?”“那个阿…嗯…还是不要了吧。”上在桌上,先生和女儿俩人,只挑草头夹,不敢碰圈子。我暗笑,“你们可是比我更爱吃荤的啊。”不由地想到禅宗六祖慧能大师,15年避难在猎人队中隐居时,只取肉边菜。顿时,觉得好有罪恶感。好在我家狗狗一如既往地表现出对我手艺的赏识。吃得不停地摇尾巴,就相当于人类的点头啦,也算对我辛苦一场的安慰。下面就说说我的辛苦过程。
大肠三到四付,翻出洗净。其实翻出后才是大肠的真正解剖位置,肠腔在内,肠系膜面在外。把淋巴结都摘除干净。肠外壁上的油脂适当留下一些。大网膜的油脂就是板油呵[2]。圈子的香味就是靠它来激发。洗净后翻回原状。我是用剪刀剪下一个个圈子。
小洋葱一个,用刀或食物粉碎机切成细粒。炒锅放入洗大肠拉下的油脂,炼出少许猪油后趁热翻炒洋葱粒至有洋葱香味,再加入圈子略翻炒至刚有变色,依次边翻炒边放料酒、生抽。熄火,移入小沙锅,并放入1/4杯冰糖,一小块姜,两颗八角,一小段桂皮,少许葱断,小火慢慢炖。因为不放水,刚开始时,圈子会沾在沙锅底上,所以时不时搅一搅。一会儿肉汁和油出来及可以不管它了,两个小时后熄火过夜。
第二天,草头摘择、洗净后,锅烧热放油,七八分油温时下草头翻炒,喷入一勺高粱,放盐调味,七分熟,乘出摆盘。把已从沙锅里挑出的圈子放在热的炒锅内迅速翻炒加热。不必在意圈子外带的油,一加热就化了。淋上老抽,起锅前再淋上少许麻油都是为了上色。将加热上色好的圈子码在草头上,即是草头圈子。
各位看官, 如果你觉得我的这道草头圈子不够倚红偎翠,那要怪我火候不到,辱没了这道上海本帮菜。各位看官,如果你尝不到,闻不到,那要怪文学城的技术不过关。看官如果不敢尝,那怪只能怪你自己胆量不够。
注1 《当老师的,你们吃过这道菜吗?》“农家苦”文学城博客
注2 《放弃传统的猪油导致国人健康每况愈下》“医者意也”文学城博客